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不想去那边玩,妈妈不跟我一起去,我一个人很害怕。”一名9岁女孩一边跟半月谈记者聊天,一边回头看母亲,而家长正坐在树下玩手机,没有关注女孩的动向。为何家长对孩子如此放心?女孩展示了手上可通话、定位的电话手表。
伴随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蓬勃发展,儿童可穿戴设备业已成为一股异军突起的力量。从2015年至今,儿童电话手表已跻身众多商家聚焦的大市场,牢牢抓住“10后”及其监护人,在商家眼里就相当于抓住了未来。
三位关注儿童电话手表的半月谈记者坐在一起聊聊自家的“四脚吞金兽”。他们以“宝爸”“宝妈”的视角悉心观察孩子使用电话手表的过程,思索、权衡其对“10后”成长的正负影响,更尝试分析儿童为何会被电话手表深深吸引。从儿童电话手表体现的儿童社交出发,也可一探“10后”面临的亲子关系,尝试了解新一代儿童的生活和成长环境。
电话手表已悄然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不少儿童的社交新宠。它之所以广受欢迎,在于其功能的多重性——集无线通讯设备、穿戴多媒体、儿童玩具于一身。其实际使用者主要是小学生群体,研发团队正是通过对市场的敏锐观察,抓住“10后”这一市场空白点,满足了家长和小学生群体的多重需求。
10后表圈 郑雪婧 绘
周勉:我女儿今年6岁,之前上的是小区里一所私立幼儿园,去年转到一所公立园。她妈妈之前打算让她早些转园,但我还是坚持让女儿多读了一学期。因为我发现她当时和私立幼儿园的同学们相处得非常愉快,有很多好朋友,希望她这个社交圈子能稳定一段时间,培养出持续的友谊。现在女儿已经转园一年,还常常回到之前的幼儿园去看望老师和同学。
女儿性格活泼开朗,很喜欢交朋友,最开心的事就是去小朋友家或者邀请小朋友来家里玩。一年多前,外公给她买了一块带添加好友功能的电话手表,她用它添加了几个以前幼儿园的同学。孩子们经常互相发语音,约着一起去哪里玩(主要是小区内的几处广场)。这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女儿和小朋友的社交从幼儿园里的“1对多”变成“1对1”,并且因为这一改变,加深了她和不同小朋友之间的友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杨映云(化名)的同学。之前在私立幼儿园时,从来没有听见女儿将她列入“最好朋友序列”,但最近一年,两个小朋友天天用电话手表聊天。随着了解的深入,女儿对杨映云给出了“她脾气很好”“很关心我”等非常具体的评价,而这种评价与我对杨映云的观察是一致的。
孩子们经常会用电话手表分享每天发生的事情和小秘密小八卦。在分享的过程中,女儿对一天的概括和归纳、每个细节的还原和看法都让我感到高兴。
孩子的确需要与同龄人共同成长。每当我发现女儿嘴里蹦出个新词,或发现她讲话使用了一套全新逻辑时,她都会告诉我是和哪个小朋友聊天学来的。暂且不管这些词汇和思维方式对错,孩子们之间能完全独立、平等地交流本身就非常重要。
但不得不说的是,电话手表也的的确确过度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我时常会带女儿出去玩耍和旅行,只要电话手表在身边,她的兴趣点常常会被占据,有时甚至到了对父母招呼充耳不闻的程度。最近一次旅行,一天的行程还未过半,她就嚷着要回酒店玩手表,给手表充电。这对于需要不断接触新事物、新知识的孩子来说,确实非常不利。
此外,我发现电话手表还会让孩子形成社交简单化的认知。在使用电话手表之前,女儿的爷爷每天傍晚会带她到小区广场和其他小朋友玩耍,但最近一年时间次数明显减少,很多时候都是女儿拒绝出门。据我观察,在她看来,只要维系好和电话手表好友的关系就足够了,而且这种维系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就能达成,得到的回馈绝大部分又都是正向的。
前段时间,班上一个性格比较强势的女孩不许女儿和其他小朋友玩耍,甚至还有动手打人的迹象,女儿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应对。直到父母和老师介入后,她才向妈妈吐露心声,“你终于为我解决了一个大麻烦”。这件事让我意识到,电话手表之类的儿童社交软件,有可能会成为孩子在社交时逃避棘手问题和困难局面的“避风港”和“安慰剂”,就好比很多成年人利用网络或游戏来逃避现实一样。
