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接续奋斗再出发 乘风破浪开新局

云上谷城 2020-12-09 09:46











刚刚闭幕的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襄阳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襄阳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决议》,擘画了我市“十四五”发展的宏伟蓝图,凝聚了“争当湖北高质量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排头兵”的共同意志,吹响了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胜利的奋进号角。

全会提出,要坚持“集聚发展、轴线带动”的城镇发展思路,完善“一体两翼三带”区域发展布局,持续优化中心城区“一心四城”空间体系、功能形态。围绕这一决策部署,全市各地各部门马不停蹄抓落实,勠力同心谋发展。请听,来自12个县(市、区)、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的声音……

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南漳县委书记 王鹏

市委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为襄阳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整行装再出发、阔步迈上新征程擘画了宏伟蓝图。建议对南漳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寄予了更高期望。

南漳将找准自身定位,加大力度建设“三地”,为实现襄阳愿景作出南漳贡献。

做有机产业发展的示范地。南漳作为“中国有机谷”核心区,近年来有机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多方面实现了突破性发展,带动了特色农产品出口逆势飘红。截至10月份,外贸出口突破3亿美元,同比增长40%,被商务部等八部委确定为外贸出口转型升级基地。

做产业集群发展的协同地。南漳目前已形成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农产品深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年产值均在50亿元左右,并且每年都呈两位数增长。

做全域旅游发展的目的地。南漳正处于“沿麻竹生态旅游带”的关键节点,将依托2个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1个省级旅游名镇、3处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和56个美丽乡村,唱响“心氧氧·去南漳”旅游品牌。

蓝图已经绘就,使命催人奋进。

南漳在围绕“创新驱动、现代产业体系、新发展格局、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关键词谋篇布局的同时,确立了坚持“三县统领”、优化“三区布局”、打造“三个示范”的基本思路。“三县统领”,即长期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活力兴县。“三区布局”,即着眼全局,差异化布局产城融合功能提升区、城乡融合转型升级区、农旅融合创意体验区。“三个示范”,即追求高位发展目标,把南漳打造成全省绿色发展示范县、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中国有机产业示范县。

建设更具竞争力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枣阳市委书记 孟艳清

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提出,“支持枣阳打造更具实力的市域副中心城市和全国县域经济50强”,这赋予了我们更大的历史使命。“十四五”期间,我们将重点打造“六个强市”。

一是聚焦转型升级,打造千亿工业强市。实施“千亿工业、百亿产业、百亿企业”计划,科学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壮大块状经济,做优特色产业集群,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向1500亿元规模迈进。

二是聚焦有效供给,打造现代农业强市。坚持种养农业调优化、加工农业品牌化、休闲农业特色化,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支撑,管好“枣阳粮仓”,建好“绿色厨房”,用好“电商平台”,推动枣阳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生态农业强市”转变。

三是聚焦帝乡特色,打造文化旅游强市。抢抓高铁时代机遇,坚持全域联动发展,一体化提升城市能级,差异化打造特色小镇,等值化建设美丽乡村,全景化发展休闲旅游,擦亮“千古帝乡·花海枣阳”旅游名片。

四是聚焦智慧赋能,打造科技创新强市。抢抓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即将获批机遇,促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机器换人”试点示范创建,构建主体多元、活力迸发的创新体系。

五是聚焦绿色发展,打造生态文明强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推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积极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市、省级森林城市,建成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宜居现代田园城市。

六是聚焦党建引领,打造社会治理强市。全面落实“1+1+10”制度体系,创新开展“党建联盟”“三治融合”“三基融合”等基层治理新模式,加快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打造滨江精致城市典范和城乡共同繁荣样板

老河口市委书记 张学林

此次市委全会提出老河口全力冲刺中部县域经济50强等要求,体现了襄阳市委、市政府对老河口的重视和支持,也让我们倍感振奋和责任重大。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市委全会精神,积极融入襄阳市“十四五”规划,作出更多老河口贡献。

全力以赴推进河谷组团发展,融入区域发展大战略。加速推进河谷相向融合、协同联动发展,推动两地加强科技合作协同创新,搭建环境监管一体化平台,实现交通融合、产业协同等,建设名副其实的襄阳市域副中心,打造襄阳市高质量发展的腾飞之翼。

全力以赴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发展高科技、培育新产业,着力提升产业层级,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建设老河口科技城(未来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创新活力之城。

