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辉煌巨变看襄阳 市场经济从单一到多元

云上谷城 2019-12-17 12:00

历史,总在变革中迸发前进的力量。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襄阳紧扣时代脉搏,高擎改革大旗,不断巩固市场经济地位,让市场决定产业、企业的进退,按市场规则办事,让市场配置资源,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谱写了跨越赶超的历史篇章。

70年来,襄阳向改革要动力,以开放添活力,不断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空间,用活用好国内、国际市场资源,增长动能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一次次穿越风雨,一次次涉险过滩。扭住“市场”这个发展牛鼻子的决心,更加坚定。襄阳大地,一场场深刻的治理方式革命,一路高歌,一路向阳。

“改”字当头,非公经济蓬勃发展

一串串积功兴业的足迹,一个个改天换地的壮举,开拓出历史前行的宽阔航道,演绎出社会变迁的恢宏旋律。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当时,襄阳初步形成了以国营商业为主,以合作商业和个体商业为补充的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系。虽然当时的物资仍然贫乏,但是襄阳人民还是初尝新生活的“甜头”。

1978年,襄阳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企业占比83.6%,集体企业占比16.4%,均为公有制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如春风,吹绿了东方神州。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襄阳在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推进一系列强调市场作用的经济改革,迈出改革步伐,实现巨大飞跃。

1984年,襄阳首家外商投资企业成立。1988年,全市首家集体与私人合营工业企业和首家中外合资工业企业成立,当年非公有制工业经济产值达到862万元。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启动实施和改革开放的加速推进,股份制经济从无到有,个私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迅速发展。

截至2018年,规模工业经济中股份制企业产值占比达到91.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占比8.4%,国有和集体企业产值占比0.2%。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227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2.8%,比2001年提高16.4个百分点。

“外”字贯穿,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只有充分构建“买全球”“卖全球”的全方位开放格局,才能在汹涌的市场大潮中,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1988年,国务院批准我市开展自营出口,当年出口额就达到362万美元。1991年,我市实现自营进口,当年进口额320万美元。

全市进出口总额由1991年的850万美元提高到2018年的28.5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24%;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1年的0.5%提高到4.4%,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0.6%提高到5.4%。

出口产品不断升级。2008年,机电产品超越纺织服装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2018年,机电、纺织服装、农产品三大板块出口额分别达到6.4亿美元、7.7亿美元、3.2亿美元。

2017年4月,襄阳自贸片区正式揭牌,襄阳再次跃进全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根据片区定位,我市完成1个总规、3个控规和6大产业规划的编制工作。针对各项改革试验任务的落地,市、区64个职能部门先后出台了支持片区发展的意见。

2017年6月13日,一辆满载进口货物的集装箱卡车驶入襄阳保税物流中心。2018年3月28日,首趟“襄汉欧”国际货运班列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后顺利到达德国汉堡。2018年6月3日,“襄渝欧”国际货运班列开通。2019年,“襄西欧”“襄阳—上海”“襄阳—钦州—马来西亚”外向物流通道相继开通。2019年5月17日,襄阳自贸片区外贸集装箱还箱点正式设立。

如今,襄阳已形成西连、东进、南延的外贸物流大布局。襄阳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坚持“外”字贯穿,襄阳对外贸易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坚实而有力。

“合”字发力,交流合作日趋活跃

开放则兴,开放则强。

开放而自信的襄阳,从汉江出发,走向蓝海,融入全球。

1984年,我市引进了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1992年利用外资规模达到508万美元,2007年突破一亿美元,2009年突破2亿美元,“十二五”以来每年跨越一个一亿美元台阶,2018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达到8.8亿美元,是1992年的173.3倍。

对外合作加快发展,由单一对外援助发展为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对外援助等多方面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早在2003年,襄阳恒星活塞环公司就向俄罗斯科斯特罗马州出口汽车零配件产品,并在该州落地办厂。

10年后,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走出国门,收购波兰克拉希尼克滚动轴承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该企业不仅利润增长一倍,而且带动国内三环轴承增加出口1.3亿元人民币。

拥有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波兰的研发基地,通过法国的贸易公司、卢森堡的投资公司,襄轴充分发挥国际资源优势,通过管理、技术、市场、人才等要素的共享,将产业链延伸到海外,真正实现国际化。

此外,骆驼集团等一批企业通过并购、建厂等形式,加快参与国际产能合作;中化六建等具有对外承包资质的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2018年,襄阳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4764万美元,外派劳务人数2640人,分别是2001年的58倍和24倍。

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区域合作的大道越走越宽。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先后在武汉、深圳、厦门、湛江、上海、福州、北京、珠海等地建立办事处及联络点,扩大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主动作为,加大合作。襄阳努力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当好排头兵、先行者。充分利用国家二级物流园区节点城市政策优势,襄阳积极推进“无水港”建设。

积极谋划区域发展。襄阳加强与中部地区城市群在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基础设施、旅游资源以及人才信息的互补。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在市场经济快速变革的大格局中,襄阳更加相信市场的力量,更加激发个体的智慧,未来也必将变得更加开放、更加高效、更具活力。

