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123

2023-02-14 16:30

专题

提醒

0?wx_fmt=jpeg

2023年2月10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中柬经贸投资旅游论坛在这里举行。

“中国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有助于推动柬埔寨和地区经济的复苏,对整个世界的贸易、投资和旅游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柬埔寨首相洪森专门出席活动,欢迎更多中国投资者赴柬投资。

开年以来,随着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全球经贸展会上又见中国企业忙碌的招商身影,多国政府和旅游界争相以各种方式欢迎中国游客的到来,国际机构纷纷上调中国经济预期。

历经疫情“压力测试”的中国经济,正在加快复苏中展现韧性与活力,为疲弱的世界经济带来东方暖意。

(一)全球变局下的“中国引擎”

在位于深圳市坪山区的比亚迪集团全球总部,每60秒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下线。1月份比亚迪海外销售新能源乘用车合计10409辆,连续3个月海外销量破万。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莱斯利·马斯多普称,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全球一半,可在推动世界经济低碳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制造的新能源汽车驶向全球更多国家和地区,世界经济也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引擎”的推动力。

2月3日,工人在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的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二期工厂总装车间作业。 新华社记者 曹力 摄

“中国经济对世界贡献非常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世界经济主管丹尼尔·利说,当中国经济增长加快时,中国增速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世界增速就会提高0.3个百分点。

回望疫情三年,尽管中国经济受到冲击影响、增速有所放缓,但平均增速仍为4.5%,远高于1.8%的世界平均水平;在全球通胀达40多年新高情况下,2022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稳定在2%,大幅低于美国、欧元区8%及以上的涨幅,成为全球变局下的“稳定器”。

进入2023年,全球经济滞胀风险上升,但中国经济复苏的暖意,成为暗淡中的一抹亮色。

2月7日,机器人在上汽集团乘用车福建宁德基地车身车间生产线上作业。新华社发(王旺旺摄)

随着中国防疫政策转段,从中央到地方吹响稳经济促发展的“集结号”,工厂园区机器轰鸣,城市商圈客流增多,热门景点游客猛增,经济景气水平明显回升。

2月6日,中国暂停3年的旅行社出境团队旅游按下“重启键”。当天上午,泰国首都曼谷廊曼国际机场,泰国国家旅游局局长育他沙带着花环和礼品,专程来此迎接疫情三年来首批中国团队游客。

疫情前,中国连续多年成为世界最大出境游市场。2019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1.55亿人次,位居世界第一。疫情导致全球旅游经济遭受重创,如今中国游客的到来,无疑会提振复苏信心。仅泰国就预计2023年将迎来超过700万中国游客。

2月6日,广之旅国际旅行社的首个赴泰国旅游团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出发。新华社发

在这一背景下,上调,成为近期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不约而同的判断。

联合国报告预测,在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将降至1.9%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4.8%。

世界银行预计,中国2023年经济增长将升至4.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5.2%,高出此前预测值0.8个百分点。

此外,摩根士丹利、高盛、瑞信、瑞银等知名投行也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到2023年年底,中国内需的全面复苏将推动全球GDP增长约1%。这一增长动力还将延续至2024年。”高盛最新全球宏观经济研究报告指出。

(二)全球链条上的“中国之环”

鸣笛脆耳,礼花迸发。1月29日,随着“发车”的指令下达,上百台货车从湖南长沙的星邦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启程,装载着价值过亿元的高空作业平台奔赴车站、港口发往全球。

与此同时,位于波兰的波兹南市,星邦智能的海外高空作业平台制造基地也分外忙碌,一批200多台设备正在打包,即将发往北美。

“刚开年我们就接到超过4亿元的国际订单,这让企业国际化的步伐愈发坚定从容。”星邦智能国际营销总监何大伟说,从开设海外子公司到海外建厂,从产品出口到技术输出,中国制造与世界互动越来越频繁,展现着自身的实力和韧性。

2月12日,工人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车轮企业的生产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与维护者。

近年来,面对一些国家遏制打压、“脱钩断链”的行为,中国凭借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备的产业链稳住“世界工厂”的地位,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比重约30%,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2年,中国工业增加值达到40.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5万亿元,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关口,均居世界首位,印证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中国之环”的分量之重。

跨国医疗器械企业GE医疗的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目前,GE医疗全球销售的每三台CT中有两台产自于北京工厂,全球每两台磁共振产品中有一台产自天津工厂,无锡工厂生产的超声产品占GE医疗全球超声销售量40%,上海工厂生产的对比剂占GE医疗全球产量的60%……

“三年来,中国积极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展现了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和活力。我们对中国、对未来充满信心。”GE医疗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说。

2月12日,工人在河南省济源市欣天纺织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作业。新华社发(苗秋闹摄)

2023年1月,在连续3个月收缩后,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重返扩张区间,比上月跃升3.1个百分点,释放开年制造业回暖积极信号。