王春燕:我认为,电话手表对于小学生而言,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赋权”,即让小学生像成人一样,在一定程度上拥有更多自主安排时间的权利。作为家长,应该注意孩子是否有能力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对于电话手表的使用是否具有一定的自控力等。
电话手表中的“摇一摇”“智勇闯关”“积分奖励”等功能,都吸引着小学生参与游戏,因此它揪住孩子们的注意力是必然的。虽然为了防止分心影响学习,厂家还设计了“上课禁用”功能,但保证儿童的专注力不能单靠“禁用”手段。如果没有意识到电话手表的媒介定位,任由儿童随心所欲放纵使用,那么它很有可能导致儿童成瘾,就像手机之于不少成年人一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我认为电话手表还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引发儿童攀比行为。在某儿童电话手表广告中,为了宣传其添加好友的卖点,使用了儿童耳熟能详的旋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你也有呀,我也有,大家都是好朋友。在这里,“你也有呀,我也有”,无形中为儿童划定了社交圈,可能就会有相应的交友观念和攀比心理被植入到孩子的潜意识中。
白明山:我在采访中得知,石家庄张女士的孩子今年上三年级,从学校回来非要买电话手表不可,说班里几个好朋友都戴了,自己也要戴。张女士说,无奈之下给孩子买了某品牌的入门级电话手表,但孩子戴了几天就不戴了,说这个手表不行,不能跟同学的手表“碰一碰”加为好友。张女士说,为了不让孩子感觉低人一等,就又花上千元买了某品牌的电话手表。
张女士的孩子小雅告诉我,别的同学看到他们几个有电话手表,就嚷着让家长也给自己买。后来,大家都有了电话手表,每天比赛谁的积分多、等级高。手表里有一个“百宝箱”功能,根据每天的步数计算积分,还有每天点击(类似签到)这个功能,也能积分,里面提示“中午打开积分更高”。结果在小饭桌午休的时候,他们都躺在床上不睡,偷偷各玩各的手表。
电话手表的上课“禁用”功能,家长一般设置了此项,但个别家长忽略了。上课时,时而有电话手表响铃情况出现,就跟我们成年人在工作、开会时手机响铃一样令人烦躁。不过,即使家长设置了上课“禁用”功能,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还是能偷偷玩表盘,因为里面下载有一些娱乐软件。
据我了解,在一些网络交易平台,几十元即可提供解绑电话手表的服务,安装观看短视频、游戏等娱乐App可远程操作,专门有QQ群讨论“刷机”,在管理员(也就是家长)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进行破解,甚至可能成为传播淫秽色情的重要介质,可谓隐患无穷。
2021年初,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我认为电话手表也应与手机一样被纳入管理。
王春燕:儿童社交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通过儿童手表这一新兴电子产品,让我们对“10后”社交有了更新的认识。
有研究表明,在儿童6岁或7岁时,他们会选择避免传播关于朋友的负面信息,并且更有可能保守朋友圈内部成员的秘密。随着年龄增长,8岁孩子认为会为他人保守秘密的人更能成为朋友,10岁儿童用友谊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12岁儿童认为自己有为他人保密的责任。对他们而言,收获友谊和分享秘密的关系十分紧密。
电话手表由于其私密性,为儿童社交带来了便利,开辟了崭新的途径,但与此同时,由于排他性和易成瘾,又可能窄化儿童社交,影响其视野和对新事物、新朋友的接受度。因此,家长对儿童使用电话手表进行社交要保持关注,随时进行评估。一旦有成瘾和社交封闭迹象,或由于过度使用挤压睡眠时间和体育活动,甚至涉及网络欺凌,那么就应该及时纠偏,进行一定的干预。
作者:周勉 白明山 王春燕
来源: 《半月谈内部版》2021年第6期
责任编辑:严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