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快于城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传统家庭结构逐渐变化,加之人口流动,“父母在,不远游”“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正不断遭受冲击。特别是近年来大量农村青壮年因外出务工等原因背井离乡,许多农村老年人不仅不能安享晚年,反而要在年老体衰的状态下继续承担照顾第三代的重任,有的还要以羸弱的双肩承担田间地头的艰辛劳作。为了照顾第三代随着子女“漂”到城市生活的农村老年人,也面临着难以融入城市、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有一种大城市深刻的“孤独感”。
“守住一个家,最盼过年时”
8月9日上午,甘肃省某农村。64岁的马士关老汉靠坐在炕边倚着墙打盹儿。地里的活计刚忙完,2个孙子在院子里玩耍,马老汉难得的闲暇。但他不敢睡得太实,一会还要给孩子们做午饭。
马老汉和老伴育有两儿一女。近些年,大儿子两口子、二儿子两口子都陆续去了外省打工,时间长的有5年,短的也有2年多,留下了2个小孙子让父母照看。留守在农村老家的马老汉夫妇便成了2个儿子最坚固的“后盾”。直到去年,嫁到北京的小女儿也生了孩子,马老汉的老伴吴大娘便义不容辞地过去帮忙。为了帮衬孩子们,马老汉老两口不得不上了年纪还要两地分居,一个是留守老人,另一个成了“老年漂”。
“稍微能跑能跳的,都出去了,剩下的几乎都是老人,毕竟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舍不得呀。再说了,城里物价多贵呀,孩子们在外面打拼不容易,守着家里照顾孙子们,能帮孩子们省不少钱不是。”电话一端的马老汉口音浓重。
做饭、洗衣、打扫卫生……每天照顾孙子们的生活起居,花去老人的大部分时间。2个孙子一个3岁,一个4岁,正是调皮捣蛋的年纪。吃饭时遇到不爱吃的,就故意把碗摔到地上,喂到嘴里的饭吐出来,有时还会制造一些恶作剧,看到爷爷生气便咯咯咯地大笑。照顾这样的2个孙子,劳动强度可想而知。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吵闹声更是让老人头疼。
“现在的身体远不如从前,小孩子跑得快,我根本追不上,有一次3岁的孙子往外跑,差点被摩托车撞倒,可把我吓坏了,幸亏孙子没事,要不然都不知道怎么跟儿子交代。”马老汉说。
马老汉不仅要照顾孙子,还要干农活补贴家用,平时种些马铃薯、胡麻等。长期的劳作使得他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干农活时常常隔几分钟就要停下来休息一段时间,有时甚至要缓好几天。一年辛苦下来也就是几千元的收入。每天早上准备一锅白粥加两盘青菜,就足够他吃上一整天了。鱼啊、肉啊,马老汉自己不舍得吃,都留给孙子们。
马老汉告诉记者,他和老伴每月有200元左右的养老金,一把年纪还种地也是没办法,不种地就没有其他收入。生活能勉强维持,也算自给自足了。“孩子们的负担都不轻,有的在城市里买了房子要还房贷,有的还要还早些年做买卖赔本欠下的外债。经济上帮不上儿女,也别给他们添负担。”马老汉说。
采访中,记者能够明显感到“养儿防老”的传统文化观念早已在马老汉心中扎根生长,老人渴望得到来自儿女的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在我们这里,像我这样留守在家照看孙子孙女的老人很多,以前常说‘养儿防老’,现在倒成了‘养孙防老’了。”马老汉无奈地说。
“现在就嫌日子过得太慢,刚过了年又盼过年,只有那时全家才能团圆。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们能常回家看看,希望他们在外面能过得好。”提起晚辈,马老汉哽咽了。老人说,子女们虽然经常打电话回家问候,但一年里真正团聚的日子只有春节那段时间。
“父母多分担些,孩子就轻松些”
年轻人的漂泊是为了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老年人的漂泊却是为照顾第三代。2019年年初,为了帮衬女儿,吴大娘从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子来到北京这个让她“找不着北”的大都市。吴大娘笑称,没想到自己成了“老年漂”。
