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风雨兼程,回首硕果满枝。告别难忘的2019年,迎来崭新的2020年。
2019年12月27日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0年湖北经济工作的“施工图”:总攻全面小康,深耕区域布局,强化产业支撑,优化经济治理,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如何直面压力转危为机?如何啃下“硬骨头”,让全面小康的雨露润泽荆楚每一寸土地?如何深化“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今起,本报推出“深读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系列述评,研判形势、辨明趋势,凝聚信心和力量,共做勇敢的“攀登者”。
展望2020年,面临的形势并不轻松——
全球化遭遇更强的逆风和回头浪,外部环境依旧复杂多变。
国内,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交织,挑战增多,我省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
攻坚克难、决战决胜,做勇敢的“攀登者”!旌旗猎猎,鼓声阵阵,我们如何才能犁出一片新天地?
新特质,“冷也稳得住”
半个月前,钢结构主体、全玻璃幕墙的“光谷之光BOX”——小米武汉总部揭开了时尚的面纱。
“10年内,小米武汉总部将达万人。”专程到汉的小米创始人雷军描绘出了令人向往的前景:未来,这里将成为小米的超大研发总部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高地。
落户不到两年,小米武汉总部员工已增至2000多人,AIoT(人工智能与物联网融合技术服务)、大数据、云服务等10余项核心业务全面展开。“家在东北,在成都上大学,在新一线城市的新家奋斗,有奔头!”从小米北京总部调到武汉的小米云平台部骨干员工刘卓道出了人们对武汉这座希望之城的发展信心。
困难不可轻视,信心不可动摇。
信心,源于中国经济的坚韧底盘。
望世界,经济发展仍然是中国“风景这边独好”,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依旧。
世界最大市场,持续澎湃出强大的经济动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抵御冲击的制度优势令世界艳羡;越打越开的开放大门,正在迎来越来越多的世界机会。
看湖北,不断积累的向好因素,正在构筑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面对复杂形势,过去的几年里,形稳势更好,量增质更优,多重目标实现动态平衡。数据显示,顶住压力、扛住阵痛的湖北经济,增速连续16个季度保持在7.6%-8.2%区间,连续3年稳定在7.8%。
“怕冷不怕热”,一直是描述湖北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常用语。
而眼下,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增速趋缓的背景下,湖北经济展现了“冷也稳得住”的新特质。
省发改委人士称,这表明湖北经济基础更稳、进的动力更强,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日趋明显。
信心,源于对重大历史机遇的把握。
当前,以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球,为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提供了重要机遇。
在武汉大学经管学院伍新木教授看来,武汉拥有四大“国”字号基地,加上拥有众多高校院所、百万在校大学生的智力密集优势和雄厚的产业基础,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日渐成形,这在全国大城市中并不多见,已成为湖北换道超越、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依托。
事实上,新经济正如晨曦中的太阳喷薄向上。
目前,湖北高新技术企业增至7800多家;华星光电、京东方、天马等国内显示三巨头会师武汉,芯屏端网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在武汉,2011年以来累计认定“瞪羚企业”超过900家,主要分布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斗鱼直播等6家企业长成“独角兽”,理工高科、锐科激光、明德生物等先后登陆资本市场。
“武汉新动能正加速壮大,2019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提高3.94个百分点,达到24.5%。”武汉市发改委主要负责人介绍。
信心,源于担当、奋发的“湖北作为”。
郑渝高铁沿线,各路建设大军正不惧严寒加紧施工。随着这条高铁2021年全线开通,曾偏处一隅的神农架、兴山、巴东、保康、南漳将齐刷刷步入高铁时代。
“神农架新华高铁站通车后,武汉、重庆、郑州到神农架都只要2个多小时,神农架人敞开山门开放发展的信心倍增。”神农架林区政府区长刘启俊欣喜地说。
强定力,不偏移不动摇
面对压力与挑战,2020年高质量发展路在何方?
宜昌的定力给人以启示。
化工,宜昌第一个千亿产业,一度贡献全市1/3的工业产值。然而,宜昌也因此陷入“化工围江”困局。
“保护母亲河,绿色发展!”2017年起,宜昌市启动沿江1公里内化工企业“清零”行动,强力推进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
向“吃饭产业”开刀,阵痛立显。2017年,宜昌经济增速陡降至2.4%,为数十年来罕见。
没有惊慌,没有放弃,更没有走“回头路”。
令人惊异的是,短短一年宜昌“破茧新生”。2018年,宜昌经济增速回升至7.7%,2019年预计增长8%,重回全省第一方阵。
“关键是借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持续发力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四大新兴产业,很快将缺口补了上来。”宜昌市发改委负责人介绍。
一场漂亮的“V”型反转,让人们深思:面对下行压力甚至是直往下掉的主要经济指标,如何能不回到简单以GDP论英雄、牺牲环境和粗放发展的老路上?
践行新发展理念,必须坚定不移,必须定力十足。
新发展理念,新时期经济赛道上的“指挥棒”“红绿灯”。须在思想上“想清楚”,它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根本指针;须在思路上“弄清楚”,它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须在实践中“做到位”,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将新发展理念落实到一个个项目、一个个工程、一件件实事中去。
行棋观大势,落子谋全局。
接连三次重要会议,透露出湖北坚守新发展理念的强定力:2018年底的省委全会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勾画出“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2019年8月召开的省委全会提出,打造更加重要的区域支撑、产业高地、市场枢纽,使湖北成为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年底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又确定了我省2020年经济工作“施工图”——总攻全面小康,深耕区域布局,强化产业支撑,优化经济治理。
践行新发展理念,定力更强,力度更大,一以贯之。
“高质量发展,说到底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丝毫不容动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石军伟认为,贯彻新发展理念须坚持系统论,十个指头弹钢琴,强化政策、工作协同,优化治理方式,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
抓谋划与抓落实有机结合,解决当前问题和化解长期矛盾有机结合,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发展目标与发展基础有机结合。对我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个结合”,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叶学平认为切中肯綮。面对复杂形势,既坚持战略定力,又从系统论出发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切实提升治理经济能力,湖北经济必能行稳致远,迎来更加明媚的明天。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邓植元
编审:任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