全力以赴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做实块状经济。推进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木业家居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垂直整合,促进关联企业集聚集约发展;推进循环经济、光电信息、食品加工产业同门类、同序列企业强化水平分工,实现错位竞争、成群结链,形成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的块状产业集群。我们将对标先进,学枣阳,超当阳,赶枝江。

全力以赴推进滨江精致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下足“绣花功夫”,抓紧补齐城市软硬件短板,着力彰显滨江城市特色,建设百里滨江绿廊,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打造一批特色强镇。全力推进智慧治理,逐步治理城市管理顽疾。发掘文化魅力,涵养城市气质,建成汉江流域滨江精致城市典范和城乡共同繁荣样板。

锚定“五区”发展定位奋力跻身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

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邓卓海

新征程任重道远,新目标催人奋进。

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创新的主引擎、改革的主阵地、开放的主窗口,高新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遵循,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市委全会对高新区提出的“打造全市区域改革的桥头堡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导区”目标要求,深度聚焦全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新驱动引领区、改革开放先行区、营商环境样板区、社会治理和谐区的“五区”发展定位。

坚持科技创新、改革开放“两翼”齐飞,增强发展新引擎;坚持强产业、强功能“两轮”驱动,厚植发展新根基;坚持产业链、供应链“两链”融合,塑造发展新优势;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两补”固本,做实发展新支撑;坚持优化营商环境、优化社会治理“两优”保障,彰显发展新成效。

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市平均发展水平,约束性指标全面达到全市要求。

通过5年努力,在全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奋力跻身前30强,进入第一方阵,在全市加快“一极两中心”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坚决扛起高新担当、展现高新作为、作出高新贡献。

突出“五个聚焦”推动全会精神落地落实

宜城市委书记 郭静

这次市委全会对宜城寄予厚望,定位清晰。下一步,我们将突出“五个聚焦”,推动全会精神在宜城落地落实。

一是聚焦市委赋予宜城的使命,谋划好“十四五”总体布局。打造“襄十随神”和“宜荆荆恩”两翼融合互动的战略链接,冲刺中部50强,是市委对宜城的期盼和定位。我们将围绕这个定位,以“一片两区”为空间布局,积极推进宜城高质量发展,努力将宜城打造成千亿级百强市幸福城。

二是聚焦高质量发展,谋划好宜城产业发展。高举工业发展大旗,夯实工业发展底盘,做大工业发展规模,做强产业发展链条;做好宜城经济开发区和化工园区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勇于担起“稳就业”这个政治使命,既要做好面向青年人就业的产业发展布局,又要为年龄偏大的低收入群体谋划好就业产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聚焦全面振兴,谋划好“三农”工作。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努力担负起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使命,巩固和完善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做好以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和乡村环境整治为重点的乡村建设行动;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为切入点,全面做好乡村振兴五大行动。

四是聚焦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谋划好民生工作。围绕群众“急难愁盼”事项,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提升民生保障质量,让群众享受到更充分的就业、更优质的教育、更便捷的医疗、更舒适的养老服务。

五是聚焦现代化,谋划好社会治理工作。坚持党建引领,进一步优化组织体系,强化队伍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坚持群众路线,持续解决社会治理的堵点、群众关注的焦点、为民服务的盲点,拉近党群之间的心灵距离;坚持联动共治,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的“宜城样板”。

找准定位 主动作为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襄州区委书记 黄进

市委全会通过的《建议》,既契合时代精神又富有襄阳特色,既注重市域整体性又兼顾县域多样性,体现了上级精神与襄阳实际的高度统一,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引领性。

襄州区将迅速传达市委全会精神,坚持从襄阳全局谋划襄州发展、以襄州发展服务襄阳全局,以“现代城乡、品质城市、宜居城区”为发展方略,以“融入主城区、成为主城区、做强主城区”为发展战略,以“有的更新、有序更新、有机更新”为发展策略,按照“一体两带三组团”的区域发展布局,聚焦巩固产业支撑、提升城市功能,打造产城融合一体的产业强区和功能强区,建设现代化“一心四区”新襄州(襄阳产业和功能提质重心,“襄十随神”城市群产业升级引领区、全省乡村振兴发展样板区、襄阳国家物流枢纽城市重点承载区、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争当全市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打造高质量产业。强化数字牵引和绿色转型,深入推进制造强区、质量强区、网络强区和数字襄州建设,加快轨道交通、智能装备制造、绿色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发展;依托农业基础优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

