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熊家湾村
全国生态大县、中国名茶之乡、全省工业强县……谷城,是鄂西北山区的一颗生态明珠;而今,又在脱贫攻坚大潮中脱颖而出,提前两年完成精准扶贫任务、摘掉贫穷帽子,阔步走向小康。
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苦干实干,全力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
到2018年底,谷城县37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的19100户49402人全部摆脱贫困“枷锁”。
2019年4月,省政府批准谷城提前两年实现脱贫“摘帽”,几代人摆脱贫困的梦想终于变为现实。
走进谷城,水网、电网、交通网、互联网宛如玉带通村入户,串起城乡人民同步迈向小康;扶贫户家家有收入、人人有事干,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安全饮水均得到保障。
基础厚实的生态产业、底气十足的工业产业、带动力强的电商产业、人气火爆的乡村旅游业共同发力,成为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的坚实保障。
1
山区群众盼春雨
谷城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东临汉水,西偎武当,南接荆楚,北通宛洛,素有“川陕咽喉”之称。全县版图面积2553平方公里,总人口60万,辖12个乡镇、开发区。
虽然地处山区,但谷城是一个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魅力之城。
这里历史文化厚重,自西周封谷国以来已有3100多年历史,境内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三元交汇,曾孕育了春秋名士伍子胥、宋朝宰相王之望、明代殿阁大学士方岳贡、清朝著名书画大师何兆祥等一代骄子。
这里环境优美,地貌独特,风光怡人,拥有中国南避暑山庄大薤山、千年古刹承恩寺、生态南河“小三峡”、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等一批自然景观和旅游胜地。
这里绿色根基厚实,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1%,被誉为“绿色生态之乡”“避暑度假天堂”。
然而,天生的资源禀赋并没让这里的人们过上向往已久的富裕而幸福的生活。
作为全省37个贫困县之一,谷城的60万山区儿女祖祖辈辈生活在与贫困抗争的日子里。
这里虽然是“五谷”发源地,因历史上盛产水稻、棉花,素有“银谷城”之称。但是,山区山多地少、水田少,一半以上的人生活在穷困的大山间。
玛瑙观人与贫困相伴的记忆,就是一个真实写照。“据传,以前有个江西道士来这建了座道观,取名江西观。因道观大门上镶满了玛瑙石,‘玛瑙观’就这么传开了,一直叫到今天。但这里没有玛瑙石,只有满山又黑又硬的石头。”玛瑙观村党支部书记王天清说。“青山徒岩竹毛山,人在峡谷难看天,东扒西耙肚难圆,年复一年穷光蛋。”这是该村以前的真实写照。
在村里走过,很难发现一块平整的田地。全村耕地面积仅占2.9%,人均耕地仅0.73亩,还都是山坡旱地。森林覆盖率虽然高达92%,但90%以上为杂草灌木,利用价值较低。
一方水土难养活一方人,资源匮乏让玛瑙观村村民吃尽苦头。加上这里山高岩陡,严重阻碍了玛瑙观人向外走的脚步。“以前从村里到最近的集市,你得背上馍走三天三夜,就是到隔壁村也必须翻山越岭。”村里的老人介绍,这样恶劣的交通环境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村里才通上第一条土路。
新中国成立后,针对玛瑙观村的帮扶工作从未间断。无论是政策兜底,还是部门帮扶,或是社会资源援助等扶贫力量,都把这里作为重点区域,但成效总是不明显。
像玛瑙观这样的贫困村,在上世纪末期的谷城全县并不少见。玛瑙观的困境,就是谷城山区村的缩影。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要让全县人民彻底走出贫困的阴霾,需要立下愚公移山的志向,拿出踏石留印的劲头,发扬铁板钉钉的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到底。
谷城大地,渴望有一场脱贫攻坚的“春雨”来浇灌。
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逐步实施,中华大地的山水之间激荡起摆脱贫困、共奔小康的磅礴力量,滋润着穷苦了几辈人的心田。
2
精准识别 精准施策
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必须先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
在谷城大地,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后,一场规模前所未有的调查摸底迅即展开。
喻国香,谷城县庙滩镇喻家湾村二组贫困户。脱贫攻坚工作启动后的第一天,谷城县委书记伍义兵就来到了她家。
仔细查看了她家的吃、住等生活环境后,伍义兵搬起小板凳坐下,和喻国香攀谈:“家里面有几口人?今年发展的什么项目?收成怎么样?一年能挣多少钱?”
