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贫困残疾人是困难群体中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帮扶更需精准施策。目前,贫困残疾人群体在增收、教育、照护等方面存在迫切需求,亟须有针对性的帮扶。
业内人士建议,未来应强化对贫困残疾人的兜底保障,加大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的医疗救助;逐一解决贫困家庭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综合施策,加快落实贫困重度残疾人的托养照料服务。
扶贫无盲区,对症需精准。残疾人群体是扶贫工作短板中的短板,如何精准施策、更有效地帮扶,关系到脱贫攻坚大局。目前,贫困残疾人群体规模有多大?需要哪些帮扶?如何推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
问
贫困残疾人
到底有多少
记者:精准帮扶可以事半功倍,真正有效解决残疾人群体的切实困难。近年来,残疾人扶贫工作投入了多少努力?取得了哪些进展?
程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残疾人扶贫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迎来重大历史机遇。
一是进一步被纳入国家扶贫开发大局,并重点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大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特殊教育、技能培训、托养服务实施力度。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可以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下的贫困残疾人脱贫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
二是贫困残疾人数量逐年减少。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扶持下,贫困残疾人家庭“两不愁、三保障”得到较好落实。5年来,有超过500万的贫困残疾人摆脱贫困,家庭生产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300多万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残疾人通过实用技术培训掌握了1门以上的劳动技能,44.5万贫困残疾人家庭通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8.3万贫困残疾人通过康复扶贫贷款支持,有效缓解了生产资金短缺的困难。
三是助推了保障贫困残疾人脱贫制度的建立。国务院制定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下称“两项补贴”)制度、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其中“两项补贴”制度已在全国所有行政区划内建立,2100万人次残疾人从中受益,“两项补贴”已成为当前贫困残疾人摆脱贫困的重大制度支撑。
“十二五”前,全国贫困残疾人的数量还有近千万,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不断深入,贫困残疾人数量逐年减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都有百万左右贫困残疾人出列。
经核实比对,截至2017年底,国家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的数量仍有281万多人。这些贫困残疾人中,一是重度残疾人占比大。残疾等级为一、二级的重度残疾人就有152万,占到了贫困残疾人总数的54%。二是分布分散。深度贫困地区占比高,非深度贫困地区插花分布的贫困残疾人也不少。三是致贫原因既有收入低造成的“贫”,更有环境因素造成的“困”。贫困残疾人由于环境的障碍,自身发展能力弱,收入来源有限,家庭支出大,是典型的支出型贫困,是特殊困难群体中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
问
源头拔穷根
要迈几道坎
记者:要从源头上拔掉“穷根”,帮扶还存在哪些难点?
程凯:贫困残疾人家庭增收难,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最低生活保障、“两项补贴”等转移性收入;贫困残疾人家庭支出大,有慢病和大病、病残一体者多,长期服药和门诊报销困难,特需康复支出大,家庭医疗自费支出比例仍然不小。
同时,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不及时,接受义务教育难度较大,既给家庭带来照护负担,又造成残疾儿童失学;成年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即使“脱了贫,也解不了困”的矛盾十分突出,贫困重度残疾人的托养照护需求迫切;困难家庭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和家庭无障碍改造严重不足,贫困残疾人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普遍较弱,贫困残疾人的获得感不强,一些家庭生活质量亟待提高。
从帮扶的角度讲,目前的难点在于:贫困残疾人数量多,占比大。未来3年,每年至少要减少100万以上的贫困残疾人,才能确保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时间紧、任务重;乡村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不足,农村康复、特殊教育、托养等残疾人服务资源有限,专业服务人员极为匮乏,无法服务兜底保障贫困残疾人的特殊困难需求。
对于贫困残疾人的特惠扶持政策宣传还不到位。一些贫困地区对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康复服务、特殊教育、家庭无障碍改造政策不了解,落实政策滞后。对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的特殊性和难度认识仍需提高。部分地方把贫困残疾人的致贫原因都归结到“因病致贫返贫”的范围,没有科学精准到多数残疾人贫困户因残障致贫而非疾病致贫的特殊致贫原因上。还有一些地方还未对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引起足够的重视,仍然把贫困残疾人家庭与一般贫困户同等对待,仅能享受到普惠的扶持政策,没有针对贫困残疾人家庭的特殊困难和需求提出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和帮扶措施。
问
服务更精准
该从哪入手
记者:如何切切实实从衣、食、住、行,听、说、读、写,为贫困残疾人提供精准服务?
程凯:未来3年,要按照中央部署,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进一步强化对贫困残疾人的兜底保障。加大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的医疗救助,进一步降低贫困残疾人及家庭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为贫困重度残疾人看病就医提供便利服务,要确保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真正实现“应保尽保”,要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并随着物价和实际支出情况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逐一解决贫困家庭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问题。要根据残疾儿童的实际情况和未入学原因,逐一制订教育安置方案,通过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就读、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逐个做好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安置工作,加大对贫困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两免一补”的基础上,提高补助水平,确保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少年都能有学上。
解决好贫困残疾人家庭的住房安全问题。加快推进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进度,进一步提高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补贴标准;加快落实贫困重度残疾人的托养照料服务。“给钱给物不如给服务”,托养照料是贫困重度残疾人脱贫解困的最大期盼,要充分利用乡村养老机构、福利设施、医疗机构、农村集体闲置资源和住房,通过政府补贴、购买服务、设置公益性岗位等综合措施,为有需求的贫困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和邻里照护服务,降低家庭照料护理支出成本,释放家庭看护劳动力,改善其基本公共服务状况和生活质量。
加快解决贫困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和家庭无障碍改造需求。推进农村残疾预防,提高康复服务保障水平,不断加强康复人才培养和康复设施建设,加快推动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让贫困残疾人更好地享受资产收益。在确定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涉农资金形成的设施农业、光伏、水电、乡村旅游项目等资产收益,以及土地流转、宅基地使用、资源开发形成的资产收益分配过程中,优先配置因残致贫家庭,并适当提高折股量化和资产收益配置比例。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