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广西柳江区基隆刘氏弼的公祠举办上灯仪式。降旧灯时,族人争相摘取旧灯上的纸花,带回家保存。在客家人的传统观念里,多抢多得意味着多子多福。(周潇男 摄)
放鞭炮,舞狮子,抢旧灯,上新灯,送祝福……2月28日,中国农历正月十三,广西柳州市柳江区基隆村的一客家村落,如期举办传统的上灯仪式。
每年春节期间,广西的客家地区都要举行“上灯”、“吊灯”活动,该习俗被称为“江南一绝”。客家话中的“灯“与“丁”同音,即把生男孩称为添丁,谐音“添灯”。春节期间,凡是哪家上年添了丁的,都要在祠堂里吊一盏大花灯,灯火蕴含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在柳江,上灯习俗经过200多年的世代传承和发展,已经形成独树一帜的客家民俗文化,被列为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月28日,在广西柳江区基隆刘氏弼的公祠,族人们将新的花灯挂起。(周潇男 摄)
当日,柳江区基隆刘氏弼的公祠热闹非凡,锣鼓声响,鞭炮串串响起,本村刘姓人纷纷从各地赶回宗祠,参加“上灯”仪式。各户备好熟鸡、猪肉、水果、糍粑等祭祖物品,焚香燃纸。族人到齐后,狮队引领,先给祠堂外不远的社王挂上社王灯。
今年的花灯出自该屯75岁老人刘瑞洪之手。刘瑞洪老人称,自1982年起,屯里刘氏宗祠这36年来的花灯,都是他亲手制作。目前挂在基隆下屯弼一公祠的花灯有一米来高,两个人张开手臂才能合抱。这盏花灯保留着刘姓客家的传统,全部由手工制作而成。花灯分里外两层,里层以竹篾扎成宫灯的模样,表面用彩纸裱糊。花灯上不仅有孩童画像,还写着“百子千孙长命富贵”等吉祥语。
图为族人们为宾客们准备的盆菜。(蒙鸣明 摄)
“现在制作花灯,在尺寸和样式上大体没有变化,只是裱糊的纸张改用新材料,花灯色彩变得更加鲜艳。”刘瑞洪告诉记者,客家人与时俱进,扎灯和上灯活动焕发出新的气息。
降旧灯时“抢灯花”是“上灯”活动的高潮,族人争相摘取旧灯上的纸花,带回家保存。“在我们客家人的传统观念里,多抢多得意味着多子多福。”刘瑞洪说。
图为族人们为宾客们准备的辣椒。(周潇男 摄)
灯笼挂起后,盛大的仪式再次上演。祖父领着儿子和孙子,一起向祖宗灵位上香和祈祷。一直守候在祠堂门外的醒狮,踏着锣鼓声舞动起来,而祠堂外的鞭炮声却从未中断,村民们纷纷掏出手机拍照留念。
记者在走访中还了解到,虽然“上灯”是专为男孩举行的庆贺灯会,但现在,客家传统思想在这方面已发生较大的改变,不管生男生女,大多数族人都会愿意为其庆贺。
祠堂前大摆200桌,全村村民少长齐聚,一边享用美味的农家菜肴,一边共叙亲情。(周潇男 摄)
中午时分,祠堂前大摆200桌,全村村民少长齐聚,一边享用美味的农家菜肴,一边共叙亲情。当日,许多市民闻讯赶来观看上灯仪式,被村为视为宾客,邀请一同就餐。
刘瑞洪表示,邀请外人参加活动,体现了客家人好客、与人为善的风范。“上灯”,渗透的不仅是喜庆热闹的过年氛围,还有客家人注重团结、亲情的理念。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