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压岁钱换父亲陪伴”:离愁别绪何以消解?

2018-03-02 09:53   云上谷城 责任编辑:王正洋  

春节临近尾声,有人陆续收拾行囊,告别老人孩子,踏上外出务工的征途。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也有越来越多的返乡农民选择在家乡创业、当地就业。农村的离愁别绪,正在发生着演变。

“爸爸,用压岁钱换你陪我一天”

“爸爸你在城里打工,一天赚多少钱?”

“大概200多块吧。”

“这是我所有的压岁钱,一共213块5毛钱,全部给你。爸爸,你再陪我一天好不好?”

父亲瞬间泪如雨下。

这则近期网络流传的父女分别故事,引起网民共鸣。网友们表示:“这是人世间最温情的‘工资’,孩子不要红包、新衣服和玩具,用所有的积蓄‘雇’父亲多陪自己一天。”

故事并非空穴来风,类似的情节就发生在身边。四川省安岳县返乡农民工杨四军,永远忘不了几年前外出务工时与儿子分别的场景:4岁的儿子眼泪汪汪地望着父亲,不肯说一句话。杨四军咬咬牙,背着行李,行至村口,望着伸向远方的小路,他叹了口气,掉头回到家中,又陪了孩子几天才出发。

春节是万家团聚的日子,但对于外出务工者来说,短暂的团聚后就是离别。近期,一组组农民工返城的照片刷爆了微博、微信朋友圈:村道边、站台上、火车旁,孩子的泪水、爸妈的叮咛、亲人的拥抱……一幕幕的离别情景,充满了伤感与不舍。车站里,小女孩紧搂着妈妈大哭,说不要新衣服,只要妈妈留下;低矮的瓦房内,儿子媳妇在家住了几天又走,爷孙重回留守生活,老人抹泪,孩子无言。

在中国农村,团聚与分别,幸福和离愁在春节交织在一起。从目送亲人离开的那刻开始,一个个家庭又开始了新一年的盼归团聚。

“迈向远方,为了更好团聚”

刚满40岁的四川金堂县农民王德俊,第一次外出务工时只有17岁。当年他从人群的缝隙中挤上绿皮火车,到了东莞。

20世纪末,大量农民像王德俊一样,怀揣梦想远离家乡,奔赴各地务工。条件所限,外出务工的年轻父母,不得不将年幼的孩子托付给老人或亲戚。随之而来的是,中国乡村也产生了周期性的离愁别绪。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翟琨说,世界上短期内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中国春运,承载的不仅是旅客,也承载着亿万家庭的聚散离合和人们的情感。一张张车票,一头连着远方,一头连着故乡,一头系着奋斗希望,一头系着温暖幸福。

元宵节前,王德俊像往年一样,离家奔赴广东。远隔千里,想念孩子时,他和妻子会翻出儿子的照片,说着小家伙的变化和趣事,消解心中的苦闷。

“你看,那时幺儿还穿着开裆裤,现在上小学啦。”王德俊说,一直在心中的返乡计划逐渐清晰:学到技术和经验后回到金堂老家,依托成都市场,开一个乡村批发店。“在家乡创业需要资金、技术和经验,我现在拼命干活就是为了返乡发展。”他说。

迈向远方,最终目标是为了离家更近。支撑打工者们远行的动力,是早日回到子女身边陪伴他们成长,留给孩子的不再是春节回家后又匆匆离去的背影,或是电话里的叮嘱、唠叨。

“未来中国乡村,离愁别绪不再漫长”

今年春节后,杨四军没再外出务工,而是忙着和驻村第一书记沈浩强商量晚熟柑橘的种植计划。之所以选择留下来,是安岳县卧佛镇飞凤村开始发展集体经济,也能更好照顾孩子,“这段时间感觉娃娃变化很大,以前内向敏感,见到熟人就低头走到一边去,如今还主动跟人开起了玩笑。”

如今,返乡就业创业的农民并不鲜见。四川宜宾市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曾是一个石漠化穷山村。近年,依靠种植李子、花卉、茶叶,不仅解决了本村村民就业难题,也吸引了周边乡镇村民前来务工。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晏家坝村有1700多人,原来有600多人外出务工,如今超过一半的人回到家乡,种草莓、栽葡萄、搞养殖、办农家乐。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保和镇晏家坝村党支部书记查玉春说,2015年村里有18名留守儿童,如今只有2名。“随着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村民们对在家乡创业就业的信心大幅增加。”

数据印证着这种变化。以四川为例,2017年新增返乡创业农民工5.24万人,新增返乡创办企业1.7万个,实现总产值115.8亿元,吸纳就业21.2万人。

翟琨说,未来的中国乡村,每逢春节那苦涩的离别愁绪将渐渐消散。

(来源:中国新闻网)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登录长江云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