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当年的饭票吗?40年家庭账本告诉你生活变化有多大

2018-04-09 11:33   云上谷城 责任编辑:王正洋  

豆腐乳0.25元、擦手油0.66元、芹菜0.8元、小油菜0.1元、先进奖10元……在青岛市市北区合肥路街道,有这样一户家庭,户主叫马连发,他和妻子从1978年开始记家庭账本,一笔不落坚持了整整40年。一张张泛黄卷曲的纸张,一个个细致精确的数据,一笔一划都浮现出不同时代的变迁和记忆,例如“饭票”、“爱国奖券”、“国库券”等,都是特殊年代的独特印记。一本本家庭账本忠实地记录了一家人勤俭节约的好家风,更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的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所发生的巨大变化。4月8日,记者来到马连发家,一起去翻开尘封的笔触,寻找时代特有的印记。

(马连发一家人的照片。)

从奶奶那一辈就记录家庭账本

马连发今年68岁,妻子王路珑66岁。1977年两人结婚,当时马连发在即墨物资局上班。次年,王路珑从菏泽巨野调到即墨一家金属材料工厂上班后,两人就开始记录家庭账本。“我们家从我奶奶那一辈,就有记家庭账本的习惯。我母亲也继承了这个传统,花一分钱都会记下,生活非常有条理计划。”王路珑说,在没结婚之前,他们兄弟姐妹的工资会上交到母亲那里,家里的每一笔收入、支出都记录在家庭账本上。母亲的账本一直记录到她2010年去世,“当时她住院时,也一直记录着每天的账单”。

在马连发的家里,记者看到了他们留存的14本家庭账本,其中6本是王路珑的母亲从1976年记到1985年的,还有8本是马连发一家从1983年记录至今的。“其实我们从1978年就开始记录,搬过几次家,有的账本丢失了。”马连发说。此外,马连发还保存着当年的粮票、饭票、车票、粮油供应证等。

(马连发的老伴儿展示老账本。)

王路珑母亲的6本家庭账本已经泛黄,每一本封皮上都用圆珠笔写着“勤俭持家”四个大字。翻开这一本本极具年代感的账本,里面条理清晰地列着日期、摘要、收入、支出、结余和备注。1976年1月1日,账本上记录下购买了公鸡1.35元、大黄米1.71元、鸡蛋5.30元、枣8元、酱油和醋0.52元、3.58斤猪肉2.58元、4斤猪肉2.88元;1976年1月4日,公鸡2.15元、邮票0.8元、汇款0.72元、寄上海50元、电报0.54元;1976年春节,绵羊肉25斤22元、海产鲜鱼26斤10.4元、羊肉8斤7.6元、猪头一个2.66元、猪肉10斤7.2元……

“我母亲当老师,父亲是个干部,当时家庭条件算不错的。”王路珑说,即使这样,母亲也非常勤俭,除去生活必需品,从不乱花一分钱,“记账的目的就是让自己对生活有计划,做到花钱有数”。

第一辆自行车攒了5年

马连发和王路珑结婚后,有了自己的家庭的账本。1978年,马连发的月工资是36元,王路珑32元。王路珑清楚地记得,除去给双方老人各5元钱的赡养费,两人也是名副其实的月光族,“攒不下多少钱来”。

(马大叔家中的账本、旧粮票等。)

当时,两人都没有自行车。每天上下班,都是马连发骑着公家的自行车捎着王路珑。如果遇到马连发工作忙,王路珑只能步行半个多小时回家。于是,他们决定攒钱买辆自行车,这一攒攒到了1983年。马连发一家还悉心保留下当年购买所有大件物品的发票。在一张张泛黄的发票中,记者找到了他们购买的第一辆自行车的发票。发票显示,当时购买的是一辆凤凰自行车,价格为194.9元,购买于当时的即墨县百货公司。“你看看当年的账本,那时候我的工资才46.18元,我老伴的工资才43.7元,这辆自行车顶好几个月工资呢,而且还要凭票购买。”这是马连发家买进的第一个大件。

从他们的家庭账本上能看出,当时马连发一家过得并不宽裕。1983年1月份,两人的工资加上上月结余的6.04元,一共是95.92元。这个月他们共有5天消费了,到了月底结余只有5.72元。其中花的每一笔钱,账本上都记录得清清楚楚:1月1日,肉1元、面包0.7元、煤气2.4元;1月8日,肉2元、海带1.5元、粉丝1.72元、存款10元、油条0.36元、豆芽0.4元;1月13日,粉丝3.2元、炸地瓜片0.3元;1月22日,卖鸡蛋6个0.48元、小饼干0.8元、糖块0.73元、柠檬霜0.46元、烫发2.5元……

1986年,他们花了178元买了第二辆自行车,正好花去了两人一个月的工资。“那时候不要票了,但需要排队,排的上才能买得到。”到了1990年,王路珑的第一辆自行车坏掉后,他们又花546元买上了变速自行车。彼时,家庭账本上显示,马连发月工资是175.95元,王路珑172.8元。账本上显示的结余也多了起来,其中1990年11月结余342.23元。这时,他们购买的生活用品也明显丰富起来:11月13日,2斤牛肉6元、2.5斤猪肉7.5元、火腿肠4.6元、蘑菇1.9元、黄瓜1.4元、辣椒1元、馒头0.8元。而且账单上显示,消费的频率也高了起来,平均每隔两天就会购买一些生活用品。

