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沈景莹:为乡亲蹚出一条幸福路

云上谷城 2021-02-05 10:53

沈景莹。全媒体记者 李旭晖 摄

韶华易逝,时光荏苒,转眼间六个冬夏。

在谷城县南河镇大谷峪村,有一位“探路人”。他6年如一日驻守在群山环抱、密林蔽日的小山村,以古树为伴、流水为友,双脚踏遍贫瘠的沟壑、山岗,带领近500名乡亲,一步一个脚印,蹚出一条生活富足、产业兴旺的幸福路。

这位“探路人”,就是襄阳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派驻谷城县南河镇大谷峪村第一书记沈景莹。

扎根深山谋出路

大谷峪村地处偏远山区,全村137户455人分散居住在方圆10公里的深山丛林中,由于交通闭塞、地势险峻,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和没有劳动力的老年人占全村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全村仅有300亩缓坡地,发展规模养殖业、种植业存在“先天不足”;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精神面貌、干事热情均不佳……2014年,第一次来到大谷峪村,沈景莹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

“当党组织派我到这个偏远的小山村时,我曾十分犹豫,怕能力不足,无法给这里带来改变。”沈景莹说。但看着村干部们脸上深深的无助和村民眼中殷殷的期盼,沈景莹摸了摸胸前的党徽,毅然决定扎下根来。

“既然不曾有人为乡亲们找到出路,那就让我来当这个迈出第一步的‘探路者’。”安顿下来后,沈景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上村“两委”成员一道,走进密林深山,寻找能够给乡亲们带来希望的“致富密码”。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沈景莹翻山越岭,踏遍了大谷峪村的每一个角落,遍访每一位村民。“大谷峪村属于传统村落,生态环境优美,着力发展旅游业,走农旅融合发展的路子有优势。”经过深入调查、细致分析,他在与全村干部群众的反复交流后,明确了这个方向。

迎难而上,说干就干。在产业资金匮乏的情况下,沈景莹积极转换思路,从开发“徒步穿越”这个旅游产品做起,利用自己和朋友在户外活动群体中的影响力,先后邀请十多个户外活动团体来村里开展徒步穿越等活动,并把活动相关的精美图片放到网上展示。

很快,大谷峪村便在襄阳户外旅游圈中“走红”。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苦守山村多年的乡亲们意识到,好日子终于要来了。

勇抓机遇闯富路

在沈景莹的带领下,大谷峪村的近500名乡亲齐心协力,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的条件。

优美的原始风光、整洁的乡村环境、热情的山区村民……大谷峪村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受到全国100多个户外群十余万名“驴友”的关注。到2018年,大谷峪村游客接待量达到3万人次,村里也先后成立了向导队、游船队,并开了6家农家乐。

此时,如何让村民们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成为了沈景莹心中的“头等大事”。

为了尽可能地留住游客,他远赴外地,邀请中国乡村建设院团队到村实地考察、规划设计,筹建大谷峪村游客接待中心。几天的接触下来,设计团队被沈景莹扎根乡村,一心为贫困百姓谋福祉的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所感动,主动免去了20万元的设计费用。

“这让我很感动,我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支持和认可,更加坚定了带领乡亲们走绿色生态旅游产业扶贫之路的信心与决心。”沈景莹继续四处奔波,从单位职工、老战友和朋友开始动员,发动身边人参与到扶贫攻坚事业中来。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本土企业家、市慈善总会、户外圈的“驴友”、文化媒体乃至幼儿园的小朋友,纷纷伸出援助之手,1000元、4000元、1万元、5万元、10万元,一台空调、三台热水器……不到三年时间,投资200多万元、四合院式的村游客接待中心顺利建成。

有了“战略支点”,大谷峪村的乡村旅游产业越办越红火,除了零散的游客,大型团队和企事业单位也纷纷来到这里开展户外拓展活动,甚至还有北京的电影公司前来取景拍摄。

借助乡村旅游发展的契机,沈景莹还通过整理南河地区乡土文化和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将各类文化传承元素融入旅游业态,提升大谷峪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品位。

