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网邢台供电公司承建的河北省邢台市邢西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在加紧施工。据介绍,该工程是国家能源局为加快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计划12条重点输电通道建设的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建成后对邢台市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大气污染防治和改善电网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工人在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龙泉寺乡境内的邢西500千伏输变电站施工。
由国家电网、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等单位研究建设完成的特高压±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1月8日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该技术是目前世界上已成功应用的电压最高、容量最大、经济输电距离最远的输电技术。
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以及电力专家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大对该技术的推广力度,使其成为我国“走出去”的亮丽“中国名片”。
±800千伏直流输电技术优势明显
我国能源资源与电力负荷分布极不均衡,80%以上的能源资源分布在西部、北部,70%以上的电力消费集中在东部、中部。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发展大容量、远距离、高效率的输电技术是我国电力能源跨区域大范围优化配置的必然选择。
李立浧介绍,过去我国多是利用国外研究的±500千伏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解决远距离输电难题,而随着金沙江下游向家坝、溪洛渡等水电的规模开发,近4000万千瓦水电需远距离高效送出。
他认为,交流输电方案技术不可行,±500千伏直流输电方案占地大、损耗高,不经济。我国由此提出发展输送容量大、送电距离远、输电效率高的特高压±800千伏直流技术。
特高压±800千伏直流输电项目带来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李立浧说,它的输送容量是±500千伏直流工程的二三倍,经济输送距离提高到2-2.5倍,运行可靠性提高了8倍,单位输送距离损耗降低45%,单位容量线路走廊占地减小30%,单位容量造价降低28%。
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是国际上公认的我国领先世界的技术,目前只有我国全面掌握这项技术,并开始了大规模工程应用。2010年,我国自主建成云南-广东、向家坝-上海特高压±800千伏直流示范工程,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建成12回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年输送电量超过4500亿千瓦时,其中清洁能源占比超80%,相当于每年减少东中部地区标煤消耗1.7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亿吨,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主要输电通道。
对远距离高效输电技术需求大
南方电网首席技术专家饶宏说,我国人均用电量尚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支撑人均用电量的大幅增长,电网需要大规模发展。同时,我国大量可再生能源从西部产生,也需要远距离输往东部。因此,要满足我国后续用电量,需大量利用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我国预计在2030年前后建设20回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该项目在国际上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巴西为例,巴西用电负荷相对集中,80%分布在南部和东南部发达地区,而位于巴西北部水力资源最为丰富的亚马孙河流域的电力传输出去较为困难。随着近年来经济规模扩大,电力供给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
2014年、2015年,国家电网公司分别中标巴西美丽山一期、二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项目。2017年12月21日,美丽山一期工程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这是中国特高压走出国门的重大突破,促进了中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舒印彪说,美丽山项目成功实现了中国特高压输电技术“走出去”目标,标志着中国特高压输电技术、规范和标准已正式步入全球应用阶段。巴西项目的成功投运,证明中国特高压技术和“中国方案”能够有效解决巴西当前电力发展不均衡格局、促进巴西能源经济绿色发展。
特高压核心技术的出口带动了电力装备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实现技术和设备的双输出。李立浧说,在印度、南非等国家对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也有迫切需求,目前相关合作正在洽谈之中;中亚地区能源资源丰富,远距离大容量输电需要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推动特高压技术成为“中国名片”
李立浧、饶宏等受访人士认为,我们的特高压输电的技术理论、机理、工程建设、设备制造能力方面都创造了很多纪录。从中国创造到中国引领,占领了世界电网技术的制高点。建议像推进高铁、“华龙一号”核电等项目一样,推进电工装备走出国门,特别是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承包和设备出口。
一方面,把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工程运行设计技术和中国的大电网运行技术,作为中国名片输送出去。我国有很好的技术基础和制造能力、设计能力,针对不同国家对输电技术的不同需求,中国有能力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可以抱团出海,提升中国“走出去”产品和设备的附加值。
另一方面,持续投入,不断优化现有技术水平。饶宏表示,从2016年起,南方电网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自主研发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目前南方电网正在建设的从云南输电到广东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采取传统直流和柔性直流混合模式,可以提高电网的安全可靠性,是世界首创。
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是未来电网的发展方向。专家们建议,该技术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要求更高,希望在项目立项、软硬件研发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让这项“中国智慧”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