建设高品质城乡。按照“骨架明晰、功能匹配、绿染古渡、彩画襄州”城区建管布局,加快推进襄州与既有主城区一体发展,加速由“城市森林”向森林城市的升级蝶变;按照“串点连线,聚线成面,‘面’‘面’俱到,面优为体”的思路,着力构建“一轴两翼多点支撑”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推进高效能治理。深入实施以走基层、抓基本、强基础为主要内容的“三基”工程,持续探索完善“三方共治、四方联动、五位一体”社区治理模式实践路径,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打造领略襄阳山水形胜的生态岛旅游岛

襄阳鱼梁洲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李传寨

此次市委全会为鱼梁洲明确了打造领略襄阳山水形胜的生态岛、旅游岛的发展方向,高屋建瓴,催人奋进。

紧盯目标定位,坚定绿色担当。我们将围绕“城市绿心、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区、国内外洲岛开发典范”三大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继续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鱼梁洲绿色发展的意见,坚持世界眼光、高点定位,坚持业态创新、彰显特色,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用3到5年时间,力争全面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绿洲、城市中央公园,形成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的生态经济体系,实现生态“高颜值”、发展“高质量”。

明确工作思路,绘就生态蓝图。我们将不断创新生态文明功能区建设模式,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高质量发展潜力工程、绿色福祉德政工程;落实“全域生态景观体系、特色文旅产业、优质新兴业态、低碳基础设施”4大任务;坚持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以生态承载业态,用业态激活生态,培育和发展生态经济、美丽经济,用更广的视野、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打造独具襄阳特色的绿色发展品牌。

谋划重点项目,增进民生福祉。“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紧抓发展机遇,增强文化内涵,大力推进凤舞九天、龙游鱼梁、祥云呈瑞、爱心永驻、襄阳好风日5大植物生态符号地标建设和汉水文化珠链区6个植物文化园建设,在基础设施、生态修复、产业发展和社会民生各个领域补短板、强功能。争取到2025年,鱼梁洲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提升,绿色产业、新兴业态基本形成体系,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进一步彰显,成为展示襄阳风光的城市客厅、增进民生福祉的生态地标、践行“两山”理念的襄阳样板,奋力争创汉江流域生态经济发展排头兵。

推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保康县委书记 张世伟

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结合保康实际,我们将做到“六个聚焦”。

一是聚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规划先行、产业支撑、环境整治、文化小康、党建引领、市场导向,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是聚焦全域旅游提档升级。围绕市委全会提出的“支持保康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绿色康养基地”定位,坚持将全域旅游作为推进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构建“县城+核心景区+风情小镇+美丽乡村”金字塔式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打响“楚国故里·灵秀保康”品牌,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三是聚焦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始终把投资和项目作为稳增长的“定海神针”,围绕生态旅游、乡村振兴、农产品精深加工,着力引进有产值、有税收、能“端菜”的好项目。建好项目储备库、建设库、达效库,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四是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解决山区群众反映强烈的行路难、看病难等“八难”问题。探索具有山区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子,让人民群众更好享受高效能治理成果和高品质生活。

五是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格落实重点流域禁渔要求,持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扎实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让保康“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美”。

六是聚焦全面从严治党。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过程,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巩固保康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打造“两地四区”特色增长极

襄城区委书记 吉虹

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擘画了我市“十四五”发展的宏伟蓝图。作为中心城区,襄城将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紧紧围绕“首善精致幸福襄城”建设,全力打造“两地四区”,全面提升襄城首位度,在全市大局中展现襄城作为、贡献襄城力量。“两地”建设明定位。一方面建设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依托襄城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优势,构建全域、全链、全时段旅游新格局,积极推动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过境游向目的地游转变,实现从旅游大区向旅游强区跨越,成为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另一方面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坚持用公园城市理念规划建设城市,用管理景区的标准来管理城市,全力推进城市美、集镇美、乡村美“三美”工程,全面提升城乡综合功能和形象品质,着力打造山水相依、城景相融、人文和谐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四区”打造强功能。襄城将打造国家级医药化工产业示范区,以“零投诉、零伤害、零事故、零排放”为目标,以空间集聚和结构优化为导向,加快襄城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加快产业链条整合延伸,推动医药和化工产业持续向高端化、精细化迈进;打造汉江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牢牢把握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用新理念破解“三农”难题,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力打造乡村振兴“襄城样板”;打造汉江流域优质教育引领区,充分发挥辖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各类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擦亮襄城特色现代教育品牌;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努力打造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区域性样板,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襄城经验”。

