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木匠干半年,漆匠来收钱”的说法,这句话足以说明高明的漆匠有可观的收入,能挣巧钱。杨漆匠是清代五山的四大传统名匠之一,这个家族式的名匠传承十代,清嘉庆年间断代失传。据说最后一代杨漆匠受到官吏以及教徒双重勒索,发誓不再当手艺人。
历代杨漆匠都是自己制漆,这种漆从漆树上收集起来的天然漆所制成的,在民间人们也把它称作“土漆”或者“大漆”。在这种生漆过滤、加工,制作成色彩丰富的熟漆。漆匠活的工艺流程不是很复杂,但很麻烦。先后有十多道工序:调料、刮底、打磨、上底漆、上腻子补洞、打水磨、再上底漆、打磨光滑后上面漆、抛光,最后上色漆作画。打磨是整个工序的基础。最高境界是在上好漆的家具上画上精美的图画,杨漆匠画的山水、花鸟、人物、吉祥画,无不精彩。
杨漆匠做活讲究慢工出细活,他们不仅工艺精细,而且艺术性强。从来不做砸招牌的事情。第一代杨漆匠给一户江南迁来的大好家子做了十里红妆,历时8年之久。婚床上塑造的大小物象40多种,诸如蜜蜂小到指甲盖大小,翅膀的震动感都能够看出来。大到尾羽一米多的金鸡,活灵活现。新娘的那副棺材,漆了十几道。据说每漆一遍,都要加一层细布,然后瓦片砸碎,用箩子过出细细的粉末,调和涂漆。最后完工之后,在棺材前方,书写了一笔篆书的寿字。每一件红妆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相传那副棺材,在解放初改田的时候,挖出来完好无损,令人称奇。
杨漆匠有一个“三不”规矩,就是不赊账、不讨价还价、不接受中途更改商定的方案。有一个地主老财仗着财大气粗,偏偏要戏弄第四代杨漆匠。屏风活儿快做完,他偏偏要去把喜上眉梢,改为封侯挂印。杨漆匠不乐意,地主威胁说:“你如果不改,我就不给钱,我不喜欢带不吉利的‘梅’字,‘梅’就是倒霉。”杨漆匠拗不过,就重新打磨掉画好的漆画,改了封侯挂印,地主很满意。结账的时候,杨漆匠要求加工钱,地主不肯。按照提前商量好的工钱结账。杨漆匠只好接过钱走了。
过了几年,第四代杨漆匠去世了。地主家的屏风上的封侯挂印的画面慢慢暗淡了,而喜上眉梢的画面却渐渐变清晰,而且每一朵梅花外围似雪非雪,似有发霉的样子,使劲儿擦,霉迹马上看不到,过半个钟头又出现了。人们相信杨漆匠有绝活儿。
作者:杜权成
责任编辑:翟竞 / 编审:任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