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聪明的人,从不走捷径,从不投机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一点一滴,一砖一瓦建设起自己的高楼。
愚蠢的人,总是试图寻找捷径,遇到困难想方设法跳过这一步,就像建一座大厦,重要环节松松垮垮,有点风吹草动,就坍塌下来。
一、愚蠢的人,都在找捷径
大家都想做聪明人,不想做笨人,所以遇事就想走捷径。但最后却发现,想走的捷径并没有预期的顺利,最后反而变成了弯路。
一个北大毕业的新员工,刚刚入职华为的时候,洋洋洒洒写了一封一万多字的“万言书”给董事长任正非,主要说的是公司的经营战略问题。
那个新员工原本以为自己独到的见地能够打动领导,结果任正非批复:“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于是,那名新员工就被辞退了。
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连业务都没摸熟,刚进公司就敢写万言书,而且还是战略方向,实在是太想证明自己,太想走捷径、抄近道,得到重用。
试想,如果任正非采用他的建议,重用他,那么后面的人,是不是啥事也不用做,只要给任正非写“万言书”就好了?
有些人,善于各种算计,总能绕过各种规则,并且轻而易举的获得一些小成绩,但这样愚蠢的人往往很难有大成就。
《新唐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唐代,有个名叫卢藏用的人,考上进士后却没有被安排官职。于是他便动起了歪脑筋,用隐居来试图吸引皇帝的注意。
皇帝在长安,他就住在附近的终南山;皇帝移驾洛阳,他就跟着跑到嵩山隐居。
卢藏用这一招果然很灵,当朝女皇武则天听说本朝居然有个进士在隐居,赶紧命人去请他出山,给他封了个左拾遗的职务。
左拾遗虽然是区区八品,但却是引人眼热的清望之官,因为是在天子身边工作,容易升官。果然,卢藏用不出几年就做到了吏部侍郎。
卢藏用如愿以偿做了官,却把自己的人格缺陷暴露出来了。做吏部侍郎时,面对各路权贵跑官要官,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好出卖自己的良心。史书中指责他说“趑趄诡佞,专事权贵,奢靡淫纵”。
再后来,唐玄宗以他曾是太平公主的男宠为由,把他流放到偏远的广东,晚节甚至都不保。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这世上本没有捷径,偷懒的人多了,也就有了捷径,与此同时,这些捷径也都变成了一个个的坑。
二、聪明的人,都在下笨功夫
国学大师钱穆曾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
钱穆先生聪敏早慧,博闻强记,幼有“神童”之誉。他却从不以聪明自恃,而是几十年如一日作读书笔记,一丝不苟地查抄资料,每日读书写作不下十个小时,踏踏实实地钻研学问。
历史学家孙国栋先生说过:“钱先生研究、讲学、教育、著述兀兀80年未尝中断,这番毅力精神旷古所无。而学问成就规模之宏大,实朱子以后一人。”
如果一个人既聪明过人,又肯辛劳付出,既睿智超群,又舍得下笨功夫,他要是不成功,老天都不答应。
钱穆先生的“小老乡”兼“干侄子”钱钟书,也是绝顶聪明,天资极高,少人能比,但弄起学问,从不耍滑偷懒,肯用笨功夫,舍得下笨劲。进入清华大学后,他的目标是“横扫清华图书馆”。每日,除了上课,就是泡在图书馆里,抄抄记记,梳理勾陈,乐不思蜀,甘之如饴。
在最能代表他学术成就的《管锥编》里,引述四千位作者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所论除了文学之外,还兼及几乎全部的社会人文学科,汪洋恣肆,博大精深。那就是他下了一辈子“笨劲儿”的结果,无怪乎钱钟书先生谈到自己的治学心得时说:“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不仅是天资聪颖的人在下笨功夫,如果一个普通人,只要肯下“困勉之功”,不走捷径,照样可以取得扎扎实实的成功,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曾国藩实在算不得一个“聪明”的人。好友左宗棠说曾国藩“欠才略”、“才太短”、“才艺太缺”,“兵机每苦钝智”。他的学生李鸿章说他“儒缓”,做事反应太慢。但曾国藩却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太平军因为擅长野战,大规模高速度调兵,清朝廷多次派军围剿不利。然而善用奇谋的太平军遇到曾国藩,就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曾国藩只喜欢“结硬寨,打呆仗”。
所谓结硬寨打呆仗,就是湘军每攻打一个城市,并不急着跟太平军开战,而是修墙挖壕。墙要修一尺厚八尺高,用来防止火炮攻击。
壕要挖一尺深,再在壕沟外埋种花篱,花篱要五尺,埋入土中两尺。并要设置两三层,用来防止马队攻击。
第二日,往前推进一段路程后,又修墙挖壕。如同巨蟒缠人,用一道一道壕沟把城市困死。就是靠这样一种方法,缠的太平军毫无应对之策,以致最后兵败。
曾国藩的聪明,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笨拙之上“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小聪明的人,总是试图寻找捷径,遇到困难想方设法跳过这一步。但那就像建一座大厦一样,重要环节松松垮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坍塌下来。真正聪明的人,从不投机取巧,一点一滴,一砖一瓦建起自己的高楼。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来源:京博国学 / 编辑:邓植元
责任编辑:翟竞 / 编审:任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