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拔穷根 ——谷城县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0-11-02 10:16   云上谷城

南河镇观音沟村易地扶贫搬迁小区。

紫金镇青湾村光伏发电助力脱贫。

群众免费参与就业技能培训。

10月底,记者来到谷城经济开发区莫家河社区,与易地搬迁到这里的群众交谈。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这里居住环境好,交通便利,出门就能上班、赚钱,住得踏实。”

乔迁新居 过上好日子

当一个地方自然条件恶劣,“一方山水”养不活“一方人”时,易地扶贫搬迁便成为应有之举。

“谷城屋脊”赵湾乡的青龙山、韩家山、窑岭等几个村,位于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这里禁止建设,安置点选址成了难题。加上这些地方平均海拔1300多米,交通不便,经济收入低。如果仅仅从山上搬到山下,只能解决贫困群众住房问题,脱贫难度仍然极大。

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采取跨区域搬迁的超常规方法解决这一难题。

2019年2月13日,赵湾乡的134户易地扶贫搬迁户陆续告别大山,在100多公里外、县城边的莫家河社区安家,每户分得0.2亩菜地,实行社区化管理。

起初,易迁户在思想上还有顾虑。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从山区搬到县城,山里人一下子成了城里人,很多人不能适应。

42岁的韩甫忠和妻子桂尚花多次在搬迁上迟疑:“半辈子都在深山老林里生活,虽然不富裕,但能填饱肚子。去了城里,我们一无技术,二无特长,咋生存都不知道。”

群众的顾虑,干部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搬得出,更要留得住、能就业。

易迁户搬到安置点后,谷城县为他们举办专场招聘会,韩甫忠夫妻俩很快找到工作。韩甫忠在建筑工地干活,每个月有6000多元收入;桂尚花在县城一家火锅店上班,每个月能挣2600元。住上新楼房,找到新工作,韩甫忠和桂尚花的心定了。

为了让更多搬迁群众安心,谷城县隔三差五在安置点举行招聘会,不仅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还为他们提供施展拳脚的舞台,激发创业就业内生动力。

现在,安置点内自主创业的市场主体达21家,不仅带动34人就近就业,还带动赵湾乡山区农产品到县城销售。134户易迁户每家至少有一个稳定就业岗位,实现了住无闲户、户无闲人。

易地搬迁工作启动以来,全县的搬迁户无一返回故土。

到2018年12月底,谷城县已全部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目标,安置贫困户4013户7734人,建设任务完成率达100%。

实践证明,这一创举开辟了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为山区县顺利脱贫“摘帽”提供了精准有效的解决方案。

谷城因此连续3年荣获“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产业带动 致富路更宽

紫金镇铜锣观村产绿茶,色泽清、口味绵、回香甘。茶叶品质上乘,却因重重大山阻隔、缺少精深加工,藏在深山无人识。

村民一直种茶,却赚不到钱。10多年前,铜锣观村100多户农户外迁了几十户,只剩76户266人。

当脱贫攻坚的春风拂过,产业扶贫走进深山,片片绿茶成了农民们致富的“金叶子”。

县委、县政府牵线搭桥,湖北汉家刘氏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汉家刘氏茶业)董事长刘家国来到铜锣观,开始了扶贫帮困工作。一番走访和调查,他的目光锁定在了一座座茶山上。

汉家刘氏茶业在铜锣观租赁300亩茶园进行有机茶示范种植,并建立茶叶专业合作社,网罗全体贫困户共同发展茶产业。“百企帮百村”行动启动后,汉家刘氏茶业成了铜锣观村的定点帮扶企业。

几年来,汉家刘氏茶业累计投入300多万元,帮助铜锣观村改造和新建茶叶加工厂两个,新增制茶设备50多台(套),改造老茶园1000多亩,修建水泥路8公里、土路20公里。2019年,铜锣观村集体经济纯收入突破10万元,100多名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汉家刘氏茶业以“雨露茶园扶贫”为抓手,以8个产茶村为基地,辐射周边9个乡镇、67个茶叶专业合作社、8144户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茶园返包、收购鲜叶、茶园劳作等方式,以茶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每年有两百人在茶园务工,仅薪金一项,多的一年能拿三四万元,少的也能拿六七千元。

因在精准扶贫上的突出贡献,汉家刘氏茶业荣获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先进民营企业”称号。

2015年以来,谷城县按照扶贫成效“看三代、管长远”的要求,把解决贫困户眼前生计问题和建设长期收益项目结合起来,因户制宜、精准施策。全县的省定贫困村、一般贫困村,村村都有特色脱贫产业。

在五山镇九里岗村,村党支部书记董章有算了一笔扶贫账:如果把扶贫资金一分了之,户均分不到1万元,脱不了贫。但如果整合扶持资金建光伏发电站,那全村人就有了一个稳定的“金饭碗”。