为把情况摸得更准更细,伍义兵拿起“扶贫手册”,从致贫原因、脱贫办法、面临困难、工作队帮扶等情况,一一详细询问记录。
在贫困户蒋光禄的家中,同样是坐在小板凳上,伍义兵逐条问、认真听、仔细记,详细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方面存在的困难。
在县委书记伍义兵、县长黄克立带领下,谷城县各部门发扬“小板凳工作法”,一个乡镇一个乡镇地调研,一户一户地走访。精准扶贫会议开在了村委会、开在了贫困户家门口、开在了田间地头、开在了脱贫攻坚项目的工地上。大家现场解决问题,督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通过深入调查摸底,精准建档立卡,谷城县全面掌握了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
2014年,全县确定建档立卡对象53506人。2016年8月,全省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专题审计整改工作会后,谷城再次开展进村入户,通过“回头看”“大核查”剔除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515户1563人,新录入因灾因病返贫户672户1563人。
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才能真正扶到点上、根上。
家住庙滩镇财神庙村一组的刘大叔,对于家门前的“三色卡”十分满意:“有了红、粉、蓝这三张卡在家里,我们心里不仅更踏实了,脱贫致富的干劲也更足了!”
为进一步摸清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需求,庙滩镇扶贫专班将精准扶贫结对帮扶明白卡、精准扶贫政策受益情况明细卡、脱贫年度主要收入来源测算卡以红、粉、蓝“三色卡”的形式,逐户分发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
不同颜色的卡片在手,可以做到精准识别贫困户、精准了解贫困户、精准帮扶贫困户。
自“三色卡进万家”活动开展以来,该镇累计发放“三色卡”1974张,受益人群达4497人,驻村工作队、扶贫干部走访入户达12000余次。
扣好精准识别“第一颗扣子”。一个“准”字,始终是谷城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定盘星。
多年来,该县多次开展脱贫攻坚“月度大巡查、大走访、大问卷、大宣传”活动,组成专门督查队伍,开展全覆盖督查,对查找出的问题、差距,举一反三、梳理归类、补缺补漏,认真开展整改。
按照脱贫计划,全县2014年脱贫2788户8562人;2015年脱贫2925户8694人,6个贫困村出列;2016年脱贫2270户7198人,12个贫困村出列;2017年脱贫3695户9389人,8个贫困村出列;2018年脱贫7729户15815人,11个贫困村出列,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13%。
即便是到了扶贫攻坚的收尾阶段,谷城县也没有在“精准”上有一点松懈。
及时对建档立卡数据进行动态调整,防止出现“错退”现象发生。“摘帽”之后的2019年,全县又有210户470人脱贫退出,识别准确率和退出准确率均达到100%。
3
挪穷窝 拔穷根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当一个地方自然条件恶劣,“一方山水”养不活“一方人”时,易地扶贫搬迁便成为应有之举。
2020年1月8日,大雪纷飞。县长黄克立第8次到谷城经济开发区莫河社区,与搬迁群众交谈。群众说得最多的就是:“现在下这么大的雪,要是在过去住在山里老家,早就大雪封山、出不了门了。”“这里居住环境好,交通便利,出门就能上班、赚钱,住得踏实。”
“谷城屋脊”赵湾乡的青龙山、韩家山、窑岭等几个村,位于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这里禁止建设,安置点选址成了难题。加上这些地方平均海拔1300多米,交通不便,经济收入低。如果仅仅从山上搬到山下,只能解决贫困群众住房问题,脱贫难度仍然极大。
谷城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采取跨区域搬迁的超常规方法解决这一难题。
2019年2月13日,赵湾乡的134户易地扶贫搬迁户陆续告别大山,在100多公里外、县城边的莫河社区安家,每户分得0.2亩菜地,实行社区化管理。
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从山区搬到县城,山里人一下子成了城里人。起初,易迁户在思想上还有顾虑。
42岁的韩甫忠和妻子桂尚花多次在搬迁上迟疑:“半辈子都在深山老林生活,虽然不富裕,但能填饱肚子。去了城里我们一无技术,二无特长,咋生存都不知道。”
群众的顾虑,干部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搬得出,更要留得住、能就业。
易迁户搬到安置点后,谷城县为他们举办专场招聘会,韩甫忠夫妻俩很快找到工作。韩甫忠在建筑工地干活,每个月有6000多元收入;桂尚花在县城一家火锅店上班,每个月能拿2600元。住上新楼房,找到新工作,韩甫忠和桂尚花的心定了。