积极践行“四个担当”激发改革发展活力

襄阳东津新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肖勇

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上,市委要求东津新区“打造中心城市综合功能承载区和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奋进的方向、明确了跨越的目标。作为城市东进的主战场,东津新区将积极践行“四个担当”,充分激发全区改革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努力实现更高标准、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和效益的发展。

一是在强化新区定位上担当。我们将按照“强中心城市功能,补服务业发展短板”的要求,谋划更多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落户新区,在打造“六中心”(区域性交通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会展中心、区域性科教中心、区域性医疗中心、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中体现东津的责任担当,强化辐射带动,提升新区能级。

二是在推进产城融合上担当。秉承“以产兴城、产城融合、产城一体”的发展理念,在北部布局和推进以中央商务区为核心的未来城、产业新城,在中部布局襄阳博览城、奥体新城,在南部布局襄阳华侨城、高铁新城,六个组团产业主导,功能完备,内生扩张,自我成长,构建新区多元支撑、全面发展的大格局。

三是在引领科技创新上担当。积极推进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襄阳云谷和东津科创园等24个科技教育项目建设,创新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引导科技服务资源和要素集聚,让新区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的支撑更加强劲有力,不断推进新区高质量发展。

四是在实现“城乡共融”上担当。坚持城乡一体、互促互进、良性循环,到2025年东津城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35万,建成东西贯穿、南北通达,水绿交织、水城交融的生态宜居宜业型城市;以乡村振兴为载体,城市规划区外的31个村全部达到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标准,实现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找准“三个定位”抓好“四个落实”

谷城县委书记 伍义兵

市委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对动员和激励谷城广大干群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提供了明确路径和具体方向。

谷城将结合发展实际,紧紧围绕市委工作报告和规划建议抓好贯彻落实。具体来讲,就是找准“三个定位”,抓好“四个落实”。“三个定位”,即紧紧围绕市委对谷城的目标定位,全力冲刺中部县域经济50强,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基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推动河谷组团协同发展。“四个落实”,即在学深悟透上抓落实,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分层分类开展宣讲,让市委全会精神在各阶层、各领域入脑入心、落地生根,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全会的目标任务和决策部署上来。

在对接规划上抓落实,认真研究、系统分析,把市委对谷城的定位落实到谷城即将通过的全县“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去。

在实际工作中抓落实,以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县为目标,争当绿色发展排头兵,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循环经济为抓手,强力推进绿色工业发展;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强力推进绿色农业发展;以互联网产业为抓手,强力推进绿色服务业发展;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强力推进绿色生活方式发展。

在督办考核中抓落实,按照市委的安排部署,建立符合谷城的时间表、路线图和工作措施,制定科学的考核考评机制,确保襄阳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在谷城开花结果,为襄阳“一极两中心”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主动作为争当襄阳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樊城区委书记 柴普军

此次市委全会明确提出“支持樊城打造功能强劲的区域性市场枢纽和城市‘全周期管理’样板”,樊城将按照市委全会赋予樊城新时代发展的历史使命,坚持“一个战略”,突出“两大定位”,优化“三大布局”,争当全市“一极两中心”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一个战略,即“一主两翼”发展战略,以建成汉江流域消费中心城区为主体,以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和实现乡村振兴为两翼。

两大定位,即打造功能强劲的区域性市场枢纽和城市“全周期管理”樊城样板。

三大布局,即樊西片区作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中心城区作为城市治理的主阵地,太平店、牛首两镇作为乡村振兴的大舞台。

樊西片区作为经济建设主战场,市场聚集、消费活跃、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具有打造功能强劲的区域性市场枢纽的要素和优势。“十四五”期间,樊城将加快建设辐射力强的专业市场集聚区,打造区域性的商贸、金融、物流、人才高地。

中心城区作为城市治理的主阵地,要打造城市“全周期管理”样板。城市“全周期管理”,是对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樊城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党建引领,树立多维闭环理念,完善多元治理体系,强化科技信息支撑,为全市基层社会治理贡献樊城力量、提供樊城样板。

太平店、牛首两镇作为乡村振兴的大舞台,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一号农村公路为主线,以城带乡、城乡互补,推动农业产业化,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来源:襄阳日报