经合组织秘书长科尔曼认为,从中长期看,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有助于供应链更高效运作,进而缓解全球通胀,这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三)超大市场的“中国磁力”

兔年春节刚过,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就安排了中国行程,实地走访长春、上海、合肥等地。

“我们在中国已经有近40年的发展历史,中国也是大众汽车最重要的市场,我们希望携手合作伙伴、合资企业继续共同发展。”奥博穆说。

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循环的关键枢纽。随着经济的回暖,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磁力”进一步强劲释放。

车辆在柬埔寨首都金边的金港高速公路入口处排队(2022年11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长伟 摄

第六届进博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全面线下举办,目前已有500余家企业签约参展,展览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

连续5年参展的贺利氏,早早签约第六届进博会,展位面积较前几届又有进一步扩大。开年以来,这家德资企业位于辽宁沈阳的高纯石英制品新厂建设项目正开足马力、全速推进,力争能在2024年6月投产运行。

“近几个月,贺利氏集团管理层接待了多个到访总部的中国地方政府代表团,目前我们有近十个投资项目正在中国全面展开。”贺利氏大中华区总裁艾周平说。

中国有14亿多人口的巨大需求,有总量达2.2亿人的人才资源;有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产业链、成熟的产业工人和优秀的工程师;2022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首破3万亿元大关,全球创新指数升至第11位……这些有利条件吸引宝洁、松下、巴斯夫、施耐德、霍尼韦尔、可口可乐等跨国公司持续增加在华投资。

疫情三年,在全球跨国贸易投资疲软背景下,中国实际使用外资保持稳定增长。在2021年两位数增长基础上,202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首次突破1.2万亿元,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麦肯锡日前发布2023中国消费者报告指出,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能像中国一样每年新增这么多中产阶级家庭。越来越多的家庭年收入超过16万元人民币,有力推动消费增长。

2023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将迎来10周年。

各国共同发展才是真发展。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东盟第一条高速铁路试验运行,柬埔寨第一条高速公路正式通车,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投入运营……一大批标志性项目落地开花,受到共建国家人民真诚欢迎。

“随着疫情日益得到控制,人们开始重新关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市场。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愿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也将为世界创造更多机遇。”《南华早报》日前的报道,道出国际舆论对中国的期待。

文字记者:韩洁、潘洁、吴雨

海报设计:姜子涵

新媒体编辑:王浩程 程昊



专题

提醒

0?wx_fmt=jpeg

2023年2月10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中柬经贸投资旅游论坛在这里举行。

“中国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有助于推动柬埔寨和地区经济的复苏,对整个世界的贸易、投资和旅游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柬埔寨首相洪森专门出席活动,欢迎更多中国投资者赴柬投资。

开年以来,随着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全球经贸展会上又见中国企业忙碌的招商身影,多国政府和旅游界争相以各种方式欢迎中国游客的到来,国际机构纷纷上调中国经济预期。

历经疫情“压力测试”的中国经济,正在加快复苏中展现韧性与活力,为疲弱的世界经济带来东方暖意。

(一)全球变局下的“中国引擎”

在位于深圳市坪山区的比亚迪集团全球总部,每60秒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下线。1月份比亚迪海外销售新能源乘用车合计10409辆,连续3个月海外销量破万。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莱斯利·马斯多普称,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全球一半,可在推动世界经济低碳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制造的新能源汽车驶向全球更多国家和地区,世界经济也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引擎”的推动力。

2月3日,工人在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的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二期工厂总装车间作业。 新华社记者 曹力 摄

“中国经济对世界贡献非常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世界经济主管丹尼尔·利说,当中国经济增长加快时,中国增速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世界增速就会提高0.3个百分点。

回望疫情三年,尽管中国经济受到冲击影响、增速有所放缓,但平均增速仍为4.5%,远高于1.8%的世界平均水平;在全球通胀达40多年新高情况下,2022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稳定在2%,大幅低于美国、欧元区8%及以上的涨幅,成为全球变局下的“稳定器”。

进入2023年,全球经济滞胀风险上升,但中国经济复苏的暖意,成为暗淡中的一抹亮色。

2月7日,机器人在上汽集团乘用车福建宁德基地车身车间生产线上作业。新华社发(王旺旺摄)

随着中国防疫政策转段,从中央到地方吹响稳经济促发展的“集结号”,工厂园区机器轰鸣,城市商圈客流增多,热门景点游客猛增,经济景气水平明显回升。

2月6日,中国暂停3年的旅行社出境团队旅游按下“重启键”。当天上午,泰国首都曼谷廊曼国际机场,泰国国家旅游局局长育他沙带着花环和礼品,专程来此迎接疫情三年来首批中国团队游客。

