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拿到手软却不爱工作 “嗜考族”孩子应被关注

2018-06-14 11:44   云上谷城 责任编辑:王正洋  

他们,性格迥异,与同龄人格格不入;他们,没有朋友,没有爱好;他们,只爱考试,考试就是他们的一切,只有考试才能使他们获得短暂的愉悦;他们,就是“嗜考族”。但是,如果有一天,当考试失去意义,变得不重要,他们就会像失去了翅膀的小鸟,只剩下孤独、彷徨和落魄。

近日,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在心理门诊采访时了解到几个典型病例,与害怕考试的孩子截然相反,“嗜考”孩子的心理问题,更应该得到人们的关注。

病例A:

各种证书拿到手软

她却无法正常工作

晓琳(化名)是个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孩子,从小到大都是班干部,大学时也年年获得奖学金。但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在研究生毕业几年后却仍然找不到工作。晓琳的爸爸告诉记者,孩子性格孤僻,总是独来独往,没有朋友。毕业后就一直在考各种各样的证书,家里的资格证都能摆满一桌,但每每提到就业,她就往后缩。“勉强做份工作,刚上班没几天,她就要回家,不干了。”后来晓琳出现了焦虑、抑郁的情况,症状严重,迫不得已走进心理门诊。

病例B:

一次考试没考好

她用打脸绝食惩罚自己

林晶(化名)是一名高二的学生,学习一直刻苦努力。每天都要学到凌晨一两点。起初,林晶的父母还为有这样优秀上进的孩子而感到高兴,但时间长了,林晶的父母就察觉到问题:“孩子好像没朋友,每天就是学习,只是考试考好了,她才会笑笑,平常总是沉着个脸。”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林晶没有考到自己的目标名次——全年级前五名。积压的情绪突然爆发了。回到家,林晶将自己锁进屋子,猛扇自己的脸,还惩罚自己不喝水不吃饭。林晶父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将孩子带进心理诊室。

病例C:

为了不让父母分居

他拿成绩单“拴”住爸妈

丁丁(化名)还是个9岁的孩子,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小心思。丁丁的爸妈在丁丁刚上小学的时候分居了。丁丁很伤心,大人的世界他不懂,但只希望爸妈能和从前一样,一起陪在他的身边。“怎么办呢?”丁丁发现,只要自己考试成绩优异,爸妈就会特别开心,一家人还能其乐融融地吃顿饭。于是,“努力考出好成绩,让我们一家三口在一起”这个小秘密就默默地背负在了这个小小的孩子身上。但是当一次没有考好,丁丁就会倍感伤心,因为他觉得这样失去的是父母的爱。

提醒:

“优秀生”一旦心理崩塌

后果更严重

在很多家长指责孩子不积极上进的同时,却有一部分家长,因为孩子沉迷于学习而带孩子走进心理诊室。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王永柏告诉记者,“嗜考症”应该说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心理症状,严格来说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以前比较少见,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这种对考试上瘾,只能从考试中获取快乐的学生,往往被认为是优秀生。其实,这类学生内心是自卑的,他们敏感、经受不了挫折、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排解心理障碍的方法也比较消极。

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理门诊陈爽医生提醒家长,这类优秀生的心理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这样的孩子,世界会比较单一,一考百好,考试获得好成绩将成为支柱,将此作为获得自尊和存在感的唯一方式。一旦达不成,容易过度否定自己,觉得一切都完了,甚至自我崩塌、崩溃,其精神心理疾病的患病概率也将大大增加。

“其实,正常的心理机能是趋利避害,就好比人们在应对一件不可预知的事件时会出现适度的焦虑,譬如说考试,这是正常的心理。但是,当遇到不可预知的事情,相反出现欣然享受的态度,这就是不正常的心理反应。‘嗜考者’就表现于此。”王永柏表示。

原因:

孩子形成“嗜考症”

源于父母过度奖励

孩子努力学习,积极上进固然好,但为什么很多孩子却深陷考试,无法自拔,最终形成“嗜考症”呢?王永柏介绍,这与孩子的个性、家庭教育环境和现有的应试教育有很大关系。在只认成绩、只重视考试的重压之下,学生心灵趋于呆滞、麻木和机械,一旦某段时间没有考试,就会感觉不适应,出现心慌烦躁、考试欲望强烈等症状。而老师对成绩好的学生的偏爱也会让孩子对考试着迷。

此外,陈爽表示,孩子考试成瘾,与家长对考试成绩的过度关注、不合理的奖惩行为也有关系。学习新东西本身应该是快乐的,考试不过是检验过程,不应与其他奖励挂钩,一些家长常常以物质或额外的奖励,以期待激励孩子更努力的学习。而另一种虚拟的奖惩制度就是家长的期待。绝大部分孩子都有取悦父母的本能,希望父母满意,当孩子取得好成绩,家长就会将满意和骄傲写在脸上。如果成绩不好,家长就会把惋惜和不高兴挂在脸上,即使不说,孩子也能感知到父母的失望和期待。尤其是那些平时较少受到家长陪伴和关注的孩子,或者在群体中因某些原因适应不良的孩子,他们很少会受到除了成绩以外的赞赏。长此以往,这类孩子就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成绩上,以此来完成父母的期待、周围人的关注和欣赏。从而丧失了感知最简单快乐的能力,丧失了获得自尊的其他途径。

建议:

考试不是唯一评价标准

培养孩子多点喜好

“成绩不是评价一个孩子的唯一标准,赞赏孩子应表现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给孩子营造一个多元化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孩子适应日后的社会生活。”陈爽表示,很多生活的、生存的经验无法靠一张卷纸,一个分数就能获得的。生活与书本不同,应变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抗压能力、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等等,同样也很重要,而这些能力往往来源于丰富的生活经验。

王永柏建议,首先要给孩子培养广泛的爱好,让孩子获得更丰富的快乐体验。注意不把爱好当成任务和负担,否则爱好也将失去其意义,变成压力;其次,尽可能多抽时间陪伴关注孩子,多赞赏孩子的每一点成长,而不仅仅关注考试和成绩;客观看待孩子的能力与考试的关系,避免不合理的奖惩行为,让孩子有机会体验单纯的获得新信息新知识的快乐。“对孩子而言,好成绩本身就是一种奖励,这是对他学习知识的认可,这会带给他内在的喜悦,这种内在的喜悦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如果频繁给予物质奖励,这种内在喜悦就会被外在的奖励所取代,孩子的学习动机会因此变得不单纯。”最后,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完善健全的人格,培养孩子拥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以及自我评价标准。孩子的快乐应是多方面的,不应只围绕学习。

(来源:澎湃新闻)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登录长江云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