8月11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吴大娘女儿的家。60平方米的小两居,被吴大娘收拾得井井有条。
吴大娘告诉记者,房子婆家出了首付,写了女儿的名字,小两口婚后一起还房贷。从女儿怀孕到孩子出生,婆家也没少贴补小两口。“亲家‘有钱出钱’,咱就得‘有力出力’了。”吴大娘比马老汉小3岁,黝黑的脸庞上爬满了岁月留下的沟痕,朴实厚道的模样却能说会道。
一年多来,吴大娘每天往返于女儿家、菜市场或超市两点一线,承包了照看孙女的重任和大多数家务,却守着一份只有自己能够体会的“孤独”。
吴大娘告诉记者,虽然每天都能见到女儿、孙女很高兴,但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城里的生活习惯和农村差别很大,生活节奏太快,总觉得自己战战兢兢的,也担心给女儿惹麻烦。
吴大娘努努嘴,继续喃喃道:“其实一家人也一样,正所谓‘相见好,相处难’,不仅是农村与城市的习惯冲突,老年人与年轻人的观念也有差别,长时间住一起也会矛盾重重。”说着,从床底掏出被她藏起来的抹布,“你看,这些抹布挺新的,女儿就让我扔掉,太可惜了,我就趁着他们上班时偷着用。”
在吴大娘眼里,农村与城市,最大的区别在于农村的安静。女儿家所在的西城区,寸土寸金,这样的“老破小”每平方米价格超过了10万元,在吴大娘眼里完全是天价,是她奋斗一辈子也不敢想象的。“这么贵的房子,隔音还不好,晚上说话稍微大点声,另一间屋里的人就能听见。到了北京以后,我有时候都睡不着觉。”吴大娘说,她想念老家静寂的夜晚。不过,做父母的总是想竭尽所能替孩子多分担一些,好让他们能过得轻松些。
“生病了扛着,不忍心添负担”
现在最让吴大娘放心不下的,就是留守在农村的老伴,因为他“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就那么扛着,性格执拗得很”。
吴大娘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采访马老汉时,他偷偷告诉记者,大概在去年3月,他的头晕症状越来越明显,持续了几个月,自己也没在意。一天和朋友喝了点酒,又洗了冷水澡,之后忽然就感觉身体着实不对劲了……
当天晚上,马老汉摸着黑敲开了村医家的大门,村医发现马老汉的血压异常高,连续测量几次,高压都达到200毫米汞柱以上,及时做了紧急处理治疗,索性没有大碍。马老汉患有高血压很多年了,但降压药却时吃时不吃,村医发现他家里的降压药已经过期一年多了。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了全覆盖,农村看病就医的便利性也得到改善,但由于部分农村老人长时间养成舍不得花钱的习惯和现实经济水平,“小病挨,大病扛”的现象依然不少。尤其是一些留守老人,怕给子女增添负担,并不袒露自己的病情,以至于遭遇突发疾病时得不到及时救治。
说老伴执拗,其实吴大娘也一样。采访中,她一直念叨着,自己一定不能生病,只有身体健康才能给子女帮忙,不添乱。
但其实吴大娘患有颈椎腰椎疾病,去年年底开始,心脏也时有不舒服,并伴有眩晕等症状。吴大娘一直没有把身体状况告诉女儿,直到有一天起床时她感觉头晕眼花,两腿发软。被女儿女婿“强行”送到医院,检查发现,吴大娘患上了高血压,同时还有心脏早搏现象。
“很多外地的老人患有各种慢性病,经常要拿药,医院限制每次开药量,门诊医保又不能报销,挂一次普通号都要四五十元,做个检查大几百元就没了。”吴大娘无奈地说,等孙女再大一点,她就回农村老家去。
“有一句话是说,‘父母能养十个儿女,十个儿女难养二位老人’,这句话形容了农村老人的晚年艰难。有一天我们真动不了了,孩子们该怎么办,能不能照顾我们。”吴大娘说,在老家,大部分人普遍认为只有五保户等一些特殊困难的老人才去住养老院,若有儿女还去住养老院,便会遭到村民的议论。可是孩子们都生活得不易,现实困难太多,她很担心自己和老伴是否能够老有所依。
来源:健康中国 / 编辑:杨守荣
责任编辑:翟竞 / 编审:任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