疫情前,中国连续多年成为世界最大出境游市场。2019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1.55亿人次,位居世界第一。疫情导致全球旅游经济遭受重创,如今中国游客的到来,无疑会提振复苏信心。仅泰国就预计2023年将迎来超过700万中国游客。

2月6日,广之旅国际旅行社的首个赴泰国旅游团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出发。新华社发

在这一背景下,上调,成为近期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不约而同的判断。

联合国报告预测,在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将降至1.9%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4.8%。

世界银行预计,中国2023年经济增长将升至4.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5.2%,高出此前预测值0.8个百分点。

此外,摩根士丹利、高盛、瑞信、瑞银等知名投行也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到2023年年底,中国内需的全面复苏将推动全球GDP增长约1%。这一增长动力还将延续至2024年。”高盛最新全球宏观经济研究报告指出。

(二)全球链条上的“中国之环”

鸣笛脆耳,礼花迸发。1月29日,随着“发车”的指令下达,上百台货车从湖南长沙的星邦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启程,装载着价值过亿元的高空作业平台奔赴车站、港口发往全球。

与此同时,位于波兰的波兹南市,星邦智能的海外高空作业平台制造基地也分外忙碌,一批200多台设备正在打包,即将发往北美。

“刚开年我们就接到超过4亿元的国际订单,这让企业国际化的步伐愈发坚定从容。”星邦智能国际营销总监何大伟说,从开设海外子公司到海外建厂,从产品出口到技术输出,中国制造与世界互动越来越频繁,展现着自身的实力和韧性。

2月12日,工人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车轮企业的生产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与维护者。

近年来,面对一些国家遏制打压、“脱钩断链”的行为,中国凭借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备的产业链稳住“世界工厂”的地位,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比重约30%,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2年,中国工业增加值达到40.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5万亿元,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关口,均居世界首位,印证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中国之环”的分量之重。

跨国医疗器械企业GE医疗的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目前,GE医疗全球销售的每三台CT中有两台产自于北京工厂,全球每两台磁共振产品中有一台产自天津工厂,无锡工厂生产的超声产品占GE医疗全球超声销售量40%,上海工厂生产的对比剂占GE医疗全球产量的60%……

“三年来,中国积极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展现了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和活力。我们对中国、对未来充满信心。”GE医疗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说。

2月12日,工人在河南省济源市欣天纺织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作业。新华社发(苗秋闹摄)

2023年1月,在连续3个月收缩后,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重返扩张区间,比上月跃升3.1个百分点,释放开年制造业回暖积极信号。

经合组织秘书长科尔曼认为,从中长期看,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有助于供应链更高效运作,进而缓解全球通胀,这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三)超大市场的“中国磁力”

兔年春节刚过,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就安排了中国行程,实地走访长春、上海、合肥等地。

“我们在中国已经有近40年的发展历史,中国也是大众汽车最重要的市场,我们希望携手合作伙伴、合资企业继续共同发展。”奥博穆说。

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循环的关键枢纽。随着经济的回暖,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磁力”进一步强劲释放。

车辆在柬埔寨首都金边的金港高速公路入口处排队(2022年11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长伟 摄

第六届进博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全面线下举办,目前已有500余家企业签约参展,展览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

连续5年参展的贺利氏,早早签约第六届进博会,展位面积较前几届又有进一步扩大。开年以来,这家德资企业位于辽宁沈阳的高纯石英制品新厂建设项目正开足马力、全速推进,力争能在2024年6月投产运行。

“近几个月,贺利氏集团管理层接待了多个到访总部的中国地方政府代表团,目前我们有近十个投资项目正在中国全面展开。”贺利氏大中华区总裁艾周平说。

中国有14亿多人口的巨大需求,有总量达2.2亿人的人才资源;有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产业链、成熟的产业工人和优秀的工程师;2022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首破3万亿元大关,全球创新指数升至第11位……这些有利条件吸引宝洁、松下、巴斯夫、施耐德、霍尼韦尔、可口可乐等跨国公司持续增加在华投资。

疫情三年,在全球跨国贸易投资疲软背景下,中国实际使用外资保持稳定增长。在2021年两位数增长基础上,202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首次突破1.2万亿元,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麦肯锡日前发布2023中国消费者报告指出,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能像中国一样每年新增这么多中产阶级家庭。越来越多的家庭年收入超过16万元人民币,有力推动消费增长。

2023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将迎来10周年。

各国共同发展才是真发展。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东盟第一条高速铁路试验运行,柬埔寨第一条高速公路正式通车,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投入运营……一大批标志性项目落地开花,受到共建国家人民真诚欢迎。

“随着疫情日益得到控制,人们开始重新关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市场。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愿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也将为世界创造更多机遇。”《南华早报》日前的报道,道出国际舆论对中国的期待。

文字记者:韩洁、潘洁、吴雨

海报设计:姜子涵

新媒体编辑:王浩程 程昊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