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原创】谷城地名 需要认真详考

2018-06-12 15:02 云上谷城 责任编辑:李璐  

近些年来,谷城有人在向外地人推介谷城的来历时犯了一个知识性的错误,有说“《九域志》曰神农尝五谷于此名谷城”;有说“谷城是因神农氏在此尝植五谷而得名”的;也有说“谷城因盛产五谷而叫谷城”的;更有说“谷城素有‘银谷城’之称而叫谷城”的……这些前后矛盾不一而足的介绍,不仅十分混乱,而且以讹传讹,谬误不断,让外地人难辨孰是孰非。

(鸟瞰谷城县城)

谬种流传

近些年来,谷城有人在向外地人推介谷城的来历时犯了一个知识性的错误,有说“《九域志》曰神农尝五谷于此名谷城”;有说“谷城是因神农氏在此尝植五谷而得名”的;也有说“谷城因盛产五谷而叫谷城”的;更有说“谷城素有‘银谷城’之称而叫谷城”的……这些前后矛盾不一而足的介绍,不仅十分混乱,而且以讹传讹,谬误不断,让外地人难辨孰是孰非。

现隶属于湖北襄阳的“谷城”,既是古县名,又是古地名。作为一个地方的古地名,既是当地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又有着一个地方名称的来龙去脉之渊源,因此乱不得。这就要务必厘清楚,说准确,既不能似是而非,又不能混淆不清;既不能人云亦云,又不能杜撰假说。

引经据典

为求得谷城地名真实之来历,就必须要考稽之准确,这就显得非常之重要。

那么,“谷城”这一地名到底来自何处?起于何时?要想准确回答这两个问题,无疑要以历史史料为准,找到有关谷城这个地方最早的文字记载。

所幸的是,襄阳的谷城,最早在中国史料中记载的便是《春秋》和《左传》。

出处一,《春秋》:“(桓公七年)夏,谷伯绥来朝。”其原文是这样的:“(桓公)七年春二月己亥,焚咸丘。夏,谷伯绥來朝。邓侯吾离來朝。”(桓公七年,即公元前705年)《春秋》作为先秦六经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出处二,《左传•桓公七年》:“七年春,谷伯、邓侯来朝。名,贱之也。”《左传》为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记载的谷城

《春秋》卷2·桓公

春,二月己亥,焚咸丘。

夏,谷伯绥来朝。

邓侯吾离来朝。

《左传》记载的谷城

桓公·桓公七年

【经】七年春二月己亥,焚咸丘。夏,谷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

【传】七年春,谷伯、邓侯来朝。名,贱之也。

夏,盟、向求成于郑,既而背之。

秋,郑人、齐人、卫人伐盟、向。王迁盟、向之民于郏。

冬,曲沃伯诱晋小子侯,杀之。

(史书典籍《春秋》《左传》记载的“谷国”。)

《春秋》和《左传》所说的“谷伯”就是谷国的国君嬴绥;“邓侯”就是邓国的国君吾离。谷国即是今襄阳的谷城,邓国即是今襄阳的邓城。所记载的意思是,谷国国君和邓国国君在周桓王十五年,曾去鲁国(今山东曲阜)朝会鲁桓公。在当时,谷城、邓城两国界连界,即使在今天来看两地隔的也很近。两人相约一同去山东曲阜朝会鲁国,这是有史可查的。

谷国属于周朝诸侯世国之一,当时诸侯国为100多个。诸侯世国甚多,生生灭灭,在史上无一字记载者比比皆是。谷国有《春秋》一书之记载,实属了不起。

出处三,《春秋谷梁传》:“桓公七年(经七二)‘夏,谷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这一出处也还是引自《春秋》。

出处四,西晋•杜预注:“谷国在南乡筑阳北,春秋时为楚所灭。”即楚文王元年至十九年(公元前689—前671),文王兼并侯国42个,谷伯国亦被楚灭。西晋史学家司马彪《后汉书•郡国志》曰:“筑阳,侯国。”筑阳是谷城的前称。

出处五,中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北魏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记载:“又南过谷城东,又南过阴县之西,沔水东径谷城南,而不径其东矣。城在谷城山上,春秋谷伯绥之邑也。墉闉颓毁,基堑亦存。”

出处六,唐代经学家、历史学家颜师古曰:“《春秋》云‘谷伯绥来朝’是也。今襄州有谷城县,在筑水之阳。筑音逐。”

