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小学报名开始后,很多身边有同龄孩子的父母们都会互相关心:你给孩子报了什么小学啊?
当这位妈妈回答说“我就给孩子报了家门口的普通小学之后,有人说挺好的,学校离家近、不折腾;也有人反问:你怎么没考虑给孩子去读好一点的小学啊?
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位妈妈的心里话,她为什么给孩子报家门口的普通小学呢?
原因
01
别把你的功利心强加到孩子身上
据我所知,很多中产阶层家庭都在绞尽脑汁想要把孩子送去读昂贵的民办学校或者国际学校,不是在折腾置换房子,就是从小送孩子到处读兴趣班。而我们家的孩子,除了今年开始在弹钢琴之外,就没有读过任何兴趣班。什么拼音班、数学班、英语班、逻辑思维班……统统都没送去读过。
我们高估了自己。因为并不是增加了银行存款里的数目就代表着你一定达到了那个层次,并不是说你的孩子会弹琴会画画会学习就一定足够优秀。
在上海,中产的定义要结合看一个家庭的流动可支配资金和固定资产,因为家庭年收入和家庭实际可支配收入是不一样的概念。如果你要送孩子去读一个每月学费1万的学校,你不能只考虑硬性支出的学费,你还要考虑除了学费之外其他的开支,还要考虑父母当中是否需要其中一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配合学校的教育。
“你想要融入的圈子请你自己去玩,别拉上你的孩子作陪。”这是我和孩子爸爸一致的观点。我们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就给孩子一个普普通通的童年。
至于层次这种东西,可以以财富来看,可以以父母的朋友圈子来看,但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认知、眼界和格局。
比你孩子优秀的有很多,比你努力的父母有更多。
原因
02
当男孩的妈妈一定要沉得住气
在我们家孩子3岁以前,我也是个很焦虑的妈妈,焦虑的主要原因是孩子开口晚、家里人很担心。
这种担心的情绪也影响到了我的情绪,以至于我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不够多,以至于我总是觉得跟别人的妈妈相比,我简直不像个妈。
别人的妈妈都在带着孩子上早教课的时候,我自己周末还要抽出一天去读心理学课;
别人的妈妈都在给孩子拼命买名牌衣服鞋子的时候,我却觉得不能让孩子觉得一切来得过于理所当然;
别人的妈妈都是下了班就能围着孩子转的时候,我还要不停接学生和家长的电话;
别人的妈妈都是只要孩子高兴了就皆大欢喜的时候,我坚持要培养孩子独立的习惯;
我觉得做个60分的妈妈就够了,但是就是有太多人逼你做个120分的妈妈!这样的压力压得我喘不过气起来,压抑自己情绪的阶段断断续续持续到了孩子突然能够开口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能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一幅画、能自己动脑筋发挥想象力。
渐渐地,不再有人说我是个不及格的妈妈了;慢慢地,孩子的教育成果从点点滴滴中被肯定了。甚至开始有很多朋友来问我:你是怎么教孩子的?
别人的妈妈都在用手机、ipad给孩子播放故事音频的时候,我执意要自己读给孩子听;
别人的妈妈都在花钱送孩子去学英语、学画画的时候,我选择自己来教;
别人的妈妈都在带着孩子满世界旅游观光晒自拍的时候,我只是带着孩子做游戏、做运动;
别人的妈妈把家务全包、任劳任怨的时候,我选择放手让孩子爸爸去成长;
但是这一切的“不经意”和“偷懒”最终被证明是有用的。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做一个适度狠心但沉得住气的妈妈!
