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期间,武汉市委原常委、组织部长杨汉军的事迹感动全国。日前,中组部授予其“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称号,并指出,杨汉军同志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常以“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自警,以“公事到办公室谈,家门是敲不开的”自律,从不为亲戚朋友打招呼,从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从不向组织提个人要求。
组织部长位高权重,显然,杨汉军这个组织部长当得并不清静——根据报道披露的情况,免不了“有人经常打听他的爱好”。对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来说,打听领导的爱好,无非是为了打开一个“围猎”的缺口。当年远华特大走私案首犯赖昌星就有名言,“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由此“屡试不爽”的例子,这些年屡见不鲜。
但杨汉军却表现得像一个没有爱好的人。他在一次大会上直言:“如果一定要问我喜欢什么,那就是喜欢干事的人。”——显然,他隐瞒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又说了一句大实话,这等于为自己拒绝别人“撬门缝”“打缺口”“找软肋”,构筑了一道钢铁长城。
现实生活里,杨汉军也的确有些“刀枪不入”。媒体报道,有人到办公室,临走时递上两条烟,他当即拒绝,“连人带烟送出去”;逢年过节,他家总是锁着门,即便家中明明有人,面对前来“拜访”的也躲在屋里、不敢出声……一次次“拒绝”,闪耀着杨汉军的正气和清风。
屡屡拒绝别人,不是那么讨喜的事情。“同事休假外出,带回一盒家乡的茶叶,他不收”——站在这位吃了闭门羹的同事的立场上,杨部长的“架子”,似乎太大了点;外甥在武汉上大学,毕业时问舅舅该不该留在武汉,得到的是一句“好男儿志在四方”,此后几个侄儿侄女也都在外地发展,在常人眼里,这个组织部长舅舅也真是“不解风情”。但人们终究明白,看似不近人情的拒绝,其实是对他人和自己最好的呵护——对一名共产党员来说,不忘原则、清廉始终、一视同仁,才是更大的“人情”啊。
杨汉军不仅拒绝别人,也总是“拒绝自己”。他牺牲后,记者来到他的住处,才发现这位组织部长住在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楼里,墙上水渍的痕迹、门下面开裂的白漆、能看出年头的蓝色布艺沙发,都让记者“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正厅级干部的家”。有同事回忆,在到武汉任职前,杨汉军曾担任过省委组织部的秘书长,期间管过分房子,“只要他有一点私心,不可能还住在这里”——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其无私情怀和高风亮节,也许就写在这里。
“拒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领导干部来说尤其如此。有些人觉得,“拒绝”让别人失面子,是要得罪人的;更有些人觉得,“拒绝”就意味着吃亏,是要得罪自己的!综观那些落马官员的足迹,不会说一个“不”字,是一个普遍的共性。这里面,固有起初奉行好人主义,后来不知不觉“温水煮青蛙”,最终陷落的,更有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处世哲学,利用权力中饱私囊的。相比之下,杨汉军的敢于“拒绝”、善于“拒绝”,源于其严格自律的习惯,也因为其时时自醒,懂得“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也就时刻不忘把自己“摆进去”、把言行举止同职务身份相对照,从而慎独之,避嫌之。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这是共产党人的“大节”,却同样落于小处。诱惑、考验往往是发生在细枝末节里的,敢不敢亮剑、会不会拒绝,需要一名党员干部始终如一的自律与自醒。而这种自律与自醒背后,则是一名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底色——今天怀念杨汉军,正是要我们每个人再一遍地检验和刷好这层底色。
(来源:北京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