出处七,宋代史学家马端临《文献通考》载:“谷嬴姓伯爵。”

从以上史籍和文献记载可知,“谷”,即国之名称。“伯”,即爵位。“绥”,即名字。嬴姓,名绥。谷国的疆域,即是今天的襄阳谷城。谷国在当时有多大?按《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谷国也就是方七十里,这与今天的谷城县相差不大。

出处八,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湖北下荆南道志》载:“桓王十五年,‘谷伯绥朝于鲁’。”其“校注”曰:“谷伯绥:嬴姓,名绥。谷人,春秋初谷国国君。周桓王十五年,曾去鲁国(今山东曲阜)朝会鲁桓公。”

出处九,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襄阳府志》载:“谷城,隋县,在周为谷国。《春秋•桓公七年》‘谷伯绥来朝’是也。今县治西北谷山下有谷国城。”

清同治六年《谷城县志》记载“周为谷国”。

出处十,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谷城县志》对“谷城”的记载为:“周为谷国。秦为筑阳县。东晋立义成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谷城县。谷城县之名始此。”(隋开皇十八年,即公元598年)

清同治六年《谷城县志》记载“开皇十八年改为谷城县”。

“谷国”滥觞

要想对谷城地名探出究竟,这就需要从“谷国”说起。

谷国,就是谷伯绥的封地。“谷伯绥,嬴姓,名绥,谷人,春秋初的谷国国君。”西晋•杜预注:“谷国在南乡筑阳北,春秋时为楚所灭。”

谷国的历史说来话长。早在三千五百年前,殷商时期便建有谷国。周武王伐纣,灭殷商,建立周朝,裂土分封149个诸侯国,除分封有功诸臣及皇室宗亲外,对南方有归顺之意的已存在的氏族部落,诸如谷国也予以承认。

为何叫“谷国”?这缘于在今谷城县西北有“谷山”。

唐代经学家、历史学家颜师古曾注曰:“筑阳今襄阳谷城县治西北,谷山下有谷国城,古之谷国也。”

(谷城老街)

“谷山”由来

据《谷城县志》载:“西周封嬴绥为谷伯,名为谷国,都城建于谷山。古谷伯城(又叫谷国城)在现在城北15里之谷山。《水经注》作谷城山,亦作谷神山,山上有庙祀谷伯嬴绥。”

谷国城所在的谷山,地处今谷城县城北7.5公里处,东临汉江。谷山又叫“谷神山”,海拔141米。相传远古汉江发大水,山麓庄稼被淹没,有老翁送谷种给人播种获丰收,被尊为谷神,此山因而得名。谷山是谷伯城所在之地,并有“谷国”古城遗址,曾是西周谷伯绥的封地。山上原有谷伯冢,建有谷伯庙,后毁。谷国因“谷山”而得名。

由此可知,今日的谷城地名,是来自于“谷山下有谷国城,古之谷国也”和“城在谷城山上,春秋谷伯绥之邑也”。

“谷城”起源

谷城从谷国的“谷国城”和“谷城山”演化而来,这是确凿无疑的。

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谷城县志》载:“隋开皇十八年改为谷城县。谷城县之名始此。”

另据原襄阳地区地方志在1983年10月出版的《襄阳地区概况》、省地方志在1984年10月出版的《湖北市县概况》在介绍“谷城”的来历时均为“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封蠃绥为谷伯,都城建于谷山,名为谷国。开皇十八年始改为谷城,隶襄阳郡,属荆州。”

《中华古代地名大词典》在对“谷城”地名的解释说:“古谷伯国,汉置筑阳县,后汉为筑阳侯国,南朝宋分置义成县,隋省筑阳县入义成,改为谷城,清属湖北襄阳府,湖北提督驻此,民国初属湖北襄阳道。”

(谷城县城一角。)

从上述佐证中也可以得知,湖北襄阳的谷城地名之来历从无他说。

以讹传讹

然而,1998年8月,谷城出版了一本《谷城年鉴》却说:“据《中国神话传说词典》载,谷城是炎帝神农氏耕植五谷的地方。”由此可见,此说来自神话传说。

针对此说,有人自知神话传说不足为凭,随后谷城又有人撰文说:“李昕《九域志》曰,谷城,神农尝五谷于此,名谷城。”其实,“这一说”的原文是这样的:“谷城,神农尝五谷于此,名谷城。(《说郛》辑宋李昕《九域志》)”