原因
03
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和高效陪伴
先说一下我对“好的学校”的理解。
从我工作中接触到的多方面信息来看,其实很多把孩子送去读昂贵的国际学校或民办小学的家长,多半都有些从众心理。而这一点上,我却恰恰相反。因为我考虑的是,我要先了解自己的孩子,要问一问自己:你为他做出的这个选择,是他需要还是你需要?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一种心态:别人家孩子有的我们家孩子也要有,别人家孩子没有的我们可以争取有。这种心态很容易导致从众行为,或者是无名焦虑。
一旦别人家孩子有的我们家孩子没有的话,就焦虑。这根本上是攀比心理导致的。而我基本没有攀比心,我就觉得我们家孩子挺好的,别人家的事跟我们家有什么关系。
一时的聪明不是长久的智慧,一时的成绩好不代表根基就扎实。比起进什么学校,我更关心孩子的细节、教养、习惯还有心理健康!
而这些,基本都是靠父母花时间、花精力,用爱去灌溉出来的,而不是靠花钱去买来的。
原因
04
重要的是可以自己送孩子上学
从孩子上幼儿园以来,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早上都是我自己送孩子入园。
有很多人说“早上送孩子有什么重要的?不行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送不就好了?”
我不这么想,我觉得早上的时间就是培养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因为从起床到刷牙穿衣吃早饭、再到入园跟孩子说再见,这个过程就是细节教养和习惯成自然的黄金期。
在早晨的这段时间里,你会让孩子看到你是怎么安排时间的,你会教会孩子自愿自主地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会让孩子看到你的生活态度。而这一切,在进入小学后还需要巩固。一旦固定下来良好的习惯,学会碎片时间的利用,你的孩子以后想要不优秀也难。
原因
05
重要的是住在家里的人
虽然很多父母为了孩子能进一个好学校费尽心血,很不容易。但是我觉得既然我不能做到全职在家带孩子,那么我就没有必要给孩子报什么昂贵的国际学校。因为在一些学费昂贵的学校里,一些孩子们之间会存在攀比的心理,对三观还没有稳定的孩子来说很难不受影响。
我不反对从小给孩子建立一个优质圈子的这种说法,但是如果出发点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大人自己的话,那么就要慎重。因为父母的三观会根深蒂固在孩子的脑海里,孩子会以父母的思维方式去构建自己的思维空间。
“家的外表和装饰不是最重要的,家里住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我给孩子传递的看法。
之所以用“看法”而不是“观念”是因为我希望孩子能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一味服从或顺从父母。甚至我鼓励孩子跟我辩论,我自己做的不对了也会跟孩子道歉,绝不会为了面子而去伤害孩子的心。
原因
06
读好学校不意味着父母可以省力省心
这里我举个例子:
我有个朋友,孩子在一个知名的幼儿园,今年要进小学时本来是可以直升一所知名国际学校的小学部。但是她并没有这么做,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好的机会要放弃。
对此,她是这样告诉我的——
在我女儿幼儿园班级群里,连我在内只有3个是工作很忙的妈妈,余下的妈妈要么是全职太太,要么就是自己经营着一个小公司做着玩玩没有压力的,所以她们每天有大把的时间“随叫随到”,学校要家长来参加的图书日活动、主题活动都可以去参加,每逢过什么节日就做蛋糕、做甜点、做小吃或者做什么手工品给孩子带去幼儿园里。如果我只是花钱去准备这些给女儿带去,女儿会觉得自己的妈妈一点都不用心,还会在同学之间互相比较,但是我的工作性质不允许我有条件满足女儿的这些要求,我也试过自己不是当全职妈妈的料,所以我宁可选择自己每天早上开车从浦东送女儿到黄浦。
再者,读国际学校的孩子,都是奔着一定会送出国的目标去的。我觉得孩子现在还小,天知道她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如果要出国,等她自己做好准备了、等她自己跟我提出来要去也不迟。而在这之前,我只需要让女儿的童年过得充实和快乐,养成不攀比、不依赖的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原因
07
教育本身是为了生活,成长是一辈子的事
孩子的长大不是一场比赛,你追我赶不是生活的目的。
优秀之前,我希望孩子先学会生存,学会努力但别太过用力,学会积累也学会给自己做减法。
更重要的是,比起智商、情商、财商,我更希望看到孩子身心健康,希望孩子懂得爱而不是索取爱!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