(家中存着上世纪80年代的车票。)

2008年,他们又花费330元买了一辆夏捕自行车。翻阅2008年的家庭账本显示,那时一个人的月工资就有2000多元。“买车只要330元了,你看看变化有多大。”马连发感慨道。

花去半年工资买了一件皮大衣

通过家庭账单可以看到,1978年至1989年,马连发家购买的大件屈指可数:2辆自行车、一个三洋牌录音机、一块手表、一个石英钟、一台电冰箱和一个组合橱。为了给当时6岁的儿子听故事,1985年10月4日,两人花了920元买了一台三洋牌录音机。“我俩当时的月工资合起来才100元,这个录音机当时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天价了。”王路珑说,至今他们家还保留着这台录音机。

1989年,马连发大叔老伴的父亲病重,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个电冰箱。为了满足老人的心愿,马连发一家倾其所有,和父母凑钱买了当时质量最好的3999元的德贝立式大冰柜,而他们那时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到200元。“当时我们出了1000元,那是我们全部的钱,买完冰箱就没钱了。”

马连发说,他们家从来不乱花钱,发了工资都拿出一定的比例存上,零存整取慢慢积累。王路珑在家庭账本上也清晰地记录着从1982年以来的存款。1982年至1984年,每月存5元,1986年每月存10元,到1989年每月能存到20元。到了上世纪90年代,就能存到100元。此外,王路珑还养成了买国债的习惯:1989年7月11日,买国库券40元;1997年9月23日,存国库券3年2500元……

马连发说,生活变化中印象最深的是之前都只能买生活必需品,而且很少买水果,都是计划供应,算计着一个礼拜就买一次肉,后来生活慢慢好了起来,喜欢买什么都行,物资丰富,手头也宽裕。家庭账本显示,1989年5月28日,雪糕0.95元、猪头肉3元、草莓1元……

1996年9月,马连发由当时的即墨市物资局选派到一家韩资企业做工会主席,月工资一下子从650元涨到了1600元。1997年春节,王路珑的家庭账本上多了一笔奢侈的开支:皮大衣1800元。“那年过年,他非要拉着我去龙山地下商城买衣服,他看上了这件皮大衣,我一看价格,顶我当时半年工资,死活不肯买,但老马坚持给我买了。”王路珑拿出了这件22年前买的大衣传给记者看,皮大衣保养得柔软油亮,至今还被王路珑经常穿出去。

(买菜等花销的明细。)

全款买了房,还帮儿子换新车

随着工资的增长和一家人的奋斗,马连发一家的生活越过越好,小日子也越来越幸福。从2000年开始,王路珑的家庭账本记录项目明显多了起来,之前一个月的账单一页纸就能记下,后来就需要两页纸甚至三页纸。“生活好了,购买的东西就多了起来。就连最基本的蔬菜,种类也非常多样。同时也多了各种新鲜水果、零食,以及下饭馆等花费。”

1978年马连发刚结婚时是改革开放初期,家里的生活条件还很艰苦,住的是职工宿舍,婚礼还是在办公室里举办的,当时连嫁妆、家具及婚礼钱,总共才花费200多元。到了2010年儿子结婚,彩礼31800元、婚礼2.1万元,给儿子买车8万元。“工资越来越高了,不仅生活好起来了,攒下来的钱慢慢也多了起来。”马连发说,1995年的时候,马连发一家的全部存款是3万元。当时他们在即墨开发区看好了一套八九十平方米的房子,需要3.5万元,他们因为凑不够钱,最终放弃了。从2000年开始,马连发家里的存款多了起来。2007年,他们花53万元全款在市北区四季景园购买了目前居住的这套94平方米的房子,手头还有结余。

(马大叔家中的账本、旧粮票等。)

2011年小孙女出生后,他们的家庭账单里又出现了钢琴33600元、辅导班等各种花费。“以前特别羡慕人家有钱人的钱花不完,现在我们也到了花不完钱的时候了。”王路珑高兴地说,她和老伴退休后,两人的退休金加起来就有9000多元,“今年还得涨”。

现在,王路珑的家庭账本已经由32k大小升级成了16k的高档本。最新账本上显示,2018年3月18日,5人去车行交定金购买东风标致50087座,车总价23万元,赞助儿子12万元……

从头十个年头的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到后来的电冰箱、小汽车、商品房,一步一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马连发一家的家底也越来越殷实,生活也越来越富足……“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为生计发愁,退休了要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去回报党、回报社会。”作为合肥路街道“星火”百姓宣讲团的团长,马连发已经把这个例子融入自己的宣讲稿,近期将到街道各个社区巡回宣讲,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详实的记录去告诉人们——“这就是我们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来源:腾讯新闻)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登录长江云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