同时,他还因地因人制宜,带动村民发展绿色养殖和特色农产品种植,依托“旅游+”产业模式,带动村集体和群众持续增收。

2018年,大谷峪村结束了多年来村集体收入入不敷出的历史,村集体年收入跨过10万元“门槛”;2019年,依托发展旅游经济和特色农产品销售,大部分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顺利实现了“村民脱贫、村出列”目标。

幸福洋溢小康路

“大谷峪村的乡亲们很多都过了大半辈子的苦日子,除了帮他们把日子过得富裕,更要帮他们把日子过得舒坦、过得幸福。”当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正轨,沈景莹又将目光转移到了提升村民生活品质上面。

村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患病、残障村民比例很高,在日常工作开展中,沈景莹时刻关注着他们的需求和思想动向。除了定期开展走访慰问,解决累积的生活难题,沈景莹还经常自掏腰包,为困难老人购置生活用品,每年捐款捐物均在数千元以上。同时,他还号召单位同事和社会各界的朋友,积极参与到对困难群众捐赠帮扶的公益活动中。在他的影响下,大谷峪村的群众每年收到捐赠衣物、棉被等物品近万件,米、面、油等生活物资价值逾2万元。

此外,沈景莹还在就医、教育等民生问题上下功夫,除了全力落实上级扶贫政策,他还积极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对村内重病患者和贫困学生展开一对一结对帮扶,并协调各级残联上门服务,修建残疾人公共设施,满足村民的生活需要。

“沈书记来了后,我们的公路修好了,村庄变美了,人气兴旺了,乡亲们有产业能够致富,有广场可以娱乐,有闲钱添置家用,盼了那么多年的好日子,终于成真。”沈景莹的努力和付出,乡亲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在他的带领下,大家主动干事创业,积极参加志愿服务,遇难题互帮互助,相处间友善谦和,和谐幸福的乡风文明氛围逐步形成。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深知农村发展的不易,当好‘探路人’,为乡亲们蹚出一条幸福路,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今后,我会继续发挥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发动社会各界齐心参与,克服各种困难,让乡亲们的日子更上一层楼。”沈景莹说。

全媒体记者:李旭晖

来源:襄阳日报

责任编辑:杨守荣 / 编审:严华萍 翟竞

沈景莹。全媒体记者 李旭晖 摄

韶华易逝,时光荏苒,转眼间六个冬夏。

在谷城县南河镇大谷峪村,有一位“探路人”。他6年如一日驻守在群山环抱、密林蔽日的小山村,以古树为伴、流水为友,双脚踏遍贫瘠的沟壑、山岗,带领近500名乡亲,一步一个脚印,蹚出一条生活富足、产业兴旺的幸福路。

这位“探路人”,就是襄阳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派驻谷城县南河镇大谷峪村第一书记沈景莹。

扎根深山谋出路

大谷峪村地处偏远山区,全村137户455人分散居住在方圆10公里的深山丛林中,由于交通闭塞、地势险峻,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和没有劳动力的老年人占全村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全村仅有300亩缓坡地,发展规模养殖业、种植业存在“先天不足”;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精神面貌、干事热情均不佳……2014年,第一次来到大谷峪村,沈景莹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

“当党组织派我到这个偏远的小山村时,我曾十分犹豫,怕能力不足,无法给这里带来改变。”沈景莹说。但看着村干部们脸上深深的无助和村民眼中殷殷的期盼,沈景莹摸了摸胸前的党徽,毅然决定扎下根来。

“既然不曾有人为乡亲们找到出路,那就让我来当这个迈出第一步的‘探路者’。”安顿下来后,沈景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上村“两委”成员一道,走进密林深山,寻找能够给乡亲们带来希望的“致富密码”。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沈景莹翻山越岭,踏遍了大谷峪村的每一个角落,遍访每一位村民。“大谷峪村属于传统村落,生态环境优美,着力发展旅游业,走农旅融合发展的路子有优势。”经过深入调查、细致分析,他在与全村干部群众的反复交流后,明确了这个方向。

迎难而上,说干就干。在产业资金匮乏的情况下,沈景莹积极转换思路,从开发“徒步穿越”这个旅游产品做起,利用自己和朋友在户外活动群体中的影响力,先后邀请十多个户外活动团体来村里开展徒步穿越等活动,并把活动相关的精美图片放到网上展示。

