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蛙背后的惊人数据 可预见的青年危机

2018-01-25 16:23   云上谷城 责任编辑:黄瑞雪  

前几天还少女心满满,为了给那四个纸片男人打电话,每天攒体力、买钻石……花钱不说,还要绞尽脑汁地纠结选哪个老公的朋友圈,才能让他们对我的好感度提升一点点。

最近,《旅行青蛙》的横空出世,迅速的取代了“四个纸片人”的游戏,成为新的现象级手游,总裁的女朋友们在几天的功夫里转型成了慈母。

生活也从吃饭、睡觉、等总裁来电,变成了吃饭、睡觉、等蛙回家。

“我儿子出去旅行好几个小时了,为娘好担心,它什么时候回来?它还回来吗……”

“呜呜呜,儿子给我寄照片啦!流泪……”

“吾儿在家削了一下午木头啦,它好宅!是不是随我?”

“还是很在意我蛙出去两天只带回一个辣椒这件事……”

“蛙蛙走的第N小时……想它,想它,想它……”

这款没有官方汉化版本的日语游戏《旅行青蛙》,从2018年1月10日起开始称霸中国App Store免费游戏榜单。

游戏中,你有一只宠物青蛙,它一个蛙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没事在家做做手工,看书,吃饭。

它最大的爱好就是旅行,偶尔遇到旅伴,交个朋友,偶尔给你寄照片或者带回一点土特产。

但蛙接下来要干什么,却不会告诉你,你也无权干涉它。

这一切都要看它的心情,作为老母亲的你只能帮蛙收收四叶草,给收拾一下行李准备一下饭。通过它带回的特产、传回的照片来为它的见识骄傲,为它又交了什么新朋友而开心。

而你就是,蛙在家,盼蛙出门,蛙不在,等蛙回家。

目前这款游戏没有中文版,但语言障碍并不能阻拦各位“老母亲”养蛙的热情,简单的操作界面也使得养蛙变得容易上手。

和《恋与制作人》94.2%的受众是女性一样,《旅行青蛙》的受众也多为女性,这个游戏激发了玩家的母性本能,却赋予玩家极其低廉的育儿责任和风险,在获得培养宠物带来的乐趣同时,不用承担压力,也很少收到失败带来的挫败感。

养蛙背后的失落

云恋爱云养蛙游戏的背后,是空巢青年的现象。

空巢青年,指的是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的的年轻人。

这个词最早来源于2016年9月中国青年报社的一项网络调查:其中64.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的“空巢青年”多,缺乏感情寄托(57.9%)和居住条件差(57.8%)被认为是他们面临的两大困境。

55.1%的受访者认为“空巢青年”既是一种居住状态,也是一种心态。后续的报道认为,中国目前这类的年轻人大多20岁至39岁,竟有2000万人之多。

面对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年轻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阶级的逐渐固化,物价房价的飞涨,工作的重压使得很多人觉得既然改变无望不如放弃抗争。

调节情绪,说服自己适应现有的生活,没房租房也好,没对象单身也好,没时间出去旅游在家看看电视也好,不涨工资有个工作就挺好。

在大城市的我们独在异乡过着“一个人”的生活,没时间恋爱,没时间旅行,佛系生活无欲无求。

这款游戏的核心在于满足了很多人想养宠物、想养孩子又不能养的需求。玩这款游戏的用户,无论是结婚了还是没有结婚,他们共同的特征是没有孩子,满足了空巢青年们寻找低成本寄托的需求。

停不下来的无聊小游戏

其实这种类似的操作界面极简,甚至有点无聊的游戏不仅能满足空巢青年的精神追求,各类人群都能在这种游戏里获得满足,也正因此,每过一段时间就有一款类似的无聊游戏爆红。

之前,一款名叫《围住神经猫》的手机游戏在微信“朋友圈”爆红,该游戏是由南京一名美术员和程序员在一天半内完成的,仅仅三天,它就获得了上亿的点击率。

另一款手机游戏《Flappy Bird》曾经红极一时,其开发者越南小伙Dong Nguyen永久性地下架了这款每天能为他带来大约50000美元收入的游戏,而下架它的原因正是它太让人上瘾了!更不要说那些经久不衰数量繁多的消除类游戏了。

为什么这些游戏简单到无聊,却还让人这么上瘾呢?

我们的大脑中会分泌多种能让人体会到快乐感、安全感和成就感的物质。

这些物质统称为“快乐激素”(Happines Hormone),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包括:能让人产生快感的多巴胺、为人们带来激情和活力的去甲肾上腺素、负责产生欣快感和镇痛的内啡肽,还有协助我们战胜困难、产生勇气的催产素等。

正常情况下,大脑不会分泌快乐激素,但是当人取得某一项挑战的成功的时候,大脑就会分泌一些这样的激素来进行鼓励。

这种激素分泌的量和挑战难度成正相关,也就是说挑战难度越大,成功后收获的喜悦就越大。

无聊游戏比制作精良的大型单机游戏更容易让人上瘾的原因就是,大型游戏成功所需要的时间成本和付出的努力太大了,超出了人们希望对一款游戏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的预期。

反观无聊游戏,虽然不会使快乐激素大量释放,但玩家不用通过太多的努力就可以感受到欢乐——或许只是你的小蛙给你寄了一张明信片。

这些游戏会让人在每次尝试之后都有进步,它满足了人们希望提高技巧的深层愿望,尽管这些技巧真的没啥用。

另外,是否沉迷于无聊游戏与玩家本身的特质也有关系。

在冲动性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冲动性指数较高的人,比较容易在互联网、电子游戏、烟草、赌博、暴饮暴食等方面上瘾。

而冲动性指数较低的人,则比较容易控制自己的放纵行为,不太容易沉迷于其中。

究其原因有两条,基因遗传或者家庭教育。

但是科学发现,家庭教育的影响远大于先天遗传,所以用“我就是这样的人”来解释游戏成瘾是不成立的。

科学家们还发现,很多人之所以痴迷于无聊游戏,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过大,而无聊游戏可以帮助大脑偷懒。

这种无聊游戏操作简单,还具有很强的重复性,可以让我们的大脑能得到休息,对很多人来说,这是减压的好方式。

这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流行的网络神曲原理也颇为相似,网络中有大量简单而重复曲式的歌曲,听着它容易让人产生愉悦感,这就是《爱情买卖》、《江南style》、《忐忑》等歌曲风靡一时的原因。

研究人员在研究无聊游戏让人欲罢不能原因,通过神经影响技术来研究玩家的大脑,以帮助开发出可提升记忆力或其它能力、甚至可以治疗失调症的游戏,造福人类。

他们还在研究如何利用电子游戏来使得人类的大脑更加强大,更加灵活,更加健康。

也许在未来,这些游戏会变得更加有用处,不只让人沉浸其中,还能给人类带来帮助。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患者看病的时候,医生会建议他玩两周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的一款电子游戏呢!毕竟,养儿防老,养蛙治“病”呀。

(来源:网易号)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登录长江云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