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谷城县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因地制宜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奋力建设“农业特县”。
实行重点产业“链长制”
以补链、延链、强链为重点,培大培优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集群,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依托自然资源禀赋,立足产业发展现状,重点打造茶叶、食用菌、油茶、优质粮、畜牧水产养殖、中药材等六大重点产业链。
每个产业实行“链长制”,由一名县领导领衔、一个牵头单位负责、一个工作专班推进、一个专家团队指导。农业产业链长为联席会议召集人,将产业链工作作为重点任务、振兴大事,每季度召开一次产业链长制联席会议,研究产业发展相关事宜。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做大、做强、做优,培育引进一批加工型、流通型、服务型、科技型产业集群骨干企业。
支持骨干龙头企业瞄准分行业领域,建设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培育5至10家竞争力强和牵引作用大的分行业领军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转型升级步伐,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满足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多元、个性、品质的消费需求。
引导龙头企业走出去发展,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扩大进出口贸易,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加强产业园区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向园区集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民合作社围绕产业链提供社会化服务,支持家庭农场提升经营水平,增强带动能力。进一步完善订单带动、利益返还、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联动发展。
加快推进“一村一品”
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市场导向”原则,按照“资源化明产业、市场化选产业、融合化育产业、品牌化强产业”思路,以乡镇为单位抓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由乡镇包村干部组织村“两委”、能人、乡贤、村民代表进行协商,确定1至2个主导产业,细化产业项目建设内容,经乡镇初审后报县级评审认定,建立全县“一村一品”项目库,对项目库项目进行重点扶持。
实行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动,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支持、示范带动,打造30个主导产业突出的专业村、3个以上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强镇,培育一批“产品特而优、业态融而新、布局聚而合”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格局,打造一批“基地在村、加工销售在乡镇”的全产业链产业。
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等院校合作,实行一条产业链由一个专业团队指导,推动产业发展壮大。探索科技创新模式,深入开展“院士专家企业行”“院士专家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等活动,鼓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开展优良品种选育、标准制定、产品研发、加工工艺研究、产业链建设,强化科研攻关、试验示范和成果转化应用。
把企业家、科技研发人才和返乡创业人才纳入全县人才培育扶持范围,支持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和农民工返乡入乡创新创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5G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运用,提升龙头企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
打造“中国有机谷”品牌
突出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地标产品、品牌产品,抓好生态建设、产业建设、标准建设、三产融合,打造“中国有机谷”品牌。
建设“中国有机谷”交易中心,建成集展示展销、有机认证、检验检测、信息发布、科技服务、物流配送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国有机谷”综合服务平台。
建设“互联网+农业”,应用电商平台、网络直播、网红带货等新型销售方式,推进信息化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产品产销高效对接;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电商平台+合作社+农户”等新型产销模式,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打造农产品品牌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协会运营”原则,以地理标志商标和区域公用品牌为重点,积极打造农产品品牌。唱响擦亮“中国有机谷”“襄阳高香茶”等市级区域公用品牌,全县主打1至2个主导品牌,储备培育2至3个重点品牌,努力构建“一业一品”发展格局。
鼓励龙头企业、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创建特色品牌,鼓励运用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壮大品牌,提升“襄”字号、谷城“贡”字号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积极创建全国知名区域公用品牌,1至2个品牌进入央视推广行列,3个品牌进入全省农业区域公共品牌20强。
通讯员:罗红生 全媒体记者:童光辉
来源:襄阳日报
责任编辑:杨守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