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产业体系从低端迈向中高端 ——辉煌巨变看襄阳走笔之二

云上谷城 2019-12-16 10:40

汉水滔滔,见证襄阳不平凡之路。

荆山巍巍,记录襄阳历史性跨越。

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一到多样……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襄阳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大幅跃升。

产业体系逐步健全,农业基础作用不断巩固,工业主导地位迅速提升,服务业拉动作用持续增强……襄阳正在华丽转身。

从低到高,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襄阳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市统计局数据显示,1952年我市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仅为62.8∶3.5∶33.7。

创业艰难百战多,百炼成钢显本色。携“天下腰膂”之势,抓“三线建设”之机,襄阳一举承接数十家军工企事业单位、吸纳十余万产业工人,迅速完成工业体系雏形构建。

到了1978年,襄阳的一二三产业比已经优化为46.6∶32.5∶20.9。全省首台电视机被我市几个技术员鼓捣出来;我市制造的打印机被用于中共十二大选票处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襄阳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1988年第二产业规模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经过数年的调整巩固,1995年三次产业结构发展为34.9∶37.3∶27.8,实现了从“一二三”格局到“二一三”格局的重大转变,襄阳成为全国新兴的工业城市。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推进,基础农业占比持续下降,1999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8.5∶36.6∶34.9,形成了“二三一”格局,2014年进一步发展为12.8∶57.7∶29.5,由工业化初期发展至工业化中期阶段。

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为9.6∶51.5∶38.9,第一产业占比下降至10%以下,第三产业占比持续提升,向着工业化中后期昂首迈进。

由慢到快,农业生产硕果累累

194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3.2亿元。而到2018年底,这一数据已增加到727.3亿元。与此同时,增加值由1953年的2.6亿元增加到437.1亿元。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产值结构由1949年的78.9∶3.8∶15.1∶0.3∶1.9调整为50.9∶2.5∶32.8∶6.3∶7.5,实现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重大转变。

红砖屋,土坯房,窄巷子,老村庄。自然村庄散落生长,是襄阳城乡往昔的模样。

小洋楼,小轿车,环境美,生活好。乡村振兴不断推进,是襄阳农业腾飞的力量。

1949年,襄阳的粮食产量仅45.8万吨,而到了2018年,襄阳的粮食产量已经增长到481.7万吨,增长了10余倍。襄阳1年所产的粮食,够13亿人吃一个星期。

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襄阳用全国0.35%的耕地面积,产出了全国近1%的粮食产量。

2012年,襄阳粮食总产突破百亿斤大关,成为湖北省首个、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第一个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

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种类不断丰富。油料产量由1949年的1.8万吨增加到31.3万吨;生猪出栏量由1949年的13.5万头增加到566.1万头;畜禽肉产量从1986年的10.3万吨增加到60.8万吨;禽蛋产量由1987年的4.8万吨增加到34.7万吨。

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全市机耕面积由1951年的18.2千公顷增加到851.6千公顷;机播面积由1.6千公顷增加到571.3千公顷;农用拖拉机由4台大幅增加到38.5万台;耕地灌溉面积达到294.5千公顷。

三杰粮油等成长为国家级龙头企业,正大、鲁花、中兴等先后入驻……依托丰富农业资源,襄阳建园区、育龙头、创品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倍增发展。

壮产业、优结构、强服务、铸品牌,从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襄阳昂首奋进、步履铿锵。

从小到大,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襄阳工业企业以手工作坊为主,1949年工业总产值不足0.2亿元。

1983年,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决定将乘用车生产基地搬迁至武汉,千里汽车工业走廊呼之欲出,机遇再现。

1992年,以二汽铸造三厂开建为起点,东风股份、康明斯发动机、东风重型车桥、风神轿车等企业相继创立,各类新能源汽车制造厂商纷至沓来,襄阳迅速完成从无到有、从部件到整车、从低端到高端、从传统汽车到新能源汽车的“现代车城”缔造。

举全市之力支持东风,襄阳加速迈向工业强市。

到2018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67家,实现总产值5881.7亿元。全市工业增加值在1970年、1985年、1997年、2011年分别跨越亿元、十亿元、百亿元、千亿元台阶,由1952年的0.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991.5亿元。

在总量扩张的同时,工业体系不断完善,从门类简单的29个小行业发展到以汽车产业为龙头,以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为支柱,涵盖38个工业大类行业的现代工业体系。

在襄州区,博柯莱智能科技产业园全自动化液晶屏、精密模具、精密注塑生产线正在开足马力赶订单;在高新区,抢先布局国六的东风康明斯将迎来新机遇;在樊城区,奥杰新能源汽车将填补无人重卡生产空白……我市高端制造业正蓬勃发展。