为了让更多搬迁群众安心,谷城县隔三差五在安置点举行招聘会,不仅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还为他们提供施展拳脚的舞台,激发创业就业内生动力。
现在,安置点内自主创业的市场主体达21家,不仅带动34人就近就业,还带动赵湾乡山区农产品到县城销售。134户易迁户每家至少有一个稳定就业岗位,实现了住无闲户、户无闲人。
易地搬迁工作启动以来,全县的搬迁户无一返回故土。
到2018年12月底,谷城县已全部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目标,安置贫困户4013户7734人,建设任务完成率达100%。
实践证明,这一创举开辟了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为山区县顺利脱贫“摘帽”提供了精准有效的解决方案。
谷城因此连续三年荣获“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4
党员干部“结穷亲”
如果不是因为扶贫,家住谷城县薤山天子沟村的刘玉清老人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有这一门“城里亲戚”。这位跟他们老两口没有血缘关系的扶贫干部,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走出贫困。
2018年元旦,连续驻村260天的谷城县税务局驻薤山天子沟村扶贫干部翟国军,因脑干中枢梗塞病倒住院。刚出院,走路还不利索的翟国军又重返天子沟村,第一时间来到包保对象刘玉清家里走访。
刘玉清老两口都患有慢性病,家庭生活困难。2017年翟国军驻村以来,帮扶他家发展种植、养殖,多渠道增加收入。
刘玉清说:“他不仅帮我们找产业,还帮我们找销路。我们喂猪,猪肉他帮忙卖到城里;我们发展茶叶,茶叶他帮忙销售到茶厂。这样的扶贫干部,真是比亲人还亲!”
在翟国军的帮扶下,刘玉清和老伴已顺利脱贫,并于2018年7月搬出了土坯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易迁房。
谷城县扶贫办主任韩仕宇说:“从翟国军等扶贫干部身上,体现最多的就是忠诚奉献和担当。他们把扶贫作为己任,把老乡当作亲人,用日复一日的工作,一点一滴改变着当地的贫困面貌。”
驻村扶贫工作不是口号,脱贫攻坚也不是形式。“谋”在细处、“扶”在深处、“干”在实处,扶贫才能真正扶在贫困群众的心坎上。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谷城县为262个有贫困人口的村派驻省、市、县、乡工作队386个。这些从城市走入深山的扶贫干部扎根山区,克难奋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们进村入户宣传解读脱贫攻坚政策,让贫困群众最大限度得实惠。
他们苦口婆心动员贫困群众易地搬迁,跋山涉水寻找饮用水源,竭力帮助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他们同镇包村干部、村干部、贫困户一起开展“四方会商”,为贫困群众寻找产业发展项目,确定致富路径。
他们为贫困户送种苗、送技术、送温暖,把贫困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尽心尽力,真情帮扶。
在省科协驻点的石花镇龙湾村,工作队落实帮扶资金140万元,协调资金30万元,改造油茶低产林2000亩,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找到了主导产业。
在省中储粮公司驻点的紫金镇玛瑙观村,省中储粮公司扶持50万元用于新建茶场后期建设、光伏电站建设、茶园改造等。工作队还在村里设立作战指挥所,长期驻村帮扶。
每个驻村工作队均脱产驻村,年投入扶贫资金在6万元以上,全县各级驻村工作队每年帮扶协调资金都在3000万元以上,全面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
付出了真感情,脱贫就不是难事了。贫困户有了这样的帮助,身上的担子轻松了,致富的渠道拓宽了,奔小康就格外有力了。
扶上马,再送一程,巩固脱贫成果的帮扶工作也正如火如荼进行。“共享养猪”风起谷城小山村就是典型一例。“看,咱家猪又长膘了!”2020年6月,茨河镇杨村村脱贫户章尚春通过视频,看着寄养在合作社里的生猪一天天长大,高兴得合不拢嘴。
章尚春去年刚脱贫。为了巩固脱贫成果,今年3月他在驻村市、县工作队帮助下,出资认购了谷城县猪壮壮养殖专业合作社的20头仔猪。猪寄养在合作社,他当甩手掌柜。出栏后,这20头猪将为章尚春带来保底纯收入1.2万元。
在杨村村,像章尚春这样的养猪户有39户。这些脱贫户一共寄养了227头仔猪,生猪出栏后可实现纯收入15万元。
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必须让刚刚摆脱贫困的群众不再返贫。目前,全村已有34户脱贫户与合作社签订生猪寄养协议。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不让刚刚脱贫的群众返贫,不担风险,稳定收益。
来源:襄阳日报
责任编辑:翟竞 / 编审:任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