此说因不懂历史,实把别处的地名谷城误为襄阳的谷城;要不就是有意而为之。

在中国,“谷城”这一地名有六处之多。李昕在《九域志》所说的“谷城”,实指山西的一处地名谷城。这有史籍为证,见清•同治六年《谷城县志》载:“乾隆丁亥宿儒、清乾隆年间谷城岁贡生王照《邑名类考》:‘邑以谷城名者六,其一属山西平阳府隰州,昔神农尝五谷于此因名。’……”

清同治六年《谷城县志》记载“神农尝五谷为山西隰州”。

说“李昕《九域志》曰,谷城,神农尝五谷于此,名谷城”,此说本为谬妄无稽,近些年一些人在会上和各种场合公开介绍谷城时,也因不懂谷城历史而以讹传讹了。

如2002年,谷城有一本书也多处写道“中华《九域志》载:‘谷城,因神农氏在此尝植五谷得名。’”

再如2008年8月22日《书法报》“少儿书画”专号上介绍谷城的来历时,也人云亦云地用了“谷城,因神农氏在此尝植五谷得名”之说。

“谷城因神农氏在此尝植五谷得名”,此说有三点必须要明确,其一确实说的是外地之谷城,而不是襄阳之谷城;其二无一部正史典籍说过襄阳的谷城是因神农氏在此尝植五谷而得名的;其三《九域志》是北宋人李昕著,这与“隋开皇十八年改义成为谷城县。谷城县之名始此”,至少晚了近四百年。

综上所述,谷城地名的真实来历十分清楚。事实上,谷城的渊源是源于西周谷伯绥的谷国;“谷城”一名是隋朝人当时从谷国的“谷国城”“谷城山”简化而来。因为这有多种正史可考,而绝非是“神农尝五谷于此名谷城”的传说。

谷城远眺

笔者以为,对于一个地名的考究和说法,不能缺乏依据地随心所欲地变改,理应来源准确,其说翔实,这样才有利于人们在口口相传时知其之真实,这既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后人负责。

(来源:云上谷城 通讯员 帅瑜)

近些年来,谷城有人在向外地人推介谷城的来历时犯了一个知识性的错误,有说“《九域志》曰神农尝五谷于此名谷城”;有说“谷城是因神农氏在此尝植五谷而得名”的;也有说“谷城因盛产五谷而叫谷城”的;更有说“谷城素有‘银谷城’之称而叫谷城”的……这些前后矛盾不一而足的介绍,不仅十分混乱,而且以讹传讹,谬误不断,让外地人难辨孰是孰非。

(鸟瞰谷城县城)

谬种流传

近些年来,谷城有人在向外地人推介谷城的来历时犯了一个知识性的错误,有说“《九域志》曰神农尝五谷于此名谷城”;有说“谷城是因神农氏在此尝植五谷而得名”的;也有说“谷城因盛产五谷而叫谷城”的;更有说“谷城素有‘银谷城’之称而叫谷城”的……这些前后矛盾不一而足的介绍,不仅十分混乱,而且以讹传讹,谬误不断,让外地人难辨孰是孰非。

现隶属于湖北襄阳的“谷城”,既是古县名,又是古地名。作为一个地方的古地名,既是当地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又有着一个地方名称的来龙去脉之渊源,因此乱不得。这就要务必厘清楚,说准确,既不能似是而非,又不能混淆不清;既不能人云亦云,又不能杜撰假说。

引经据典

为求得谷城地名真实之来历,就必须要考稽之准确,这就显得非常之重要。

那么,“谷城”这一地名到底来自何处?起于何时?要想准确回答这两个问题,无疑要以历史史料为准,找到有关谷城这个地方最早的文字记载。

所幸的是,襄阳的谷城,最早在中国史料中记载的便是《春秋》和《左传》。

出处一,《春秋》:“(桓公七年)夏,谷伯绥来朝。”其原文是这样的:“(桓公)七年春二月己亥,焚咸丘。夏,谷伯绥來朝。邓侯吾离來朝。”(桓公七年,即公元前705年)《春秋》作为先秦六经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出处二,《左传•桓公七年》:“七年春,谷伯、邓侯来朝。名,贱之也。”《左传》为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记载的谷城