来源:襄阳日报 

责任编辑:邓植元

编审:任丹

历史,总在变革中迸发前进的力量。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襄阳紧扣时代脉搏,高擎改革大旗,不断巩固市场经济地位,让市场决定产业、企业的进退,按市场规则办事,让市场配置资源,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谱写了跨越赶超的历史篇章。

70年来,襄阳向改革要动力,以开放添活力,不断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空间,用活用好国内、国际市场资源,增长动能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一次次穿越风雨,一次次涉险过滩。扭住“市场”这个发展牛鼻子的决心,更加坚定。襄阳大地,一场场深刻的治理方式革命,一路高歌,一路向阳。

“改”字当头,非公经济蓬勃发展

一串串积功兴业的足迹,一个个改天换地的壮举,开拓出历史前行的宽阔航道,演绎出社会变迁的恢宏旋律。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当时,襄阳初步形成了以国营商业为主,以合作商业和个体商业为补充的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系。虽然当时的物资仍然贫乏,但是襄阳人民还是初尝新生活的“甜头”。

1978年,襄阳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企业占比83.6%,集体企业占比16.4%,均为公有制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如春风,吹绿了东方神州。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襄阳在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推进一系列强调市场作用的经济改革,迈出改革步伐,实现巨大飞跃。

1984年,襄阳首家外商投资企业成立。1988年,全市首家集体与私人合营工业企业和首家中外合资工业企业成立,当年非公有制工业经济产值达到862万元。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启动实施和改革开放的加速推进,股份制经济从无到有,个私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迅速发展。

截至2018年,规模工业经济中股份制企业产值占比达到91.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占比8.4%,国有和集体企业产值占比0.2%。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227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2.8%,比2001年提高16.4个百分点。

“外”字贯穿,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只有充分构建“买全球”“卖全球”的全方位开放格局,才能在汹涌的市场大潮中,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1988年,国务院批准我市开展自营出口,当年出口额就达到362万美元。1991年,我市实现自营进口,当年进口额320万美元。

全市进出口总额由1991年的850万美元提高到2018年的28.5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24%;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1年的0.5%提高到4.4%,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0.6%提高到5.4%。

出口产品不断升级。2008年,机电产品超越纺织服装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2018年,机电、纺织服装、农产品三大板块出口额分别达到6.4亿美元、7.7亿美元、3.2亿美元。

2017年4月,襄阳自贸片区正式揭牌,襄阳再次跃进全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根据片区定位,我市完成1个总规、3个控规和6大产业规划的编制工作。针对各项改革试验任务的落地,市、区64个职能部门先后出台了支持片区发展的意见。

2017年6月13日,一辆满载进口货物的集装箱卡车驶入襄阳保税物流中心。2018年3月28日,首趟“襄汉欧”国际货运班列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后顺利到达德国汉堡。2018年6月3日,“襄渝欧”国际货运班列开通。2019年,“襄西欧”“襄阳—上海”“襄阳—钦州—马来西亚”外向物流通道相继开通。2019年5月17日,襄阳自贸片区外贸集装箱还箱点正式设立。

如今,襄阳已形成西连、东进、南延的外贸物流大布局。襄阳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坚持“外”字贯穿,襄阳对外贸易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坚实而有力。

“合”字发力,交流合作日趋活跃

开放则兴,开放则强。

开放而自信的襄阳,从汉江出发,走向蓝海,融入全球。

1984年,我市引进了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1992年利用外资规模达到508万美元,2007年突破一亿美元,2009年突破2亿美元,“十二五”以来每年跨越一个一亿美元台阶,2018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达到8.8亿美元,是1992年的173.3倍。

对外合作加快发展,由单一对外援助发展为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对外援助等多方面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早在2003年,襄阳恒星活塞环公司就向俄罗斯科斯特罗马州出口汽车零配件产品,并在该州落地办厂。

10年后,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走出国门,收购波兰克拉希尼克滚动轴承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该企业不仅利润增长一倍,而且带动国内三环轴承增加出口1.3亿元人民币。

拥有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波兰的研发基地,通过法国的贸易公司、卢森堡的投资公司,襄轴充分发挥国际资源优势,通过管理、技术、市场、人才等要素的共享,将产业链延伸到海外,真正实现国际化。

此外,骆驼集团等一批企业通过并购、建厂等形式,加快参与国际产能合作;中化六建等具有对外承包资质的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2018年,襄阳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4764万美元,外派劳务人数2640人,分别是2001年的58倍和24倍。

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区域合作的大道越走越宽。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先后在武汉、深圳、厦门、湛江、上海、福州、北京、珠海等地建立办事处及联络点,扩大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主动作为,加大合作。襄阳努力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当好排头兵、先行者。充分利用国家二级物流园区节点城市政策优势,襄阳积极推进“无水港”建设。

积极谋划区域发展。襄阳加强与中部地区城市群在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基础设施、旅游资源以及人才信息的互补。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在市场经济快速变革的大格局中,襄阳更加相信市场的力量,更加激发个体的智慧,未来也必将变得更加开放、更加高效、更具活力。

来源:襄阳日报 

责任编辑:邓植元

编审:任丹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