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文传源出生;60年前,由文传源担任总指挥兼总设计师的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成功试飞……20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了一场有20余位院士参加的大会,庆祝“北京五号”试飞成功60周年暨文传源百岁寿辰。
大会上,文传源从北航党委书记曹淑敏手中接过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科开拓功勋奖”奖杯。长安街知事注意到,因为学校考虑到文传源年事已高,本要在座位上为他颁奖,但文教授还是坚持亲自走上了讲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曹淑敏(左)、校长徐惠彬(右)为文传源先生颁发奖杯。)
“我现在力气太小了,大家都比我年轻,未来靠你们了。”手拿奖杯,文传源在台上动情讲述道:在座不少同志都参加了“北京五号”的研制工作,付出了劳动、付出了智慧、付出了友谊,我们克服了很大困难才成功。我年纪大了,不过,我不服气,也不服老!让我们携起手来,继续奋斗!
的确,没有文传源的“不服气”,绝对换不来当年震动全国的试飞成功。
(文传源在大会现场)
1918年,文传源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新桥乡一个农民家庭。中学时期,文传源连学费也交不出,需要向同学借钱。但艰苦条件下,文传源还是在1939年成功考上了西北工学院航空工程系。
毕业后,文传源被分配到航空委员会桂林第四飞机制造厂。新中国成立后,他又被组织调到华北大学工学院担任讲师。
1952年,文传源调入北京航空学院(北航前身)参加建院、建系工作,先后任教研室主任、研究室主任、系主任等多个职位。
两年后,文传源与林士谔、赵震炎等一众著名教授创建了飞机设备系并担任系主任,这也是北航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前身。自此,他成为了北航飞行器控制、制导与仿真学科的带头人。
1957年下半年,文传源提出了研制无人驾驶飞机的总体技术方案。此后,方案经时任北京航空学院院长武光报请周总理同意,于1958年6月29日组织数十名教师、技术人员以及外单位的有关人员开始研制。
彼时文传源面对的,是“一无资料、二无经验、三无设备”的艰难条件。当时也有苏联专家对文传源说,在中国现在缺少设备、缺少研制条件的情况下,你们绝不可能成功研发无人飞机。
(我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
就是凭着“不服输”的精神,文传源带领近300名北航师生埋头苦干,在1958年10月1日实现了我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无线电引导着陆成功试飞。消息传到苏联后,曾经不看好文传源的专家也对他表示敬佩。
此后,文传源又带领团队顺利完成其他阶段的试飞任务,实现了中国无人驾驶飞机历史上“零的突破”。曾有报道记录,文传源在飞机研制阶段的体重,从53公斤下降到了44公斤。
“大鹏劲搏凌霄志,红日高去飘彩云!”这句诗,正是文传源充满自豪的慨叹。
“北京五号”试飞近20年后,文传源又接到一项重要工作,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任命其担任歼六飞行模拟机总体设计组组长。此后,他协调全国40余个协作单位,历经8年攻坚克难完成了模拟机的研制,并顺利交付空军使用。这一项目填补了我国空白,为飞行模拟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85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自在北航任教至今,文传源培养出了许多院士以及优秀的学科带头人等人才。1988年退休后,文传源被返聘回学校继续投身科研、培养学生,直至2003年。
(文传源的部分学生名单)
也就是在昨天举行的大会中,为了将文传源的精神和带领后来人取得的成就不断发扬光大,北航成立了一个由23位院士和5位行业专家组成的自动化学科战略咨询委员会。
十几天前,文传源曾在北航离退休教职工集体祝寿大会上赋诗一首,他在诗中写道“天上不易我得到,人类联想多奇智”。可以说,这既是对文传源一生醉心学术的最好概括,也是他为后来人留下的莫大鼓励与期许。
(来源:新浪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