要不要给儿女买房?
面对诱惑该如何保持理智与清醒?
公正与私欲之间,该如何抉择?
没想到这些触及灵魂的问题,历史早已有了答案。
1.到底要不要给儿女买房?两千年前古人早有说法!
疏广不为子孙置业
公元前63年,汉宣帝批准太傅疏广和少傅疏受告老还乡,并加赐黄金二十斤。疏广、疏受回到家乡,命人变卖黄金,宴请族人、旧友和宾客等。
有人劝疏广给子孙置办产业,疏广说:“我也顾念子孙,但家中原本已有土地房屋,他们有地方住,耕作就有收入,足以过上普通人的生活。若给他们留下产业,他们会懒惰懈怠。”
贤能之人,财多则消磨意志;
愚蠢之人,财多则徒增过错。
2.一头驴为何会在两堆稻草间活活饿死?
布利丹效应
14世纪,法国经院哲学家布利丹,在一次议论自由问题时讲了一个寓言故事:“一头饥饿至极的毛驴站在两捆完全相同的草料中间,可是它却始终犹豫不决,不知道应该先吃哪一捆才好,结果活活被饿死了。”
“布利丹之驴”被用来比喻那些优柔寡断的人。后来,人们常把决策中犹豫不决、难作决定的现象称为“布利丹效应”。
当机立断,才能突破困境
3.明明只想要开扇窗,为何先要拆屋顶?
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种先提出高要求不被接受后,再提出较低要求就容易被接受的现象,被称为“拆屋效应”。
学会调和与折中
从此不再被拒绝
4.名扬天下的神医扁鹊,竟说自己是三流医生?
扁鹊论三兄弟医术
魏文王曾求教于扁鹊:“你们家三兄弟,谁医术最好呢?”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是最差的。”魏王不解。
扁鹊解释道:“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尚未发作之前,病人自己都察觉不到,他就下药铲除了病根,所以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故不出名。
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明显,病人也不觉得痛苦,他能药到病除,所以大家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
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时,然后我给他们穿刺、放血,或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病情能够得到明显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最出名。”魏文王大悟。
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
用在哪里都适用
5.领导当众出了丑,下属们到底咋想?
出丑效应
指精明的人无意中犯点小错误,不仅是瑕不掩瑜,反而更使人觉得他具有和别人一样会犯错的缺点,反而成为其优点,让人更加喜爱他。
一般人与完美无缺的人交往时,总难免因己不如人而感到惴惴不安。这些貌似完美无缺的人在不经意中犯个小错误,反而让人觉得他显露出平凡的一面而使人感到安全。
做人别怕有“瑕疵”
偶尔犯错更可爱
6.“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竟出自2000多年前的一个黑夜?
杨震“四知”拒金
汉安帝时的名臣杨震,自幼好学,博览群书。50多岁时,出任东莱太守。在前往东莱郡的路上,途经昌邑。
当时的昌邑县令是他先前举荐的王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黄金来见杨震。杨震说:“故人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故人,这是为何?”王密说:“天黑了,没人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没人知道?”于是王密惭愧地离开。
独处时更须自律
7.不光人,连马也会被活活气死,你信不?
野马结局
非洲草原上的野马,经常被吸血蝙蝠攻击,进而死去。可是,动物学家们发现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极少,不足以使野马死去,野马的死因是它的暴怒和狂奔,即野马是被“气死的”。
人们把因芝麻小事而大动肝火,以致因别人的过失而伤害自己的现象,称为“野马结局”。
伤害我们的往往不是外在事物本身
而是我们对该事物的态度
8.几只螃蟹装在一篓,谁也别想爬出去?原因细思极恐!
螃蟹效应
假如竹篓中放了一只螃蟹,必须要盖上盖子,再多放几只后,就不必再盖盖子了。因为这时它们个个都想爬出来,如果有一只爬到篓口,其他螃蟹就会用大钳子抓住它,最终把它压到下面。
如此循环,没有一只螃蟹能够成功。企业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可能表现为个人之间的争斗,也可能表现为部门之间或几个团体之间的争斗。
尤其是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时,外部压力相对较小,内部矛盾就会更加凸显,如此下去,整个团队会逐渐地丧失前进的动力。
自私等于自杀,合作才能共赢
9.有一种病不用药医,根治还需一种气?
吴客为楚太子诊病
西汉枚乘在《七发》中讲过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楚太子生病,吴客诊断其病源为精神萎靡,开出的药方是学习探讨“要言妙道”,用道德调理自身,慢慢“阳气见于眉宇之间”,最后“霍然病已”。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只有补足精神钙质,才能获得真正的健康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任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