为此,九里岗村整合资金48万元,建起了光伏发电站。该发电站年均发电量为9.3万度,卖给国家电网后村集体年收入可达7.3万元。

太阳光也能赚钱,村民发展产业的热情高涨。目前,全县已在11个乡镇48个村建成52座光伏电站,建设规模5.688兆瓦,每年收入都在300万元以上,已成为贫困户稳定增收的主要来源。

通过实施生态保护享红利,全县每年退耕还林补偿农户900万余元,发放生态护林员工资250万余元,惠及149个村1361户4376名贫困人口。

通过工业企业带动,实现贫困人口“离田不离乡,就近进工厂”,全县200多家企业共吸纳贫困群众5000多人在企业务工,人均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

通过生态农业带动,大力发展茶叶、油茶产业,实现“下山不离山,出门就挣钱”,带动贫困群众3.1万人生态致富鼓腰包。

今日谷城,绿色生态产业基础厚实,工业强县带动力强,电商产业拉动作用大,乡村旅游十分火爆,有力保障了近2万户5万人脱贫致富。

扶智造血 激发新动能

薛勇,25岁,盛 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早产导致脑瘫,语言和行动能力受到一定影响。但是,天生的残缺并没有阻止他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他自立自强,好学肯钻,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自家屋后的林地开辟了一条土鸡养殖的脱贫路,成为全县脱贫致富典型。

是什么力量激励着薛勇?他说:“我是个残疾人,如果没有事业的话,会变成家庭的包袱、社会的包袱。所以,我不仅要做事,还要做成功。我要向大家证明,只要努力就能摆脱贫困。一个残疾人能做到的,所有人都应该能做到。”

在相关部门的帮扶下,薛勇掌握了土鸡病害预防治疗技术,并建立微信群,无偿传授防治技术,帮助他人养鸡致富。他主动加入谷城县义工协会,通过帮助买鸡苗、免费做防疫、帮忙售卖等方式,带动了盛 、开发区及老河口等地群众共同致富。

精准扶贫绝不是“养懒汉”,办“免费食堂”。它是一根帮助贫困群众改变命运的杠杆,而撬动杠杆的是贫困群众的精神力量。

有贫困户怕出力、思想僵化,该县就想尽办法不断提升贫困户的脱贫信心和发展动力。

在全县开展“扶贫脱贫三十佳”评选活动,把发展好的农户和精准扶贫对象集中起来,由发展好的农户现身说法,讲述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市场经营的技巧、精神文化生活的享受。最怕就是人比人,“后进户”认识到了“等、靠、要”将会永远受穷。

近年来,谷城共组织贫困群众3200人次到发展好的农户家参观学习,通过看同等条件、比发展现状,看家庭面貌、比幸福生活,让大家深受启发。

这期间,贫困户们有的自愿向村委会写保证书,有的主动找村干部谈论发展项目,有的找村干部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有的主动申请易地搬迁。

有了“先飞”的意识,还得有“能飞”的翅膀。

围绕让每户贫困户掌握一条致富门路、每个适龄劳动力掌握一项增收技术的目标,该县集中举办电子商务、畜禽养殖、果树修剪、食用菌栽培等十多个类别的专业技能培训讲座。

一堂堂技术课送到了屋门口、稻场上,用得上、能管用的实用技术送到了贫困群众的手上。在技能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授课教师、技术人员相继走进田间地头、农产品加工店厂,手把手教授贫困群众生产、养殖技术。

从“输血”到“造血”,该县坚持扶贫先扶智、强县先强人,出台“两免一补”“雨露计划”等帮扶政策,全力帮扶贫困家庭孩子成长成才。

通过开展扶智“造新血”,全县教育补助达16720人次。同时,该县加大健康扶贫投入,政府全额补助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加大对“三留守”人员的关爱力度,为4090名农村“三留守”人员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

打破了“穷”和“愚”的恶性循环,“弱鸟”就能展翅高飞。近年来,谷城县涌现出一批土生土长的“脱贫明星”,为广大贫困户自主脱贫树立了榜样。

走进五山镇小星店村贫困户刘春秀的家,处处都能看到她用不屈和勤劳与贫穷抗争的痕迹。养猪、养牛、养羊、养鸡、养鱼、养虾……凡是能增收的,她都干。她不识字、没上过学,却用日复一日的勤劳印证“肯干就有幸福生活”的朴素真理,改变了三代人的命运,带领全家人和众乡亲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在海拔1580米的赵湾乡桃庄村,贫困户易远成种天麻、发展养殖业,只用两年时间就摆脱了贫困、致富发了家,成为高山探路脱贫致富的一面旗帜。

来源: 襄阳日报 / 编辑:杨守荣

责任编辑:翟竞 / 编审:任丹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登录长江云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