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见证,习近平这些话太重要了

2021-02-17 09:35   云上谷城

【学习进行时】《求是》杂志16日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是他2012年12月底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这次考察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以扶贫为主题的调研活动。八年过去了,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回头再读这篇讲话,令人十分感慨。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文章,为您解读。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2月16日出版的第4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标题下标注了时间,“2012年12月29日、30日”,将人们的思绪一下带回了八年前那个寒冬。

2012年12月29日,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来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

往来奔波700多公里,走访两个贫困村,召开两场座谈会——这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以扶贫为主题的调研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讲,习近平总书记的阜平之行拉开了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序幕。

“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虽然“序幕还不是高潮”,但重要性毋庸置疑。我们从习近平总书记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许多非常重要的“金句”。这八年,我们正是在这些话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方向苦干实干,终于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岁月见证,这些话太重要了。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当时,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已经实现,特别是一些东部地区已宣布实现全面小康,而在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相当的差距。

平均数会掩盖差距。在阜平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这个问题。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有农村的全面小康,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都实现,才是成色十足的全面小康。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句话宣示的是党的宗旨,聚焦的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这一点,文章中有句非常朴素的话诠释得特别好——“真正要帮助的,还是低收入群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把贫困群众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迈向小康社会、一起过上好日子作为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八年来始终目标不变、靶心不移。

这八年,在一次次考察途中,习近平总书记都叮嘱,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这八年,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都告诫,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八年来,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八年来,贫困地区的面貌彻底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八年来,脱贫攻坚的量化指标一天天完成,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和现实获得感也一步步提升。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贫困地区尽管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水平较低,但也有各自的有利条件和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大家探讨脱贫思路时,就当地资源禀赋作了许多深入的分析,讲了这句“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阜平,固然是帮助群众出点子、想对策,但更重要的是把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信心传递给大家。

当年习近平总书记调研结束后,新华社记者在顾家台村采访了年仅17岁的顾文香。当时她正读高一,却已经萌生了退学的想法。家里太穷了,妈妈和哥哥都有重病,爸爸这么大年纪还要去种地。这个普通的农村女孩,最大的愿望就是赶快挣钱养家。是总书记的到来让她改变了想法。她对记者说,习总书记来看我们,就是想帮我们富起来。我还是不能退学,要好好学习,将来假如我能挣2000块钱,我就给家里1500。

16日,记者又联系到了顾文香。谈起总书记八年前到顾家台村的细节,她还记忆犹新。她告诉记者,自己坚持读完了高中,家里也脱贫了,住上了新房子。在村干部帮助下,爸爸也有了一份工作,不用再下地干活了。现在,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对大家说,扶贫既要扶智,又要扶志,一个是智慧,一个是志气。八年来,他走过了许多山山水水、沟沟壑壑,他带去的改变贫穷命运的信心飞跃千山万水,成为全国上下的坚定信念。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翻开文章再读到这句话,确实让人感到,信心、信念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了这两样,就能够风雨无阻、高歌前行。

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任何时候都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八年如一日地苦干实干,靠的就是这样的精气神。

脱贫攻坚战取得了胜利,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已经消除,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也已经融入了我们民族的基因。

“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

文章中有一部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阜平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指导。一开头他就讲了这句话,强调“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讲得非常细、讲得具体。比如,阜平300多万亩山场该怎么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如何开发,移民搬迁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这些话概括起来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强调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二者显然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平考察时就已经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精准扶贫”课。

这堂“精准扶贫”课,八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不厌其烦地讲。有时为了让大家听得更明白,他会用形象的故事来类比,说50年代剿匪,派大兵团去效果不好,那就是“手榴弹炸跳蚤”,得派《林海雪原》里的小分队去。有时为了让大家严肃对待,他响鼓重锤,告诫地方,不要因为总书记去过了,就搞得和别处不一样了,搞成一个不可推广的盆景。

就这样,八年来,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成了脱贫攻坚最重要的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在“精准扶贫”指引下,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这些举措,针针都绣在细处、实处。

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成败在于精准。这是已经被实践证明的一条重要经验。我们做一切工作,必须有精准施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也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内在追求。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

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重点谈了基层党支部建设的问题。这部分有近2000字,几乎占了整个篇幅的三分之一。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习近平总书记就此谈了四个问题。一是要原原本本把政策落实好,二是要真真实实把情况摸清楚,三是要扎扎实实把支部建设好,四是要切切实实把团结搞扎实。期望和重托溢于言表。

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召开了七个专题会议,几乎每一次都要突出强调基层问题。

2016年,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贫困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力度,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2018年,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基层干部,重点是提高实际能力,要多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实战培训方式,培育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增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能力。

2020年,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强脱贫攻坚干部培训,确保新选派的驻村干部和新上任的乡村干部全部轮训一遍,增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能力。

……

到2020年初,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得到加强,基层干部通过开展贫困识别、精准帮扶,本领明显提高。特别是青年干部了解了基层,学会了做群众工作,在实践锻炼中快速成长。他们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用自己的辛苦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诠释了扶贫干部的担当和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曾十分感慨地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展现出较强的战斗力,许多驻村工作队拉起来就是防“疫”队、战“疫”队,这同他们经受了这几年脱贫工作历练是分不开的。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这不仅体现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层面,更体现在提升贫困地区治理能力层面、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层面。从这个角度看,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意义非常深远。

新华网记者:王子晖

来源: 新华网

责任编辑:翟竞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登录长江云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