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风光
南河镇始终坚持践行“两山”理念,遵循“美丽乡村建设十大原则”,突出重点,立足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全域推进乡村振兴。
“小切口”破解“大问题”
南河镇把垃圾分类作为切入点,整治人居环境,让农村美起来;全面落实循环保洁责任制,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全镇19个村开展垃圾有奖分类,镇村主导先行,群众积极参与,打好氛围宣传、物质奖励、考核奖惩组合拳。
南河镇垃圾分类点
营造浓厚氛围。结合疫情防控宣传经验,以村为单位,通过广播、宣传车、刷写标语、LED屏等方式开展宣传,征用广场舞音箱、组建三轮车队装着喇叭,敲锣打鼓循环宣传,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唤起群众的垃圾分类意识。
强化物质奖励。对表现好的农户,每月奖励洗衣粉、牙膏、厨具等生活用品,引导农户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同时,鼓励游客自愿捡拾垃圾,每携带两斤垃圾,奖励游客一张南河景区门票,截至目前,已收集垃圾400余斤,发放景区门票200余张。
严格考核奖惩。按照“扫(捞)干净、码整齐、清沟渠、建三园、保常态”要求,对全镇路面、河面进行卫生大整治,明确责任区,设立责任牌53块,聘请保洁员68名,实施常态化循环保洁,落实保洁任务,清除户外小广告,整治乱贴乱画,乱牵乱挂、乱推乱放、乱扔乱倒行为,建立周检查、月督办、季通报、年底考核奖惩的工作机制。
“小改动”形成“大成效”
以美丽乡村作为吸睛点,突出“秀而美”,让游客留下来。坚持以文化为引领,找准区域发展定位,切实抓好“1234”,即一个规划做引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功能服务,因地制宜建设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同步实施。
龙滩村改造后的山庄
于细微处做文章。不大拆大建、不拆倒重建,依托原有建筑,把原住宅改造成青瓦白壁,面貌上焕然一新,对破败的断头路、房屋、墙面等基础设施进行美化修复,达到与周边环境的有机统一,鼓励农户在房前屋后种植苗木花卉,把庭院变成景点,让游客驻足观看。
在随湾就片上下功夫。挖掘特色资源,把荒废的沟渠、堰塘、荒地改造成牡丹园、桃园、芍药园等可观赏、可采摘的园林,把村庄变成景区,让游客流连忘返。
在点线面结合上见实效。以观音沟、九里坪、苏区、龙滩、大谷峪为点,组点成线,以南龙路、南白路、环莲花湖为线,连线成片,撬动19个村,突出展现观音沟田园风光、九里坪三线文化、苏区红色文化、龙滩农耕体验、大谷峪古朴民居等特色风物,打造“一步一山水、一路一画廊”,吸引更多游客在南河“早看晨曦、午品美食、晚悟人生”,“春观花、夏赏荷、秋看枫、冬舞雪”,做到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小产业”引领“大发展”
把产业发展作为支撑点,多点发力,让群众富起来。积极引导各村围绕自然禀赋、资源优势培育发展一批“小而精”的特色传统产业。
熊家湾村葛根基地
拓展老产业,打好“两张牌”。打好“土味牌”,万兴村乌鸡、苏区村罗非鱼,熊家湾村养牛,各村发展土猪、土鸡、土鸡蛋、土蜜蜂产业;打好“特色牌”,苏区猕猴桃、温坪金丝皇菊、三岔羊不奶、岛岩沟羊肚菌,汉峰、莲花、熊家湾、岛岩沟、干峰等村多处发展茶叶,挖掘手工制品,纳鞋垫、竹艺编篮、柿子酒、猕猴桃酒、红薯酒等南河特色民俗产品,不断提质增效,老产业走出新路子。
谋划新产业,念好“引”字诀。引进来,做试点,带示范,重点以优化产业结构为基本,结合自身特色,龙滩村建成山楂谷、九里坪村打造苗木花卉基地,熊家湾村大力种植葛根、试点种植柚子,东坪村尝试种植魔芋等等,既突出特点,因地制宜,又避免单一模式,做到新与旧相交替,短期与长期相搭配,坚持应急和谋远相统一,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人特我新”。
融媒体中心通讯员:姚昆鹏
责任编辑:邓植元
编审:任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