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的薤山,海拔1099米,是谷城的第二高山,素有“中国南避暑山庄”之称。此山高峰耸秀,风光秀美,景色特异,云雾缭绕,空气湿润,历来为避暑胜地。
薤山的“薤”字,笔画多,难写又难认,在日常生活中,此字一般不多用,更不用说做一个地方的山名或地名了。那么,为什么这座山却偏偏叫薤山呢?
薤山,在明代李时珍未到薤山采药之前并不叫薤山,当时叫“女儿山”。女儿山为何改名为“薤山”呢?
那时,李时珍为了撰写《本草纲目》,要到鄂西北的名山武当山去采药。去武当山,谷城是必经之路。李时珍从谷城沿着去武当山的神道采药,不断听老百姓说“病要好,要吃女儿山上草”。这话引起了李时珍的极大兴趣,他便改道上了女儿山。
李时珍来到女儿山就到处寻找老百姓说的这种能治病的“仙草”。山民们引着他来到长满野韭菜的山坡上,说:“你看,这种能治病的草,就是这漫山遍野的野韭菜,我们把它当菜吃呢。”
李时珍便仔细观察起来,这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细长,尖而扁,紫色小花朵呈伞状。他让山民挖起一株察看,看到蔸有鳞茎,其形状与蒜头一模一样。李时珍把鳞茎放在嘴里嚼了嚼,有很强的辣味,这时李时珍脱口而出说道,你们吃的这种野韭菜,就是中草药薤(音“谢”)白,能消肿、止痛。旧本草说它生长在平川,高山少而珍贵。没想到女儿山上有这么多的薤白,这真是一座薤山啊!山民们听李时珍这么一说,为女儿山有这么多珍贵的草药而自豪。从此“薤山”便叫开了,而主峰仍叫女儿峰。
李时珍曾两次到武当山采药,途中专门登上女儿山采集薤白,并在他的笔记中写下了“女儿山薤白奇珍也”。现在的薤山,不仅到处有薤白,而且还生长有其他中草药达200多种,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药草山,更是一座“百宝山”。
薤白不仅可以做药,而且还可以炒着吃、腌着吃,其味甚佳,是一种令城里人非常喜爱的山珍,更是薤山百姓的家常菜。正是因为薤白亦药亦蔬,让今天的人们对它依然充满了感情。
作者:帅瑜
责任编辑:邓植元
编审:任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