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黄登忠:扎根深山28年的“兵支书”

云上谷城 2020-10-26 11:05

“全体起立,齐唱《歌唱祖国》!”

10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守在电视机旁的90岁老兵黄登忠,听到歌声响起,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规矩地行军礼,泪流满面。

1951年,21岁的黄登忠参军入伍就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直到1953年战争结束,他才随军下战场。期间,他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和个人三等功一次。

“好多战友都不在了,能活到今天,真是幸运又幸福!”黄登忠紧紧握住88岁老伴的手,忆起峥嵘岁月。

瞒着父母,放牛娃参军上战场

1930年,黄登忠出生在鄂西北贫困山区的谷城县盛康镇原小沟乡陈家湾村。

因为家境贫寒,从小就当放牛娃的他,只在学堂偷学了些文化。

1951年,黄登忠打听到小沟乡在招兵,二话没说就跑过去,嚷嚷着要当兵。

那年,他21岁。

“爹妈都不知道,我偷偷报名入伍的。”黄登忠说。

入伍后,他直接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接受训练。当年10月,部队就从孝感奔赴鸭绿江畔。

第二天,部队首长对他们开展了抗美援朝作战教育,黄登忠这才知道要打硬仗了。

“保家卫国,勇敢冲锋。”跟所有志愿军战士一样,黄登忠做好了战死沙场的准备,就等一声令下。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部队给幸存的战士拍照片,寄回参军入伍的老家,黄登忠的家人才恍然大悟——他是上了朝鲜战场,而且还活着。

九死一生,半条枪扯出大活人

虽然识字不多,可黄登忠的思维很敏捷,讲起当年作战的故事,滔滔不绝,感人至深。

“15军45师133团3营8连8班,我当过班长。”部队番号黄登忠一口报出,他所在的连就是赫赫有名的特功8连。

上了战场就一个字“打”。

面对武器精良的美国军队,黄登忠端起步枪,瞅准了开枪,绝不浪费一颗有限的子弹。敌人的枪林弹雨总是从他身边穿过,他总是毫不畏惧,一心想着怎么杀敌。

“哪里有敌人,就往哪里钻,子弹没了就上刺刀。”黄登忠说。

在坚守六号阵地时,面对蜂拥而来的敌人,黄登忠端起一把轻机枪,左右扫射,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因表现英勇,贡献突出,他荣立了个人三等功。

抗美援朝,最苦莫过上甘岭战役,黄登忠参加了。

1952年10月,战役打响,黄登忠和战友们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美军的炮弹像下冰雹一样,落在我军阵地上,山头都炸平了,8班的战士,牺牲了很多。

敌人一次次冲上山头,被志愿军一次次打退。在又一次对抗中,黄登忠使出最后的力气,与敌人厮杀。只听见一声爆炸声响,他和战友都倒下了,被黄土掩埋。

“我手里还紧握着枪,人已经没了知觉,只有枪托还露在土堆外面,”黄登忠心想,即便战死,也要巍然挺立,他拼命动弹,可怎么也使不上劲。

就在这时,排长发现了裸露在外的半条抢,顺势一扯,黄登忠就被带出来。排长摸了摸他的脖子,还有一口气。

“我是捡回了一条命,更要奋勇杀敌。”黄登忠说,敌人的炮火太厉害,补给全断了,渴了战友们就互相喝尿,最后连尿也没有喝的。

战斗中,黄登忠的左腿负伤严重,也没跟任何人说,直到打退最后一个敌人。

上甘岭战役,黄登忠所在的8连荣立集体二等功。至今,他都感到无比自豪,这枚军功章也成了传家宝。

扎根深山,“兵支书”为民谋幸福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黄登忠成为一名解放军空军战士,一直到1957年光荣退伍。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为打靶准被评为优秀射击手,荣立个人三等功,。

退伍后,黄登忠由谷城县民政局统一安排工作。当时的小沟乡党委书记听说黄登忠回来了,抢着把他拉到老家。

虽然年纪不大,可在小沟乡陈家湾村,黄登忠很有威望,被组织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28个年头。

“除了穷还是穷,要想办法找活路。”黄登忠心里想的是村里的群众有饭吃,他把部队里发的大衣、被褥、毛毯等生活用品全都捐出来,换了粮食,给乡亲们救急,自己一家人吃野菜、喝清水汤。