截至2018年,全市汽车产量39.2万辆(含风神襄阳汽车产量),服装产量1.4亿件,钢材产量152.8万吨,化肥产量11.3万吨,布产量由1957年的182.9万米增加到19.7亿米,水泥产量由1965年的1.8万吨增加到997.7万吨,纱产量由1970年的0.2万吨增加到71.1万吨。

今年以来,全市工业战线坚持以改革创新增动力、以精准服务提信心、以强化调度稳增长,以“三大改造”(技术改造、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促转型,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市经信委数据显示,今年前十个月,我市工业增加值增速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32.9%;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增长,增速达到33.2%;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11.2%。

由弱到强,第三产业长足发展

1952年,襄阳第三产业增加值仅1.4亿元,2018年增长至1676.8亿元。第三产业不断壮大,服务能力大幅提高。

曾几何时,粮票、布票、油票、肉票、煤票等一系列票证,成为保障市民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必需品。

城市居民购买一张床板,争取一个液化气坛户口,都得托关系、走后门、出高价。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食品短缺、基本生活品短缺……一切都短缺。

紧跟发展潮流,紧扣社会主要矛盾,紧盯民生改善的急需急要……襄阳连续不断出台鼓励农村“万元户”、鼓励发展城乡个体工商户、鼓励能人办企业等政策措施,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彻底解除。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52年的0.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659.0亿元,年均增长12.2%。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持续提高,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多元化的服务业体系。

过去,人们曾为生计愁,只求“吃得饱”,逢年节、遇喜事才会割点猪肉“打牙祭”;而如今,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保,讲究膳食营养,猪牛羊、鸡鸭鱼、果蔬鲜均衡搭配。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金融市场也逐步完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1949年的2.2亿元增加到3516.0亿元,贷款余额由1952年的0.1亿元增加到2225.3亿元。

过去,古隆中连年上演“独角戏”;如今,唐城、汉城、习家池、五道峡、九路寨、春秋寨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建成,影响力日益提升。

抢抓高铁时代红利,襄阳的旅游短板正逐渐裂变后发优势!2018年国内旅游总收入415亿元,入境旅游外汇收入3251万美元,分别是1996年的47.9倍、25.4倍;A级景区达到37家,比2007年增加18家,古隆中、唐城、米公祠等一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成运营。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和发展协调性的增强,襄阳第三产业发展提速增质,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13年-2018年年均增长9.9%,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0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连续六年同比提升。

来源:襄阳日报

责任编辑:邓植元

编审:任丹

汉水滔滔,见证襄阳不平凡之路。

荆山巍巍,记录襄阳历史性跨越。

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一到多样……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襄阳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大幅跃升。

产业体系逐步健全,农业基础作用不断巩固,工业主导地位迅速提升,服务业拉动作用持续增强……襄阳正在华丽转身。

从低到高,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襄阳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市统计局数据显示,1952年我市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仅为62.8∶3.5∶33.7。

创业艰难百战多,百炼成钢显本色。携“天下腰膂”之势,抓“三线建设”之机,襄阳一举承接数十家军工企事业单位、吸纳十余万产业工人,迅速完成工业体系雏形构建。

到了1978年,襄阳的一二三产业比已经优化为46.6∶32.5∶20.9。全省首台电视机被我市几个技术员鼓捣出来;我市制造的打印机被用于中共十二大选票处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襄阳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1988年第二产业规模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经过数年的调整巩固,1995年三次产业结构发展为34.9∶37.3∶27.8,实现了从“一二三”格局到“二一三”格局的重大转变,襄阳成为全国新兴的工业城市。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推进,基础农业占比持续下降,1999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8.5∶36.6∶34.9,形成了“二三一”格局,2014年进一步发展为12.8∶57.7∶29.5,由工业化初期发展至工业化中期阶段。

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为9.6∶51.5∶38.9,第一产业占比下降至10%以下,第三产业占比持续提升,向着工业化中后期昂首迈进。

由慢到快,农业生产硕果累累

194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3.2亿元。而到2018年底,这一数据已增加到727.3亿元。与此同时,增加值由1953年的2.6亿元增加到437.1亿元。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产值结构由1949年的78.9∶3.8∶15.1∶0.3∶1.9调整为50.9∶2.5∶32.8∶6.3∶7.5,实现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重大转变。

红砖屋,土坯房,窄巷子,老村庄。自然村庄散落生长,是襄阳城乡往昔的模样。

小洋楼,小轿车,环境美,生活好。乡村振兴不断推进,是襄阳农业腾飞的力量。

1949年,襄阳的粮食产量仅45.8万吨,而到了2018年,襄阳的粮食产量已经增长到481.7万吨,增长了10余倍。襄阳1年所产的粮食,够13亿人吃一个星期。

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襄阳用全国0.35%的耕地面积,产出了全国近1%的粮食产量。