很快,大谷峪村便在襄阳户外旅游圈中“走红”。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苦守山村多年的乡亲们意识到,好日子终于要来了。

勇抓机遇闯富路

在沈景莹的带领下,大谷峪村的近500名乡亲齐心协力,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的条件。

优美的原始风光、整洁的乡村环境、热情的山区村民……大谷峪村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受到全国100多个户外群十余万名“驴友”的关注。到2018年,大谷峪村游客接待量达到3万人次,村里也先后成立了向导队、游船队,并开了6家农家乐。

此时,如何让村民们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成为了沈景莹心中的“头等大事”。

为了尽可能地留住游客,他远赴外地,邀请中国乡村建设院团队到村实地考察、规划设计,筹建大谷峪村游客接待中心。几天的接触下来,设计团队被沈景莹扎根乡村,一心为贫困百姓谋福祉的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所感动,主动免去了20万元的设计费用。

“这让我很感动,我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支持和认可,更加坚定了带领乡亲们走绿色生态旅游产业扶贫之路的信心与决心。”沈景莹继续四处奔波,从单位职工、老战友和朋友开始动员,发动身边人参与到扶贫攻坚事业中来。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本土企业家、市慈善总会、户外圈的“驴友”、文化媒体乃至幼儿园的小朋友,纷纷伸出援助之手,1000元、4000元、1万元、5万元、10万元,一台空调、三台热水器……不到三年时间,投资200多万元、四合院式的村游客接待中心顺利建成。

有了“战略支点”,大谷峪村的乡村旅游产业越办越红火,除了零散的游客,大型团队和企事业单位也纷纷来到这里开展户外拓展活动,甚至还有北京的电影公司前来取景拍摄。

借助乡村旅游发展的契机,沈景莹还通过整理南河地区乡土文化和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将各类文化传承元素融入旅游业态,提升大谷峪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品位。

同时,他还因地因人制宜,带动村民发展绿色养殖和特色农产品种植,依托“旅游+”产业模式,带动村集体和群众持续增收。

2018年,大谷峪村结束了多年来村集体收入入不敷出的历史,村集体年收入跨过10万元“门槛”;2019年,依托发展旅游经济和特色农产品销售,大部分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顺利实现了“村民脱贫、村出列”目标。

幸福洋溢小康路

“大谷峪村的乡亲们很多都过了大半辈子的苦日子,除了帮他们把日子过得富裕,更要帮他们把日子过得舒坦、过得幸福。”当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正轨,沈景莹又将目光转移到了提升村民生活品质上面。

村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患病、残障村民比例很高,在日常工作开展中,沈景莹时刻关注着他们的需求和思想动向。除了定期开展走访慰问,解决累积的生活难题,沈景莹还经常自掏腰包,为困难老人购置生活用品,每年捐款捐物均在数千元以上。同时,他还号召单位同事和社会各界的朋友,积极参与到对困难群众捐赠帮扶的公益活动中。在他的影响下,大谷峪村的群众每年收到捐赠衣物、棉被等物品近万件,米、面、油等生活物资价值逾2万元。

此外,沈景莹还在就医、教育等民生问题上下功夫,除了全力落实上级扶贫政策,他还积极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对村内重病患者和贫困学生展开一对一结对帮扶,并协调各级残联上门服务,修建残疾人公共设施,满足村民的生活需要。

“沈书记来了后,我们的公路修好了,村庄变美了,人气兴旺了,乡亲们有产业能够致富,有广场可以娱乐,有闲钱添置家用,盼了那么多年的好日子,终于成真。”沈景莹的努力和付出,乡亲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在他的带领下,大家主动干事创业,积极参加志愿服务,遇难题互帮互助,相处间友善谦和,和谐幸福的乡风文明氛围逐步形成。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深知农村发展的不易,当好‘探路人’,为乡亲们蹚出一条幸福路,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今后,我会继续发挥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发动社会各界齐心参与,克服各种困难,让乡亲们的日子更上一层楼。”沈景莹说。

全媒体记者:李旭晖

来源:襄阳日报

责任编辑:杨守荣 / 编审:严华萍 翟竞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