《春秋》卷2·桓公

春,二月己亥,焚咸丘。

夏,谷伯绥来朝。

邓侯吾离来朝。

《左传》记载的谷城

桓公·桓公七年

【经】七年春二月己亥,焚咸丘。夏,谷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

【传】七年春,谷伯、邓侯来朝。名,贱之也。

夏,盟、向求成于郑,既而背之。

秋,郑人、齐人、卫人伐盟、向。王迁盟、向之民于郏。

冬,曲沃伯诱晋小子侯,杀之。

(史书典籍《春秋》《左传》记载的“谷国”。)

《春秋》和《左传》所说的“谷伯”就是谷国的国君嬴绥;“邓侯”就是邓国的国君吾离。谷国即是今襄阳的谷城,邓国即是今襄阳的邓城。所记载的意思是,谷国国君和邓国国君在周桓王十五年,曾去鲁国(今山东曲阜)朝会鲁桓公。在当时,谷城、邓城两国界连界,即使在今天来看两地隔的也很近。两人相约一同去山东曲阜朝会鲁国,这是有史可查的。

谷国属于周朝诸侯世国之一,当时诸侯国为100多个。诸侯世国甚多,生生灭灭,在史上无一字记载者比比皆是。谷国有《春秋》一书之记载,实属了不起。

出处三,《春秋谷梁传》:“桓公七年(经七二)‘夏,谷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这一出处也还是引自《春秋》。

出处四,西晋•杜预注:“谷国在南乡筑阳北,春秋时为楚所灭。”即楚文王元年至十九年(公元前689—前671),文王兼并侯国42个,谷伯国亦被楚灭。西晋史学家司马彪《后汉书•郡国志》曰:“筑阳,侯国。”筑阳是谷城的前称。

出处五,中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北魏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记载:“又南过谷城东,又南过阴县之西,沔水东径谷城南,而不径其东矣。城在谷城山上,春秋谷伯绥之邑也。墉闉颓毁,基堑亦存。”

出处六,唐代经学家、历史学家颜师古曰:“《春秋》云‘谷伯绥来朝’是也。今襄州有谷城县,在筑水之阳。筑音逐。”

出处七,宋代史学家马端临《文献通考》载:“谷嬴姓伯爵。”

从以上史籍和文献记载可知,“谷”,即国之名称。“伯”,即爵位。“绥”,即名字。嬴姓,名绥。谷国的疆域,即是今天的襄阳谷城。谷国在当时有多大?按《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谷国也就是方七十里,这与今天的谷城县相差不大。

出处八,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湖北下荆南道志》载:“桓王十五年,‘谷伯绥朝于鲁’。”其“校注”曰:“谷伯绥:嬴姓,名绥。谷人,春秋初谷国国君。周桓王十五年,曾去鲁国(今山东曲阜)朝会鲁桓公。”

出处九,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襄阳府志》载:“谷城,隋县,在周为谷国。《春秋•桓公七年》‘谷伯绥来朝’是也。今县治西北谷山下有谷国城。”

清同治六年《谷城县志》记载“周为谷国”。

出处十,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谷城县志》对“谷城”的记载为:“周为谷国。秦为筑阳县。东晋立义成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谷城县。谷城县之名始此。”(隋开皇十八年,即公元598年)

清同治六年《谷城县志》记载“开皇十八年改为谷城县”。

“谷国”滥觞

要想对谷城地名探出究竟,这就需要从“谷国”说起。

谷国,就是谷伯绥的封地。“谷伯绥,嬴姓,名绥,谷人,春秋初的谷国国君。”西晋•杜预注:“谷国在南乡筑阳北,春秋时为楚所灭。”

谷国的历史说来话长。早在三千五百年前,殷商时期便建有谷国。周武王伐纣,灭殷商,建立周朝,裂土分封149个诸侯国,除分封有功诸臣及皇室宗亲外,对南方有归顺之意的已存在的氏族部落,诸如谷国也予以承认。

为何叫“谷国”?这缘于在今谷城县西北有“谷山”。

唐代经学家、历史学家颜师古曾注曰:“筑阳今襄阳谷城县治西北,谷山下有谷国城,古之谷国也。”

(谷城老街)

