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不等于“做成了”

2020-10-13 10:18   云上谷城

日前,武汉市电视问政聚焦服务企业不主动、行政执法不严格、解决问题踢皮球等问题。

今年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面临困境。为了助力更多企业复工复产,从中央到省里,再到地市,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惠企政策,诸如减税负、减房租、降社保、降水电气价格等。这些政策解了不少企业燃眉之急,也确确实实减轻了不少企业负担。惠企政策的落实一直是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但是,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仍然存在政策执行不走心、打折扣,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的现象。

武汉电视问政反映的问题,并非孤例。政策写在纸上,不等于落在了地上;政策执行了,不等于执行到位了。从近期媒体报道可知,有的地方承诺的奖励,因为新旧政策交替导致两年难兑现;有的商户谈租金减免政策,称“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有的商场开业,申请安装楼顶广告牌花了11个月。这些问题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好政策要有好执行,落实不到位一切是枉然。

落实和执行惠企政策,就是要不折不扣、实实在在将政策善意释放给万千企业。认真执行到位,就不能抓大放小、“看人下菜”,不能拈轻怕重、避繁就简,更不能宣传热热闹闹、落实冷冷清清。很多地方并不是没有推进惠企政策,也认识到其重要性,只是落实的程度不够,韧劲不强,成效不大。执行层面一丝的“不够”“不强”“不大”,就会导致处于传导末梢的市场主体“无感”。政策好不好,企业会用获得感来衡量。这要求各地在执行政策时,不要把“做了”当做“做成了”,一律用实绩、实效来说话。

很多时候,惠企政策中的干货,被看作优化营商环境的硬杠杠。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政策执行的能力,政务服务的作风,为民办事的效率,也是一个地方营商环境好坏的风向标。处于中国改革最前沿的深圳,吸引国内外企业的除了宽松的投资政策,更是因为深圳具有主动作为、精准高效服务企业的先进理念。疫后重振中的湖北,更应抓住政策窗口期,将一揽子好政策转化为企业实实在在的获得,转化为人民群众真真切切的收获。让惠企好政策收到好效果,就要改变政策传导“你不问,我不说”的被动状态,破除那种看似利好很多、力度很大,实则梗阻不少、障碍重重的假把式,摒弃那种习惯对企业说“不”、遇事推诿塞责的懒政思维,把“落实力”“执行力”锻造成优化营商环境的助推力。

来源:湖北日报 / 编辑:杨守荣

责任编辑:翟竞 / 编审:任丹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登录长江云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