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谢辉:林下创业不是梦

云上谷城 2021-09-27 11:38

我叫谢辉,今天与大家分享我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为乡亲们致富、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创业故事。

2002年,我下岗后开加油站、办采石场,进军房地产,在商海中摸爬滚打,历尽艰辛,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作为一个农民的后代,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浓厚的恋乡情结,让我产生了投身农业、再次创业的想法。

消息传出,周边一片反对的声音。有人说:进军农业,是开着宝马进、骑着自行车出,穿着西装入行、穿着裤衩退行,劝我不要轻易冒险。而我就像一头犟驴,一头扎进熟悉而又陌生的黄土地,开始了一把辛苦一把泪、一份耕耘一份甜的二次创业之路。

2014年,我在城关镇石龙沟村发展露天蔬菜;2015年,我又发展大棚蔬菜,总想实现自己的价值,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农业弱势产业的天性,经验不足的现实,信息缺乏等等,让我接二连三受到打击:露天蔬菜搞不过千家万户,600亩蔬菜赚了个吆喝;一场雪灾压塌了50多个大棚,即将上市的蔬菜化为烂泥;电线短路起火,上千平的场房和农资被烧个精光……三四年下来,好几百万全打了水漂。

蹲在满目苍凉的田野,有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感觉。就这样轻言败阵?就这样打道回城?就这样成为农业的逃兵?不,这不是我的性格,也不是我的初衷,更不是我的梦想。现状逼我反思、挫折促我成长、失败让我总结。

2016年,在县委县政府和城关镇的帮扶下,我开启了林下经济的创业。谷城是神农植五谷尝百草的地方,有发展中药材的传统优势;广大的山林面积为发展林下中药材有土地优势;谷城是鄂西北的桥头堡,有发展中药材的交通优势。

经过实地考察、市场调研,我把目标定为中药材种植。

我把流转的土地一分为二,一部分种植水果,一部分用于中草药育种,用水果的收入弥补资金不足,长短结合,以短养长。

为了解决技术问题。我向龙头企业学种植,聘专家做顾问,跑市场熟悉行情,逼自己从门外汉向行家里手转变。

2017年,我们从谷城道地药材黄精、白芨入手,以老君山为中心,种植20多个品种3000多亩的林下中药材,取得的规模效应,得到了国家林草局的认可,2018年底被评为国家级林下中药材示范基地,带动10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收入超过5000,多的达到三四万。

大家碗里有饭吃,我吃着才香,这是我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个农家子弟最质朴的想法。

我们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方式,无偿提供种子、种苗、技术及回收产品等服务,在全县6个乡镇2O多个村,建立8个专业合作社,培育6O0多个种植户,发展中药材两万多亩,仅在城关镇城南片区,就带动5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O2人实现脱贫,我被评为全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公司被评为市级“扶贫龙头企业”。

林下经济的影响力开始显现。在我们的技术支持下,紫金、赵湾、冷集等地几个村开始集体种植中药材,每年能为村里增加3到8万不等的收入。我的林下中药材梦,逐渐在全县辐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又和县内有关单位合作,不定期举办中药材种植培训班,免费传授种植技术、管理经验、提供信息,让越来越多的人从中药材种植、从林下经济中受益。

为增加收入、扩大销售,我还在拉粗、拉长中药材产业链下了很大的功夫。公司和石龙沟村共投资一百多万购买中药材加工设备,从清洗、切断、切片、烘干、包装一天龙,积极拓展销路,以安徽亳州、河北安国,药市建立直销通道。实现了从种植、加工到药市的无缝对接,林下经济彰显了非常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公司年产种苗500万株,地道中药1000吨,年产值达2000多万。几年下来,我们的林下经济已经从中药材盲目种植发展到订单式种植,薄荷、黄精、苍术等种植订单达到近10个品种。

林下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旅、药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能,目前我们的药材基地已成了科普基地,除了为游客讲解药理、保健知识,还开发健康药膳,免费为全村27家农家乐开发出黄精乌鸡汤、地参小炒、地参排骨汤以及各类中药代茶饮等,成为樱花谷旅游的一道亮丽招牌。依托公司基地建成的君山药谷,也成为樱花谷的标志性旅游景点。

创业的路,没有尽头。县委全委会提出的建设谷城“农业特县”的建设规划,为我们在乡村振兴中继续发展作用,指明了方向。

面向未来,我将继续在道地中药村种植产业上奉献心智,为把自己和公司早日成为区域药材规模种植人、产品加工闯路人、健康药膳推广人,让本地药材走出谷城、走向全国作出有益的探索。

