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合格的“追星者”...

2018-05-18 09:44   云上谷城 责任编辑:冯锐  

近日,有20多名粉丝为了追随自己的偶像,堵在虹桥机场登机口。起飞后,经济舱的粉丝又齐刷刷奔向头等舱;航班落地滑行时,粉丝们又起身堵在了机舱出口。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一次两次,几年前在杭州萧山机场,就有粉丝太多把机场玻璃挤碎的新闻;后来,又有类似“虹桥一姐”这样蹲点接机的报道。另据媒体报道,2017年仅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有记录的粉丝警情就达20起,粉丝规模都在50人以上,截至现在,今年有记录的粉丝警情已有7起。

对很多人来说,非理性的偶像崇拜是难以理解的,但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这一现象或多或少也发生过,特别是处于青春期到成年早期这两个阶段,给自己找一个励志榜样几乎是必然之事。对此有很多分析,有人归纳为“宗教的替代性”,有学者说是“性冲动的转移”,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艾里克森的“价值认同论”尤值一提。他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自我确认的重要手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必经之路”。这在《儿童与社会》一书中有更细分析:儿童小的时候崇拜父母,稍大了就崇拜老师,但进入青春期之后,这些对象已不再适合个体发展的需要,需要确立新的价值认同,其途径就是由近及远,认识家庭外的优势人物,这时候偶像就出现了,他们被看成了理想中的自我。

然而理想中的自我和现实中的自我是两回事。偶像崇拜固然能形成榜样的作用,激励青春期的你一路前行,但到了某个成长阶段,一个人就得学着从心理上把自己和偶像区分开,并找到现实自我的存在感。这时候,也会有个别人继续把偶像视为自己人格的延伸,谁要质疑偶像,在他眼里就等于质疑自己,质疑自己的生活方式,乃至严重到认为自己也被否认了。于是乎,他们要奋起捍卫偶像的存在,有些粉丝可能还照顾不好自己的生活,但愿意为了偶像在网上大肆争斗。《人民日报》曾报道有粉丝为了偶像自残,是因为觉得只有这样“震撼”的方式,才能让他们感受到为偶像“尽了一份力”。这种没有理性的崇拜,通常是心理上没有形成“断乳”,需要从原生家庭、成长过程中寻找问题源头。

基于上述的认识,应该从多方面主动预防。负有主要责任的应该是家庭成员,要重视对孩子后天性格的塑造和抗压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让孩子感觉到“关怀和爱”,多和他们沟通交流,学会赞美和鼓励,让他们直面现实中的那个自我,即便不完美,也接纳他。其次是学校,传道授业解惑之余,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孩子在交际中成长,也要及时倾听孩子们成长的烦恼,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向他们提供帮助。最后,还尤其要提醒传媒的引导作用,布迪厄指出,偶像成为偶像的原因,“正是借助于电视强有力的煽动性和情绪效果”。现在,得益于新传播手段的发展,偶像无处不在,甚至是可以“养成”的,进一步促使娱乐产业和粉丝经济的壮大,这些塑造和传播明星的媒介,如果在“吸金”的道路上不加以节制,最终造成的有可能是物质化、娱乐化和混沌化,成为“价值上的空心”。

机场发生的粉丝警情,不只是危害公共秩序那么简单,当一个人在追星过程中可以不顾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的时候,可以说正游走在疯狂的边缘。对此,完全可以让机场成为课堂,通过严肃地处理“空闹”来形成引导,让追星族们意识到,最好的成长是人格上的相互独立、情感上的相互支持,不一定要通过近距离接触“粉”他。总而言之,精神上的成长与完善,是粉丝们必须去学习的一门课程。

(来源:新华网)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登录长江云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