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机”张学斗圆梦记

2021-02-25 10:05   云上谷城

2月21日,初春的阳光洒满田野。在谷城县庙滩镇张庄村一处农田里,两台旋耕机正在翻整土地,为春播春种做准备。

看着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张学斗心里颇为高兴:“我一辈子都想让农民们省心、安心种田,如今,这个梦想实现了。”

65岁的张学斗,现任谷城华群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退休前,他是庙滩镇农业机械服务中心主任,跟农机打了30多年交道。

1982年,学打铁出身的张学斗被领导看中,到农机站当起了机械修配工。几年实战下来,好学肯钻的张学斗成了精通农机的“土专家”,被调到当时的黄畈乡农机站充实技术力量。1989年,他开始担任农机站负责人。“在那时候的农村,农机是个新鲜事物。”张学斗回忆,1989年前后,全黄畈乡只有一台东方红拖拉机,而农田有1.3万亩。到1994年,乡里才又有了一台旋耕机、两台背负式收割机。

农民们没见过农机,但机器一下田,机耕、人耕的差别就立刻显现出来了:人忙一天都割不完的庄稼,用机械不到一小时就割完了。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哪见过这么好的物件儿?

张学斗告诉记者,当时,农机一下子就成了乡里最抢手的东西。

2000年,黄畈乡的拖拉机增加到了28台,收割机也增加到了11台,基本满足了全乡平原耕地的机耕机收。2001年,黄畈乡被并入现在的庙滩镇。

后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锐减,新型农机具的需求更大。而国家出台的各项农机购置补贴、强农惠农政策,更激起了农民的购机热情。我国大部分农村,开始实现从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跨越,过去人工种地费时费力的情况被彻底改变。

如今,在庙滩镇,仅农用拖拉机就有2869台,联合收割机有204台,插秧机有54台。全镇机耕整地面积5.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0%,机械收割面积达80%,机械排灌面积达100%。

与张学斗共事多年的庙滩镇委干部方兴成说:“在谷城这样的山区县,一个镇的农业机械有如此发达的水平,张学斗等老农机专家功不可没。”

2016年,张学斗从庙滩镇农机站站长位置上退休,每月4000多元退休金足够生活。可一辈子跟“农”打交道,张学斗一见到撂荒的土地就难受:“年轻人出去务工,留守老人有心无力。成片成片的地撂荒、减收,我看着真是心疼啊!”

不顾儿女的劝阻,张学斗决定依托自己成立的农机合作社,继续为农民们提供订单收购、托管、土地入股等服务。

四年多来,张庄村有100多户仅老人在家的农户,把土地租赁给张学斗的合作社经营。而经营所得的利润,大部分又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年,老张先后为村里新架输电线路800多米、建泵站两处,无偿为30多户的200多亩耕地浇灌。

近年来,张学斗还把合作社的田地当成“实验田”,对各种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先行先试。

谷城县种子公司总经理曾顺利告诉记者,张学斗试种成功的农作物品种,才会推广给农户们使用。在他的“农耕指南”里,土壤精确到克、种子精确到粒,操作省时、省力又高效。

时间长了,农户都把老张当成了“指南针”,他种啥大家就种啥,他用啥肥料大家也用啥肥料。

为了能让大家享受最优惠的价格,张学斗在当好“试验员”的同时,也当起了“代言人”。他帮农户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团购种子、肥料,还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老百姓没有卖出去的农副产品。

仅去年,在张学斗的合作社带动下,合作社的农户们共减少投资种田成本10万元以上,新增经济效益20余万元。“种粮全部机械化、田地无一分撂荒、无力耕种户全包圆。”张学斗一生的农业情结,化作几十年不变的笃行。最终,这些梦想都化作了现实。

来源:襄阳晚报

责任编辑:杨守荣 / 编审:严华萍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登录长江云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