责任编辑:邓植元 / 编审:翟竞












刚刚闭幕的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襄阳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襄阳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决议》,擘画了我市“十四五”发展的宏伟蓝图,凝聚了“争当湖北高质量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排头兵”的共同意志,吹响了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胜利的奋进号角。

全会提出,要坚持“集聚发展、轴线带动”的城镇发展思路,完善“一体两翼三带”区域发展布局,持续优化中心城区“一心四城”空间体系、功能形态。围绕这一决策部署,全市各地各部门马不停蹄抓落实,勠力同心谋发展。请听,来自12个县(市、区)、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的声音……

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南漳县委书记 王鹏

市委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为襄阳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整行装再出发、阔步迈上新征程擘画了宏伟蓝图。建议对南漳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寄予了更高期望。

南漳将找准自身定位,加大力度建设“三地”,为实现襄阳愿景作出南漳贡献。

做有机产业发展的示范地。南漳作为“中国有机谷”核心区,近年来有机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多方面实现了突破性发展,带动了特色农产品出口逆势飘红。截至10月份,外贸出口突破3亿美元,同比增长40%,被商务部等八部委确定为外贸出口转型升级基地。

做产业集群发展的协同地。南漳目前已形成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农产品深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年产值均在50亿元左右,并且每年都呈两位数增长。

做全域旅游发展的目的地。南漳正处于“沿麻竹生态旅游带”的关键节点,将依托2个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1个省级旅游名镇、3处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和56个美丽乡村,唱响“心氧氧·去南漳”旅游品牌。

蓝图已经绘就,使命催人奋进。

南漳在围绕“创新驱动、现代产业体系、新发展格局、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关键词谋篇布局的同时,确立了坚持“三县统领”、优化“三区布局”、打造“三个示范”的基本思路。“三县统领”,即长期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活力兴县。“三区布局”,即着眼全局,差异化布局产城融合功能提升区、城乡融合转型升级区、农旅融合创意体验区。“三个示范”,即追求高位发展目标,把南漳打造成全省绿色发展示范县、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中国有机产业示范县。

建设更具竞争力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枣阳市委书记 孟艳清

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提出,“支持枣阳打造更具实力的市域副中心城市和全国县域经济50强”,这赋予了我们更大的历史使命。“十四五”期间,我们将重点打造“六个强市”。

一是聚焦转型升级,打造千亿工业强市。实施“千亿工业、百亿产业、百亿企业”计划,科学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壮大块状经济,做优特色产业集群,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向1500亿元规模迈进。

二是聚焦有效供给,打造现代农业强市。坚持种养农业调优化、加工农业品牌化、休闲农业特色化,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支撑,管好“枣阳粮仓”,建好“绿色厨房”,用好“电商平台”,推动枣阳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生态农业强市”转变。

三是聚焦帝乡特色,打造文化旅游强市。抢抓高铁时代机遇,坚持全域联动发展,一体化提升城市能级,差异化打造特色小镇,等值化建设美丽乡村,全景化发展休闲旅游,擦亮“千古帝乡·花海枣阳”旅游名片。

四是聚焦智慧赋能,打造科技创新强市。抢抓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即将获批机遇,促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机器换人”试点示范创建,构建主体多元、活力迸发的创新体系。

五是聚焦绿色发展,打造生态文明强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推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积极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市、省级森林城市,建成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宜居现代田园城市。

六是聚焦党建引领,打造社会治理强市。全面落实“1+1+10”制度体系,创新开展“党建联盟”“三治融合”“三基融合”等基层治理新模式,加快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打造滨江精致城市典范和城乡共同繁荣样板

老河口市委书记 张学林

此次市委全会提出老河口全力冲刺中部县域经济50强等要求,体现了襄阳市委、市政府对老河口的重视和支持,也让我们倍感振奋和责任重大。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市委全会精神,积极融入襄阳市“十四五”规划,作出更多老河口贡献。

全力以赴推进河谷组团发展,融入区域发展大战略。加速推进河谷相向融合、协同联动发展,推动两地加强科技合作协同创新,搭建环境监管一体化平台,实现交通融合、产业协同等,建设名副其实的襄阳市域副中心,打造襄阳市高质量发展的腾飞之翼。

全力以赴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发展高科技、培育新产业,着力提升产业层级,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建设老河口科技城(未来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创新活力之城。