“家里人都恨他,只管别人,不管自己。”黄登忠的老伴不停埋怨他。

为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黄登忠陆续兴办了火纸厂、油坊、养殖场等8个村办工厂,其中,茶场是最难搞,也是收益最好的。

村里的荒山多,黄登忠就发动群众上山开荒,栽种茶树,茶园面积由几十亩发展到几百亩。不仅解决了本村人就业吃饭问题,整个小沟乡也有很多人来茶园干活。

如今,小沟乡撤乡并入盛康镇,改成小沟村,当年的茶园依然还在,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离村委会2公里远的地方有一个直径3米大的山洞,清澈的山泉水汩汩地流淌,灌溉着一方田地。

“这是1963年,我们用铁锹和锄头,一点一点刨出来的,用了2个多月时间。”黄登忠说,要是没有这个山洞,水就流不下来,百姓开荒种地就瞎忙活了,收到不粮食。

就这样,28年里,黄登忠带领群众改田600多亩,植树60多万棵……

1985年,他退休,一家人依然住的是曾经的土坯房,周围的人早已住上了像样的房子。

卸甲归田,育后人传承好家风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卸甲之后,黄登忠又过上了耕田种地的生活,抗美援朝的功勋和党支部书记的经历,他都深深埋在心间。

在他看来,一切重新开始。

黄登忠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工作没有一个是他帮忙找的。

“说起来就生气,只要有招工的,他总是让给村里其他人。”二女儿黄叙秀说,家里人从未“沾过光”。

为了养活家人,儿子黄叙文选择自主创业,黄登忠全力支持。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难道现在的困难有抗美援朝战争还大?”这是黄登忠鼓励儿子的话。

在外孙章彬眼里,黄登忠是一个狠角色。也正因为外公的熏陶,章彬在大学期间就加入了党组织。现在,他又远赴新疆工作。

“不管在哪,革命传统不能丢。”这是黄登忠教导孙辈的话。

现在,生活无忧的黄登忠被儿女们轮流照顾,心情好,精神头也足了。

他说,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家庭越来越幸福安康。

革命老前辈朴实的话语也道出了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声。

来源:襄阳日报 / 编辑:杨守荣

责任编辑:翟竞 / 编审:任丹

“全体起立,齐唱《歌唱祖国》!”

10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守在电视机旁的90岁老兵黄登忠,听到歌声响起,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规矩地行军礼,泪流满面。

1951年,21岁的黄登忠参军入伍就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直到1953年战争结束,他才随军下战场。期间,他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和个人三等功一次。

“好多战友都不在了,能活到今天,真是幸运又幸福!”黄登忠紧紧握住88岁老伴的手,忆起峥嵘岁月。

瞒着父母,放牛娃参军上战场

1930年,黄登忠出生在鄂西北贫困山区的谷城县盛康镇原小沟乡陈家湾村。

因为家境贫寒,从小就当放牛娃的他,只在学堂偷学了些文化。

1951年,黄登忠打听到小沟乡在招兵,二话没说就跑过去,嚷嚷着要当兵。

那年,他21岁。

“爹妈都不知道,我偷偷报名入伍的。”黄登忠说。

入伍后,他直接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接受训练。当年10月,部队就从孝感奔赴鸭绿江畔。

第二天,部队首长对他们开展了抗美援朝作战教育,黄登忠这才知道要打硬仗了。

“保家卫国,勇敢冲锋。”跟所有志愿军战士一样,黄登忠做好了战死沙场的准备,就等一声令下。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部队给幸存的战士拍照片,寄回参军入伍的老家,黄登忠的家人才恍然大悟——他是上了朝鲜战场,而且还活着。

九死一生,半条枪扯出大活人

虽然识字不多,可黄登忠的思维很敏捷,讲起当年作战的故事,滔滔不绝,感人至深。

“15军45师133团3营8连8班,我当过班长。”部队番号黄登忠一口报出,他所在的连就是赫赫有名的特功8连。

上了战场就一个字“打”。

面对武器精良的美国军队,黄登忠端起步枪,瞅准了开枪,绝不浪费一颗有限的子弹。敌人的枪林弹雨总是从他身边穿过,他总是毫不畏惧,一心想着怎么杀敌。

“哪里有敌人,就往哪里钻,子弹没了就上刺刀。”黄登忠说。

在坚守六号阵地时,面对蜂拥而来的敌人,黄登忠端起一把轻机枪,左右扫射,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因表现英勇,贡献突出,他荣立了个人三等功。