“谷山”由来

据《谷城县志》载:“西周封嬴绥为谷伯,名为谷国,都城建于谷山。古谷伯城(又叫谷国城)在现在城北15里之谷山。《水经注》作谷城山,亦作谷神山,山上有庙祀谷伯嬴绥。”

谷国城所在的谷山,地处今谷城县城北7.5公里处,东临汉江。谷山又叫“谷神山”,海拔141米。相传远古汉江发大水,山麓庄稼被淹没,有老翁送谷种给人播种获丰收,被尊为谷神,此山因而得名。谷山是谷伯城所在之地,并有“谷国”古城遗址,曾是西周谷伯绥的封地。山上原有谷伯冢,建有谷伯庙,后毁。谷国因“谷山”而得名。

由此可知,今日的谷城地名,是来自于“谷山下有谷国城,古之谷国也”和“城在谷城山上,春秋谷伯绥之邑也”。

“谷城”起源

谷城从谷国的“谷国城”和“谷城山”演化而来,这是确凿无疑的。

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谷城县志》载:“隋开皇十八年改为谷城县。谷城县之名始此。”

另据原襄阳地区地方志在1983年10月出版的《襄阳地区概况》、省地方志在1984年10月出版的《湖北市县概况》在介绍“谷城”的来历时均为“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封蠃绥为谷伯,都城建于谷山,名为谷国。开皇十八年始改为谷城,隶襄阳郡,属荆州。”

《中华古代地名大词典》在对“谷城”地名的解释说:“古谷伯国,汉置筑阳县,后汉为筑阳侯国,南朝宋分置义成县,隋省筑阳县入义成,改为谷城,清属湖北襄阳府,湖北提督驻此,民国初属湖北襄阳道。”

(谷城县城一角。)

从上述佐证中也可以得知,湖北襄阳的谷城地名之来历从无他说。

以讹传讹

然而,1998年8月,谷城出版了一本《谷城年鉴》却说:“据《中国神话传说词典》载,谷城是炎帝神农氏耕植五谷的地方。”由此可见,此说来自神话传说。

针对此说,有人自知神话传说不足为凭,随后谷城又有人撰文说:“李昕《九域志》曰,谷城,神农尝五谷于此,名谷城。”其实,“这一说”的原文是这样的:“谷城,神农尝五谷于此,名谷城。(《说郛》辑宋李昕《九域志》)”

此说因不懂历史,实把别处的地名谷城误为襄阳的谷城;要不就是有意而为之。

在中国,“谷城”这一地名有六处之多。李昕在《九域志》所说的“谷城”,实指山西的一处地名谷城。这有史籍为证,见清•同治六年《谷城县志》载:“乾隆丁亥宿儒、清乾隆年间谷城岁贡生王照《邑名类考》:‘邑以谷城名者六,其一属山西平阳府隰州,昔神农尝五谷于此因名。’……”

清同治六年《谷城县志》记载“神农尝五谷为山西隰州”。

说“李昕《九域志》曰,谷城,神农尝五谷于此,名谷城”,此说本为谬妄无稽,近些年一些人在会上和各种场合公开介绍谷城时,也因不懂谷城历史而以讹传讹了。

如2002年,谷城有一本书也多处写道“中华《九域志》载:‘谷城,因神农氏在此尝植五谷得名。’”

再如2008年8月22日《书法报》“少儿书画”专号上介绍谷城的来历时,也人云亦云地用了“谷城,因神农氏在此尝植五谷得名”之说。

“谷城因神农氏在此尝植五谷得名”,此说有三点必须要明确,其一确实说的是外地之谷城,而不是襄阳之谷城;其二无一部正史典籍说过襄阳的谷城是因神农氏在此尝植五谷而得名的;其三《九域志》是北宋人李昕著,这与“隋开皇十八年改义成为谷城县。谷城县之名始此”,至少晚了近四百年。

综上所述,谷城地名的真实来历十分清楚。事实上,谷城的渊源是源于西周谷伯绥的谷国;“谷城”一名是隋朝人当时从谷国的“谷国城”“谷城山”简化而来。因为这有多种正史可考,而绝非是“神农尝五谷于此名谷城”的传说。

谷城远眺

笔者以为,对于一个地名的考究和说法,不能缺乏依据地随心所欲地变改,理应来源准确,其说翔实,这样才有利于人们在口口相传时知其之真实,这既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后人负责。

(来源:云上谷城 通讯员 帅瑜)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