全力以赴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做实块状经济。推进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木业家居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垂直整合,促进关联企业集聚集约发展;推进循环经济、光电信息、食品加工产业同门类、同序列企业强化水平分工,实现错位竞争、成群结链,形成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的块状产业集群。我们将对标先进,学枣阳,超当阳,赶枝江。

全力以赴推进滨江精致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下足“绣花功夫”,抓紧补齐城市软硬件短板,着力彰显滨江城市特色,建设百里滨江绿廊,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打造一批特色强镇。全力推进智慧治理,逐步治理城市管理顽疾。发掘文化魅力,涵养城市气质,建成汉江流域滨江精致城市典范和城乡共同繁荣样板。

锚定“五区”发展定位奋力跻身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

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邓卓海

新征程任重道远,新目标催人奋进。

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创新的主引擎、改革的主阵地、开放的主窗口,高新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遵循,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市委全会对高新区提出的“打造全市区域改革的桥头堡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导区”目标要求,深度聚焦全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新驱动引领区、改革开放先行区、营商环境样板区、社会治理和谐区的“五区”发展定位。

坚持科技创新、改革开放“两翼”齐飞,增强发展新引擎;坚持强产业、强功能“两轮”驱动,厚植发展新根基;坚持产业链、供应链“两链”融合,塑造发展新优势;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两补”固本,做实发展新支撑;坚持优化营商环境、优化社会治理“两优”保障,彰显发展新成效。

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市平均发展水平,约束性指标全面达到全市要求。

通过5年努力,在全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奋力跻身前30强,进入第一方阵,在全市加快“一极两中心”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坚决扛起高新担当、展现高新作为、作出高新贡献。

突出“五个聚焦”推动全会精神落地落实

宜城市委书记 郭静

这次市委全会对宜城寄予厚望,定位清晰。下一步,我们将突出“五个聚焦”,推动全会精神在宜城落地落实。

一是聚焦市委赋予宜城的使命,谋划好“十四五”总体布局。打造“襄十随神”和“宜荆荆恩”两翼融合互动的战略链接,冲刺中部50强,是市委对宜城的期盼和定位。我们将围绕这个定位,以“一片两区”为空间布局,积极推进宜城高质量发展,努力将宜城打造成千亿级百强市幸福城。

二是聚焦高质量发展,谋划好宜城产业发展。高举工业发展大旗,夯实工业发展底盘,做大工业发展规模,做强产业发展链条;做好宜城经济开发区和化工园区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勇于担起“稳就业”这个政治使命,既要做好面向青年人就业的产业发展布局,又要为年龄偏大的低收入群体谋划好就业产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聚焦全面振兴,谋划好“三农”工作。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努力担负起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使命,巩固和完善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做好以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和乡村环境整治为重点的乡村建设行动;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为切入点,全面做好乡村振兴五大行动。

四是聚焦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谋划好民生工作。围绕群众“急难愁盼”事项,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提升民生保障质量,让群众享受到更充分的就业、更优质的教育、更便捷的医疗、更舒适的养老服务。

五是聚焦现代化,谋划好社会治理工作。坚持党建引领,进一步优化组织体系,强化队伍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坚持群众路线,持续解决社会治理的堵点、群众关注的焦点、为民服务的盲点,拉近党群之间的心灵距离;坚持联动共治,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的“宜城样板”。

找准定位 主动作为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襄州区委书记 黄进

市委全会通过的《建议》,既契合时代精神又富有襄阳特色,既注重市域整体性又兼顾县域多样性,体现了上级精神与襄阳实际的高度统一,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引领性。

襄州区将迅速传达市委全会精神,坚持从襄阳全局谋划襄州发展、以襄州发展服务襄阳全局,以“现代城乡、品质城市、宜居城区”为发展方略,以“融入主城区、成为主城区、做强主城区”为发展战略,以“有的更新、有序更新、有机更新”为发展策略,按照“一体两带三组团”的区域发展布局,聚焦巩固产业支撑、提升城市功能,打造产城融合一体的产业强区和功能强区,建设现代化“一心四区”新襄州(襄阳产业和功能提质重心,“襄十随神”城市群产业升级引领区、全省乡村振兴发展样板区、襄阳国家物流枢纽城市重点承载区、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争当全市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打造高质量产业。强化数字牵引和绿色转型,深入推进制造强区、质量强区、网络强区和数字襄州建设,加快轨道交通、智能装备制造、绿色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发展;依托农业基础优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

