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原创】台口印象

©原创 云上谷城 2021-01-19 11:43

深秋的一天,与好友相约再次来到台口,寻找当年熟悉的人,走过熟悉的路,淌过熟悉的河、爬过熟悉的山。可是,那里的人、那里的山、那里的路、那里的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台口是湖北保康县寺坪镇管辖的小山村,四面环山,一条汾清河穿境而过。这里山青水秀,一方水土滋润养育着土生土长的乡亲和驻扎在乡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机关工作人员,还有热忱好客朴实厚道的村民。

这么多年过去,那人、那山、那水仍然储存在脑海里,依然新鲜,仍然留恋。

1981年4月,南河流域最早修建的电站投产发电后的汛期来临,我们无线电台班的12人必须分布到主台、大坝上游青峰马拦河、台口汾清河、开峰峪南河与水文局同步设属台开展为期6个月的报汛。台口不通汽车,我们只好把电台设备、被子、衣服、大米、咸菜等工作生活用品寄存到寺坪旅社。住店后,报务员到供销社、粮管所、拖拉机站四处打听,联系进台口的空载拖拉机。这班20几岁的年轻人背井离乡,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开始了每年一度的神圣工作——无线电台报汛任务。

而今,由于寺坪电站的蓄水发电,从前驻扎在汾水河畔的台口无线电台报汛站、水文站、乡政府、粮站、供销社、信用社、学校等,还有枣树坡、王家坪、朱家坡村都成了电站的蓄水区。这里的居民都成为移民,各奔东西。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平静的水面,两边奇特的山峰倒影在水中。

那时,每年的春天,我们带着行李来到台口,前脚落地,后脚邻居就赶来报汛站,一边帮忙收拾行李,一边打着招呼:“你们刚到这儿,冷锅冷灶的啥也没有,到我家吃晌饭。我先回去,你们先捡拾东西,饭好了再来喊你们。”“走了几个月,没看到你们还不习惯,你们到我屋里宵夜,哥们一起喝几杯。”“晓得你们这几天要来,在河里搞了点白鱼娃儿,你嫂子把鱼煎的两面黄都没舍得吃,就等你们来了好好整几杯。”还有为我们送各种蔬菜、菜秧、菜种籽的邻居,帮忙劈柴挖菜园的哥儿们。他们的身影、温暖话语时刻在眼前浮现,时刻在耳边回荡。

而今,汾水河畔失去了往日波涛汹涌的咆哮,自然流淌的河水被高耸的大坝拦蓄,形成了高峡平湖,河面显得宽广辽阔。在平静的库区,一艘巡逻库区的快艇来回穿梭,划破平静,造出一条水波浪花。随着快艇的远行,浪花逐渐消失。鱼虾在波光荡漾、清澈见底的水中你追我赶地嬉水、跳跃。

从寺坪到台口,60里的山区道路不通车。在台口工作的外地同志回家探亲、老百姓外出办事、到寺坪镇上中学的学生们总是起早摸黑,靠步行到寺坪镇。台口的粮管所、供销社的货物流通抢在睛好天气,用25型拖拉机运货。拖拉机拉着满载的货物,摇摇晃晃地行在崎岖不平的泥土路上,中途抛锚经常发生。

汛期为了探亲回家,我常常早上4点钟起床,吃好早餐,备好干粮,带上饮用水,拿着手电筒,约好同伴一路前行,目的是为了赶上回家的早班车。步行的途中,经常遇到暴雨的袭击。由于住户分散,找不到躲雨的地方,只好硬着头皮顶风冒雨,脚踏泥泞,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

春天的台口路,行走在百花盛开的绿道上,有金银花、兰草和不知名的花儿散发着花香扑鼻而来,让人陶醉。偶尔一条粗状金黄色的黄安蛇横卧在路中,只能“打草惊蛇”让它离开。有时会有一群松鼠在公路旁上蹿下跳地寻欢,似乎在向人们展示它的古灵精怪。这一路“惊心动魄”地前行,有花香、绿叶丛林相伴;有野生小动物的陪伴,累与快乐并存,与同伴不知不觉走过60里的崎岖山路,却也不空虚寂寞。

而今,重走台口路,乘上好友的四轮“红旗”越野车,驰骋在由过去凸凹、崎岖不平的泥土路变成而今平坦的水泥路上,心中感慨万千。

36年前,步行60里走到台口,是为了汛期把汾清河流域的涨水汛情,用“小八一”无线电台快速准确无误的传递南河水力发电厂,为大坝泄洪、发电提供安全保障和依据。春去秋来,年复一年。坚守无线电台报汛、为电厂传播、提供降雨、河流涨水、开闸泄洪水情电报的那班20几岁的年轻人,曾经准确、无误、迅速、可靠的无线电台报汛设备,都随着流域内梯级电站的开发,通讯设备的发展和变迁,离开了这方“舞台”。曾经伴随着我度过20余年时光的老伙伴——“小八一”无线电台现已隐居仓库。

苍翠欲滴的群峰簇拥着一条逶迤清亮的汾水河,那里有南河流域库容最大的电站之一,是南河电厂储蓄水量的“小金库”。站在汾水河畔半山腰的公路上,感受一份奢侈的安宁,包含着淡淡的清雅、清透的呼吸和满满的思绪。还能隐隐约约听到汾水河七里扁对岸的移民社区里传出的中央新闻、保康县新闻的广播声。电波舞动在山野峡谷,与汾水河畔“融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图片源于网络)