抗美援朝,最苦莫过上甘岭战役,黄登忠参加了。

1952年10月,战役打响,黄登忠和战友们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美军的炮弹像下冰雹一样,落在我军阵地上,山头都炸平了,8班的战士,牺牲了很多。

敌人一次次冲上山头,被志愿军一次次打退。在又一次对抗中,黄登忠使出最后的力气,与敌人厮杀。只听见一声爆炸声响,他和战友都倒下了,被黄土掩埋。

“我手里还紧握着枪,人已经没了知觉,只有枪托还露在土堆外面,”黄登忠心想,即便战死,也要巍然挺立,他拼命动弹,可怎么也使不上劲。

就在这时,排长发现了裸露在外的半条抢,顺势一扯,黄登忠就被带出来。排长摸了摸他的脖子,还有一口气。

“我是捡回了一条命,更要奋勇杀敌。”黄登忠说,敌人的炮火太厉害,补给全断了,渴了战友们就互相喝尿,最后连尿也没有喝的。

战斗中,黄登忠的左腿负伤严重,也没跟任何人说,直到打退最后一个敌人。

上甘岭战役,黄登忠所在的8连荣立集体二等功。至今,他都感到无比自豪,这枚军功章也成了传家宝。

扎根深山,“兵支书”为民谋幸福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黄登忠成为一名解放军空军战士,一直到1957年光荣退伍。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为打靶准被评为优秀射击手,荣立个人三等功,。

退伍后,黄登忠由谷城县民政局统一安排工作。当时的小沟乡党委书记听说黄登忠回来了,抢着把他拉到老家。

虽然年纪不大,可在小沟乡陈家湾村,黄登忠很有威望,被组织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28个年头。

“除了穷还是穷,要想办法找活路。”黄登忠心里想的是村里的群众有饭吃,他把部队里发的大衣、被褥、毛毯等生活用品全都捐出来,换了粮食,给乡亲们救急,自己一家人吃野菜、喝清水汤。

“家里人都恨他,只管别人,不管自己。”黄登忠的老伴不停埋怨他。

为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黄登忠陆续兴办了火纸厂、油坊、养殖场等8个村办工厂,其中,茶场是最难搞,也是收益最好的。

村里的荒山多,黄登忠就发动群众上山开荒,栽种茶树,茶园面积由几十亩发展到几百亩。不仅解决了本村人就业吃饭问题,整个小沟乡也有很多人来茶园干活。

如今,小沟乡撤乡并入盛康镇,改成小沟村,当年的茶园依然还在,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离村委会2公里远的地方有一个直径3米大的山洞,清澈的山泉水汩汩地流淌,灌溉着一方田地。

“这是1963年,我们用铁锹和锄头,一点一点刨出来的,用了2个多月时间。”黄登忠说,要是没有这个山洞,水就流不下来,百姓开荒种地就瞎忙活了,收到不粮食。

就这样,28年里,黄登忠带领群众改田600多亩,植树60多万棵……

1985年,他退休,一家人依然住的是曾经的土坯房,周围的人早已住上了像样的房子。

卸甲归田,育后人传承好家风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卸甲之后,黄登忠又过上了耕田种地的生活,抗美援朝的功勋和党支部书记的经历,他都深深埋在心间。

在他看来,一切重新开始。

黄登忠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工作没有一个是他帮忙找的。

“说起来就生气,只要有招工的,他总是让给村里其他人。”二女儿黄叙秀说,家里人从未“沾过光”。

为了养活家人,儿子黄叙文选择自主创业,黄登忠全力支持。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难道现在的困难有抗美援朝战争还大?”这是黄登忠鼓励儿子的话。

在外孙章彬眼里,黄登忠是一个狠角色。也正因为外公的熏陶,章彬在大学期间就加入了党组织。现在,他又远赴新疆工作。

“不管在哪,革命传统不能丢。”这是黄登忠教导孙辈的话。

现在,生活无忧的黄登忠被儿女们轮流照顾,心情好,精神头也足了。

他说,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家庭越来越幸福安康。

革命老前辈朴实的话语也道出了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声。

来源:襄阳日报 / 编辑:杨守荣

责任编辑:翟竞 / 编审:任丹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