建设高品质城乡。按照“骨架明晰、功能匹配、绿染古渡、彩画襄州”城区建管布局,加快推进襄州与既有主城区一体发展,加速由“城市森林”向森林城市的升级蝶变;按照“串点连线,聚线成面,‘面’‘面’俱到,面优为体”的思路,着力构建“一轴两翼多点支撑”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推进高效能治理。深入实施以走基层、抓基本、强基础为主要内容的“三基”工程,持续探索完善“三方共治、四方联动、五位一体”社区治理模式实践路径,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打造领略襄阳山水形胜的生态岛旅游岛

襄阳鱼梁洲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李传寨

此次市委全会为鱼梁洲明确了打造领略襄阳山水形胜的生态岛、旅游岛的发展方向,高屋建瓴,催人奋进。

紧盯目标定位,坚定绿色担当。我们将围绕“城市绿心、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区、国内外洲岛开发典范”三大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继续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鱼梁洲绿色发展的意见,坚持世界眼光、高点定位,坚持业态创新、彰显特色,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用3到5年时间,力争全面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绿洲、城市中央公园,形成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的生态经济体系,实现生态“高颜值”、发展“高质量”。

明确工作思路,绘就生态蓝图。我们将不断创新生态文明功能区建设模式,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高质量发展潜力工程、绿色福祉德政工程;落实“全域生态景观体系、特色文旅产业、优质新兴业态、低碳基础设施”4大任务;坚持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以生态承载业态,用业态激活生态,培育和发展生态经济、美丽经济,用更广的视野、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打造独具襄阳特色的绿色发展品牌。

谋划重点项目,增进民生福祉。“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紧抓发展机遇,增强文化内涵,大力推进凤舞九天、龙游鱼梁、祥云呈瑞、爱心永驻、襄阳好风日5大植物生态符号地标建设和汉水文化珠链区6个植物文化园建设,在基础设施、生态修复、产业发展和社会民生各个领域补短板、强功能。争取到2025年,鱼梁洲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提升,绿色产业、新兴业态基本形成体系,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进一步彰显,成为展示襄阳风光的城市客厅、增进民生福祉的生态地标、践行“两山”理念的襄阳样板,奋力争创汉江流域生态经济发展排头兵。

推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保康县委书记 张世伟

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结合保康实际,我们将做到“六个聚焦”。

一是聚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规划先行、产业支撑、环境整治、文化小康、党建引领、市场导向,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是聚焦全域旅游提档升级。围绕市委全会提出的“支持保康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绿色康养基地”定位,坚持将全域旅游作为推进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构建“县城+核心景区+风情小镇+美丽乡村”金字塔式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打响“楚国故里·灵秀保康”品牌,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三是聚焦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始终把投资和项目作为稳增长的“定海神针”,围绕生态旅游、乡村振兴、农产品精深加工,着力引进有产值、有税收、能“端菜”的好项目。建好项目储备库、建设库、达效库,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四是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解决山区群众反映强烈的行路难、看病难等“八难”问题。探索具有山区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子,让人民群众更好享受高效能治理成果和高品质生活。

五是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格落实重点流域禁渔要求,持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扎实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让保康“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美”。

六是聚焦全面从严治党。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过程,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巩固保康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打造“两地四区”特色增长极

襄城区委书记 吉虹

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擘画了我市“十四五”发展的宏伟蓝图。作为中心城区,襄城将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紧紧围绕“首善精致幸福襄城”建设,全力打造“两地四区”,全面提升襄城首位度,在全市大局中展现襄城作为、贡献襄城力量。“两地”建设明定位。一方面建设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依托襄城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优势,构建全域、全链、全时段旅游新格局,积极推动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过境游向目的地游转变,实现从旅游大区向旅游强区跨越,成为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另一方面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坚持用公园城市理念规划建设城市,用管理景区的标准来管理城市,全力推进城市美、集镇美、乡村美“三美”工程,全面提升城乡综合功能和形象品质,着力打造山水相依、城景相融、人文和谐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四区”打造强功能。襄城将打造国家级医药化工产业示范区,以“零投诉、零伤害、零事故、零排放”为目标,以空间集聚和结构优化为导向,加快襄城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加快产业链条整合延伸,推动医药和化工产业持续向高端化、精细化迈进;打造汉江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牢牢把握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用新理念破解“三农”难题,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力打造乡村振兴“襄城样板”;打造汉江流域优质教育引领区,充分发挥辖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各类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擦亮襄城特色现代教育品牌;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努力打造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区域性样板,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襄城经验”。

