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山民间故事】陈喇叭传奇

©原创   2021-05-07 16:48   云上谷城

陈喇叭是五山的一个喇叭世家,一手祖传绝活令人叫绝,代表着五山传统民间文艺的高峰。陈喇叭和杨漆匠、王铁匠、武剃头并称五山的四大传统家族名匠。清朝中晚期,五山以及周边地区的红白喜事都以请陈喇叭为荣。

陈喇叭的演奏粗犷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和大喜大悲的情绪。婚礼上那热烈欢快的旋律,令人激动。葬礼上那一串串如泣如诉的音符,让人黯然伤神,特别是喇叭模拟的哭泣声,悲悲切切,让人无比伤感,简直就是孝子孝孙的催泪剂。

到了近现代,陈喇叭的技艺逐渐走向了衰落,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大清王朝结束之后,婚丧嫁娶逐步简化,很多民俗文化渐渐淡化了,喇叭的市场小了,艺人的收入少了,学艺积极性自然不高;二是老一代在传承过程中,慢慢把一些绝活儿丢失了,而继承人又没有浓厚兴趣,不像清朝的时候,祖辈、父辈在晚辈七八岁的时候,就强制性的练功、选拔、培养,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日积月累,手把手的教出来。

陈喇叭的特色在于历代传人传男不传女,传授的时候没有曲谱,全部是口传心授,大脑记忆,解放前的陈喇叭基本都不识谱,对于宫商角徵羽也不懂,但是上百首曲子乱熟于胸。音高、旋律、节奏、演奏技巧都是靠刻苦的训练和用心的领会。没有音乐天赋的,将会在少年时代被淘汰,乐感差一些的学习吹笙或者敲梆子,也有打杂儿的。陈喇叭在发展高峰期,一个家族就有三个班子,分别有三个坊份(同辈兄弟三人),业务范围分别在均州、本地、房县和光化(老河口),忙的时候也互相介绍生意。遇到大户人家高薪邀请演出,三班子的台柱子则组合到一起。房县的一个大地主八十大寿,曾经广邀周边地区演出,现场搭起了四个戏台,你方唱罢我登场,陈喇叭脱颖而出,技压群芳,气得房县当地的喇叭大王一病多日。

陈喇叭最出名的是个把小时不换气,一口气吹奏《百鸟朝凤》等名曲,这种换气方法是一种特殊的方法——连续循环换气,换气巧妙,听众根本感觉不到。换气的训练方法十分残酷,用一根丈把长的细铜管,一头插进水缸,另一头演奏者使劲的吹,一直吹到连续性冒水花,直到水花不间断,不光练出了很大的肺活量,还练就了巧妙的换气方式。这一项练功差不多要坚持几十年,只要没有演出的时候,每天都要闻鸡起舞。陈喇叭另外一手绝活儿是惊人的模仿能力,解放前,河南的喇叭李来到五山交流访友,喇叭李即兴吹奏了《小仓娃》(豫剧《卷席筒》选段),第七代陈喇叭不仅模仿,而且惟妙惟肖,第二遍居然可以合奏。

历代陈喇叭缔造了很多佳话,嘉庆年间,白莲教起义的烽火燃遍鄂西北大地,有个年轻的陈喇叭秘密加入义军,把嘹亮的喇叭吹起了一次次的冲锋号,后来王聪儿跳崖,陈喇叭被俘后宁死不降,随后被清军凌迟处死,可谓刚烈,陈喇叭就义的时候,还没有婚配,一代义士陨落,没有留下一儿半女,令人叹息。抗战期间,李宗仁将军第五战区司令部驻扎老河口,热爱文化的李将军,曾经聆听过陈喇叭演奏《阳关三叠》等曲子,给予高度评价。解放后,陈喇叭参加了庆祝解放、庆祝国庆十周年、欢迎铁道兵等公社和全县文艺调演活动,与专业演员同台演出,传为美谈。现在陈氏家族会吹喇叭已经寥寥无几了,而且不再以演出为生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作者:杜权成 黄云

来源:五山镇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翟竞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登录长江云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