来源:谷城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陈渊

我叫谢辉,今天与大家分享我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为乡亲们致富、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创业故事。

2002年,我下岗后开加油站、办采石场,进军房地产,在商海中摸爬滚打,历尽艰辛,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作为一个农民的后代,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浓厚的恋乡情结,让我产生了投身农业、再次创业的想法。

消息传出,周边一片反对的声音。有人说:进军农业,是开着宝马进、骑着自行车出,穿着西装入行、穿着裤衩退行,劝我不要轻易冒险。而我就像一头犟驴,一头扎进熟悉而又陌生的黄土地,开始了一把辛苦一把泪、一份耕耘一份甜的二次创业之路。

2014年,我在城关镇石龙沟村发展露天蔬菜;2015年,我又发展大棚蔬菜,总想实现自己的价值,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农业弱势产业的天性,经验不足的现实,信息缺乏等等,让我接二连三受到打击:露天蔬菜搞不过千家万户,600亩蔬菜赚了个吆喝;一场雪灾压塌了50多个大棚,即将上市的蔬菜化为烂泥;电线短路起火,上千平的场房和农资被烧个精光……三四年下来,好几百万全打了水漂。

蹲在满目苍凉的田野,有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感觉。就这样轻言败阵?就这样打道回城?就这样成为农业的逃兵?不,这不是我的性格,也不是我的初衷,更不是我的梦想。现状逼我反思、挫折促我成长、失败让我总结。

2016年,在县委县政府和城关镇的帮扶下,我开启了林下经济的创业。谷城是神农植五谷尝百草的地方,有发展中药材的传统优势;广大的山林面积为发展林下中药材有土地优势;谷城是鄂西北的桥头堡,有发展中药材的交通优势。

经过实地考察、市场调研,我把目标定为中药材种植。

我把流转的土地一分为二,一部分种植水果,一部分用于中草药育种,用水果的收入弥补资金不足,长短结合,以短养长。

为了解决技术问题。我向龙头企业学种植,聘专家做顾问,跑市场熟悉行情,逼自己从门外汉向行家里手转变。

2017年,我们从谷城道地药材黄精、白芨入手,以老君山为中心,种植20多个品种3000多亩的林下中药材,取得的规模效应,得到了国家林草局的认可,2018年底被评为国家级林下中药材示范基地,带动10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收入超过5000,多的达到三四万。

大家碗里有饭吃,我吃着才香,这是我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个农家子弟最质朴的想法。

我们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方式,无偿提供种子、种苗、技术及回收产品等服务,在全县6个乡镇2O多个村,建立8个专业合作社,培育6O0多个种植户,发展中药材两万多亩,仅在城关镇城南片区,就带动5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O2人实现脱贫,我被评为全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公司被评为市级“扶贫龙头企业”。

林下经济的影响力开始显现。在我们的技术支持下,紫金、赵湾、冷集等地几个村开始集体种植中药材,每年能为村里增加3到8万不等的收入。我的林下中药材梦,逐渐在全县辐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又和县内有关单位合作,不定期举办中药材种植培训班,免费传授种植技术、管理经验、提供信息,让越来越多的人从中药材种植、从林下经济中受益。

为增加收入、扩大销售,我还在拉粗、拉长中药材产业链下了很大的功夫。公司和石龙沟村共投资一百多万购买中药材加工设备,从清洗、切断、切片、烘干、包装一天龙,积极拓展销路,以安徽亳州、河北安国,药市建立直销通道。实现了从种植、加工到药市的无缝对接,林下经济彰显了非常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公司年产种苗500万株,地道中药1000吨,年产值达2000多万。几年下来,我们的林下经济已经从中药材盲目种植发展到订单式种植,薄荷、黄精、苍术等种植订单达到近10个品种。

林下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旅、药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能,目前我们的药材基地已成了科普基地,除了为游客讲解药理、保健知识,还开发健康药膳,免费为全村27家农家乐开发出黄精乌鸡汤、地参小炒、地参排骨汤以及各类中药代茶饮等,成为樱花谷旅游的一道亮丽招牌。依托公司基地建成的君山药谷,也成为樱花谷的标志性旅游景点。

创业的路,没有尽头。县委全委会提出的建设谷城“农业特县”的建设规划,为我们在乡村振兴中继续发展作用,指明了方向。

面向未来,我将继续在道地中药村种植产业上奉献心智,为把自己和公司早日成为区域药材规模种植人、产品加工闯路人、健康药膳推广人,让本地药材走出谷城、走向全国作出有益的探索。

来源:谷城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陈渊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