积极践行“四个担当”激发改革发展活力

襄阳东津新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肖勇

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上,市委要求东津新区“打造中心城市综合功能承载区和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奋进的方向、明确了跨越的目标。作为城市东进的主战场,东津新区将积极践行“四个担当”,充分激发全区改革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努力实现更高标准、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和效益的发展。

一是在强化新区定位上担当。我们将按照“强中心城市功能,补服务业发展短板”的要求,谋划更多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落户新区,在打造“六中心”(区域性交通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会展中心、区域性科教中心、区域性医疗中心、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中体现东津的责任担当,强化辐射带动,提升新区能级。

二是在推进产城融合上担当。秉承“以产兴城、产城融合、产城一体”的发展理念,在北部布局和推进以中央商务区为核心的未来城、产业新城,在中部布局襄阳博览城、奥体新城,在南部布局襄阳华侨城、高铁新城,六个组团产业主导,功能完备,内生扩张,自我成长,构建新区多元支撑、全面发展的大格局。

三是在引领科技创新上担当。积极推进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襄阳云谷和东津科创园等24个科技教育项目建设,创新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引导科技服务资源和要素集聚,让新区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的支撑更加强劲有力,不断推进新区高质量发展。

四是在实现“城乡共融”上担当。坚持城乡一体、互促互进、良性循环,到2025年东津城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35万,建成东西贯穿、南北通达,水绿交织、水城交融的生态宜居宜业型城市;以乡村振兴为载体,城市规划区外的31个村全部达到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标准,实现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找准“三个定位”抓好“四个落实”

谷城县委书记 伍义兵

市委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对动员和激励谷城广大干群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提供了明确路径和具体方向。

谷城将结合发展实际,紧紧围绕市委工作报告和规划建议抓好贯彻落实。具体来讲,就是找准“三个定位”,抓好“四个落实”。“三个定位”,即紧紧围绕市委对谷城的目标定位,全力冲刺中部县域经济50强,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基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推动河谷组团协同发展。“四个落实”,即在学深悟透上抓落实,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分层分类开展宣讲,让市委全会精神在各阶层、各领域入脑入心、落地生根,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全会的目标任务和决策部署上来。

在对接规划上抓落实,认真研究、系统分析,把市委对谷城的定位落实到谷城即将通过的全县“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去。

在实际工作中抓落实,以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县为目标,争当绿色发展排头兵,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循环经济为抓手,强力推进绿色工业发展;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强力推进绿色农业发展;以互联网产业为抓手,强力推进绿色服务业发展;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强力推进绿色生活方式发展。

在督办考核中抓落实,按照市委的安排部署,建立符合谷城的时间表、路线图和工作措施,制定科学的考核考评机制,确保襄阳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在谷城开花结果,为襄阳“一极两中心”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主动作为争当襄阳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樊城区委书记 柴普军

此次市委全会明确提出“支持樊城打造功能强劲的区域性市场枢纽和城市‘全周期管理’样板”,樊城将按照市委全会赋予樊城新时代发展的历史使命,坚持“一个战略”,突出“两大定位”,优化“三大布局”,争当全市“一极两中心”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一个战略,即“一主两翼”发展战略,以建成汉江流域消费中心城区为主体,以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和实现乡村振兴为两翼。

两大定位,即打造功能强劲的区域性市场枢纽和城市“全周期管理”樊城样板。

三大布局,即樊西片区作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中心城区作为城市治理的主阵地,太平店、牛首两镇作为乡村振兴的大舞台。

樊西片区作为经济建设主战场,市场聚集、消费活跃、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具有打造功能强劲的区域性市场枢纽的要素和优势。“十四五”期间,樊城将加快建设辐射力强的专业市场集聚区,打造区域性的商贸、金融、物流、人才高地。

中心城区作为城市治理的主阵地,要打造城市“全周期管理”样板。城市“全周期管理”,是对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樊城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党建引领,树立多维闭环理念,完善多元治理体系,强化科技信息支撑,为全市基层社会治理贡献樊城力量、提供樊城样板。

太平店、牛首两镇作为乡村振兴的大舞台,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一号农村公路为主线,以城带乡、城乡互补,推动农业产业化,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来源:襄阳日报

责任编辑:邓植元 / 编审:翟竞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