2012年,襄阳粮食总产突破百亿斤大关,成为湖北省首个、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第一个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

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种类不断丰富。油料产量由1949年的1.8万吨增加到31.3万吨;生猪出栏量由1949年的13.5万头增加到566.1万头;畜禽肉产量从1986年的10.3万吨增加到60.8万吨;禽蛋产量由1987年的4.8万吨增加到34.7万吨。

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全市机耕面积由1951年的18.2千公顷增加到851.6千公顷;机播面积由1.6千公顷增加到571.3千公顷;农用拖拉机由4台大幅增加到38.5万台;耕地灌溉面积达到294.5千公顷。

三杰粮油等成长为国家级龙头企业,正大、鲁花、中兴等先后入驻……依托丰富农业资源,襄阳建园区、育龙头、创品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倍增发展。

壮产业、优结构、强服务、铸品牌,从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襄阳昂首奋进、步履铿锵。

从小到大,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襄阳工业企业以手工作坊为主,1949年工业总产值不足0.2亿元。

1983年,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决定将乘用车生产基地搬迁至武汉,千里汽车工业走廊呼之欲出,机遇再现。

1992年,以二汽铸造三厂开建为起点,东风股份、康明斯发动机、东风重型车桥、风神轿车等企业相继创立,各类新能源汽车制造厂商纷至沓来,襄阳迅速完成从无到有、从部件到整车、从低端到高端、从传统汽车到新能源汽车的“现代车城”缔造。

举全市之力支持东风,襄阳加速迈向工业强市。

到2018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67家,实现总产值5881.7亿元。全市工业增加值在1970年、1985年、1997年、2011年分别跨越亿元、十亿元、百亿元、千亿元台阶,由1952年的0.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991.5亿元。

在总量扩张的同时,工业体系不断完善,从门类简单的29个小行业发展到以汽车产业为龙头,以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为支柱,涵盖38个工业大类行业的现代工业体系。

在襄州区,博柯莱智能科技产业园全自动化液晶屏、精密模具、精密注塑生产线正在开足马力赶订单;在高新区,抢先布局国六的东风康明斯将迎来新机遇;在樊城区,奥杰新能源汽车将填补无人重卡生产空白……我市高端制造业正蓬勃发展。

截至2018年,全市汽车产量39.2万辆(含风神襄阳汽车产量),服装产量1.4亿件,钢材产量152.8万吨,化肥产量11.3万吨,布产量由1957年的182.9万米增加到19.7亿米,水泥产量由1965年的1.8万吨增加到997.7万吨,纱产量由1970年的0.2万吨增加到71.1万吨。

今年以来,全市工业战线坚持以改革创新增动力、以精准服务提信心、以强化调度稳增长,以“三大改造”(技术改造、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促转型,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市经信委数据显示,今年前十个月,我市工业增加值增速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32.9%;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增长,增速达到33.2%;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11.2%。

由弱到强,第三产业长足发展

1952年,襄阳第三产业增加值仅1.4亿元,2018年增长至1676.8亿元。第三产业不断壮大,服务能力大幅提高。

曾几何时,粮票、布票、油票、肉票、煤票等一系列票证,成为保障市民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必需品。

城市居民购买一张床板,争取一个液化气坛户口,都得托关系、走后门、出高价。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食品短缺、基本生活品短缺……一切都短缺。

紧跟发展潮流,紧扣社会主要矛盾,紧盯民生改善的急需急要……襄阳连续不断出台鼓励农村“万元户”、鼓励发展城乡个体工商户、鼓励能人办企业等政策措施,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彻底解除。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52年的0.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659.0亿元,年均增长12.2%。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持续提高,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多元化的服务业体系。

过去,人们曾为生计愁,只求“吃得饱”,逢年节、遇喜事才会割点猪肉“打牙祭”;而如今,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保,讲究膳食营养,猪牛羊、鸡鸭鱼、果蔬鲜均衡搭配。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金融市场也逐步完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1949年的2.2亿元增加到3516.0亿元,贷款余额由1952年的0.1亿元增加到2225.3亿元。

过去,古隆中连年上演“独角戏”;如今,唐城、汉城、习家池、五道峡、九路寨、春秋寨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建成,影响力日益提升。

抢抓高铁时代红利,襄阳的旅游短板正逐渐裂变后发优势!2018年国内旅游总收入415亿元,入境旅游外汇收入3251万美元,分别是1996年的47.9倍、25.4倍;A级景区达到37家,比2007年增加18家,古隆中、唐城、米公祠等一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成运营。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和发展协调性的增强,襄阳第三产业发展提速增质,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13年-2018年年均增长9.9%,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0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连续六年同比提升。

来源:襄阳日报

责任编辑:邓植元

编审:任丹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