作者:戴明

责任编辑:任丹 / 编审:翟竞


深秋的一天,与好友相约再次来到台口,寻找当年熟悉的人,走过熟悉的路,淌过熟悉的河、爬过熟悉的山。可是,那里的人、那里的山、那里的路、那里的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台口是湖北保康县寺坪镇管辖的小山村,四面环山,一条汾清河穿境而过。这里山青水秀,一方水土滋润养育着土生土长的乡亲和驻扎在乡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机关工作人员,还有热忱好客朴实厚道的村民。

这么多年过去,那人、那山、那水仍然储存在脑海里,依然新鲜,仍然留恋。

1981年4月,南河流域最早修建的电站投产发电后的汛期来临,我们无线电台班的12人必须分布到主台、大坝上游青峰马拦河、台口汾清河、开峰峪南河与水文局同步设属台开展为期6个月的报汛。台口不通汽车,我们只好把电台设备、被子、衣服、大米、咸菜等工作生活用品寄存到寺坪旅社。住店后,报务员到供销社、粮管所、拖拉机站四处打听,联系进台口的空载拖拉机。这班20几岁的年轻人背井离乡,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开始了每年一度的神圣工作——无线电台报汛任务。

而今,由于寺坪电站的蓄水发电,从前驻扎在汾水河畔的台口无线电台报汛站、水文站、乡政府、粮站、供销社、信用社、学校等,还有枣树坡、王家坪、朱家坡村都成了电站的蓄水区。这里的居民都成为移民,各奔东西。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平静的水面,两边奇特的山峰倒影在水中。

那时,每年的春天,我们带着行李来到台口,前脚落地,后脚邻居就赶来报汛站,一边帮忙收拾行李,一边打着招呼:“你们刚到这儿,冷锅冷灶的啥也没有,到我家吃晌饭。我先回去,你们先捡拾东西,饭好了再来喊你们。”“走了几个月,没看到你们还不习惯,你们到我屋里宵夜,哥们一起喝几杯。”“晓得你们这几天要来,在河里搞了点白鱼娃儿,你嫂子把鱼煎的两面黄都没舍得吃,就等你们来了好好整几杯。”还有为我们送各种蔬菜、菜秧、菜种籽的邻居,帮忙劈柴挖菜园的哥儿们。他们的身影、温暖话语时刻在眼前浮现,时刻在耳边回荡。

而今,汾水河畔失去了往日波涛汹涌的咆哮,自然流淌的河水被高耸的大坝拦蓄,形成了高峡平湖,河面显得宽广辽阔。在平静的库区,一艘巡逻库区的快艇来回穿梭,划破平静,造出一条水波浪花。随着快艇的远行,浪花逐渐消失。鱼虾在波光荡漾、清澈见底的水中你追我赶地嬉水、跳跃。

从寺坪到台口,60里的山区道路不通车。在台口工作的外地同志回家探亲、老百姓外出办事、到寺坪镇上中学的学生们总是起早摸黑,靠步行到寺坪镇。台口的粮管所、供销社的货物流通抢在睛好天气,用25型拖拉机运货。拖拉机拉着满载的货物,摇摇晃晃地行在崎岖不平的泥土路上,中途抛锚经常发生。

汛期为了探亲回家,我常常早上4点钟起床,吃好早餐,备好干粮,带上饮用水,拿着手电筒,约好同伴一路前行,目的是为了赶上回家的早班车。步行的途中,经常遇到暴雨的袭击。由于住户分散,找不到躲雨的地方,只好硬着头皮顶风冒雨,脚踏泥泞,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

春天的台口路,行走在百花盛开的绿道上,有金银花、兰草和不知名的花儿散发着花香扑鼻而来,让人陶醉。偶尔一条粗状金黄色的黄安蛇横卧在路中,只能“打草惊蛇”让它离开。有时会有一群松鼠在公路旁上蹿下跳地寻欢,似乎在向人们展示它的古灵精怪。这一路“惊心动魄”地前行,有花香、绿叶丛林相伴;有野生小动物的陪伴,累与快乐并存,与同伴不知不觉走过60里的崎岖山路,却也不空虚寂寞。

而今,重走台口路,乘上好友的四轮“红旗”越野车,驰骋在由过去凸凹、崎岖不平的泥土路变成而今平坦的水泥路上,心中感慨万千。

36年前,步行60里走到台口,是为了汛期把汾清河流域的涨水汛情,用“小八一”无线电台快速准确无误的传递南河水力发电厂,为大坝泄洪、发电提供安全保障和依据。春去秋来,年复一年。坚守无线电台报汛、为电厂传播、提供降雨、河流涨水、开闸泄洪水情电报的那班20几岁的年轻人,曾经准确、无误、迅速、可靠的无线电台报汛设备,都随着流域内梯级电站的开发,通讯设备的发展和变迁,离开了这方“舞台”。曾经伴随着我度过20余年时光的老伙伴——“小八一”无线电台现已隐居仓库。

苍翠欲滴的群峰簇拥着一条逶迤清亮的汾水河,那里有南河流域库容最大的电站之一,是南河电厂储蓄水量的“小金库”。站在汾水河畔半山腰的公路上,感受一份奢侈的安宁,包含着淡淡的清雅、清透的呼吸和满满的思绪。还能隐隐约约听到汾水河七里扁对岸的移民社区里传出的中央新闻、保康县新闻的广播声。电波舞动在山野峡谷,与汾水河畔“融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图片源于网络)

作者:戴明

责任编辑:任丹 / 编审:翟竞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