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怎么那么笨!”
“你不嫌丢人,我都嫌丢人!”
“你怎么不去死?”
“你是猪脑子吗?”
“你看看别人!”
……
这是某学生在家长会上的匿名小纸条,此次家长会的内容是:家长和孩子分别写下彼此对对方的不满,形式为匿名。
这位老师发现家长大部分的内容都是不听话、屡教不改等问题,而学生则希望父母多给予孩子更多鼓励和陪伴、少些谩骂与指责。
(2)
所谓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而低龄语言暴力,就是限定了施暴者或受暴者是青少年。
语言暴力还分为显性语言暴力和隐形语言暴力,显性即为所用语言在意义上的暴力指向明确,隐形为语言内容未涉及暴力,但使用者试图强行将自己的意志施加在别人身上。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近日公布的“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显示,48%的小学生、36%的初中生、18%的高中生表示,老师在批评自己或者同学时使用语言暴力。
一个月以前, “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发布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语言伤害”“同伴暴力”“运动伤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三大校园伤害问题。其中,81.45%的被访小学生认为,“语言伤害”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当然,语言暴力是这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夫妻之间、子女与老人、朋友之间、同事之间……
但是,为什么在最亲的人尤其常见?这个视频是来自几位未成年人因遭受语言暴力,做出违法事情的自述。
(3)
不单单只是这些事件。
一个常春藤在读的女孩,在普通人眼中,已经非常优秀了。然而,在她的母亲眼中,似乎远远不够好。
这个母亲是位事业有成的艺术家,对于自己唯一的女儿也异常地高标准严要求。
这一次,她去美国看望女儿。
跟以往一样,母女俩没说两句话,妈妈又开始了她对女儿的“鞭策”。
面对母亲的挑剔,女儿忍不住问:我是不是永远都没法让你满意?
母亲依然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问题,而是反问:你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吗?
听完母亲这句话,女儿转身,决然地从阳台跳了下去。
(4)
国外有一位父亲看到儿子终日沉迷于电脑游戏,无所事事,于是拿来一把上膛的手枪,放在儿子面前,并怒不可遏的说道:有种你就别活了!
谁知就在这个父亲转身的一瞬间,儿子真的扣动了扳机,等父亲回过神来,儿子早已瘫倒在地上,没了生命体征。
(5)
一位姑娘因为高考发挥失常,极度沮丧,可就在这时,父亲说了一句:“考得这么差,怎么不去死啊!”
明明是一句气话,可那情那景下,姑娘信以为真了,留下一封“让你失望了”的遗书就跳楼自杀了。
(6)
我们能说诸如此类的父母对孩子不爱吗,想要得到这种结局吗?
不是的,这是严格的爱?!
我们不知道的是,在年幼不知事的孩童心里,父母就是「权威」,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苏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中说:
「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kids曾发过一组海报:
(7)
语言暴力的施暴者为什么要这么做?
语言暴力容易出现于那些具有某种相对的优势地位,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有一定文化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人身上。
其一,一种是过度自卑的补偿心理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A.Adler)曾指出,人们通过追求优越感来补偿自己的自卑感。
其二,心理压力大,选择一种最为简单的方式释放
而恰恰受众最容易被选择的就是与我们亲近的人,因为他们会选择包容,这其中受伤最大的就是孩子,可是我们不知道的是,他们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他们的心灵极其脆弱,父母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那些伤害也是不可挽回的,他们还小,还不知道该如何消化负能量,如何进行自我疗愈。
其三,凡事总爱归咎于他人
举个例子,丈夫做事不顺归咎于妻子不旺夫,荒诞的一句话伤人不浅,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他们时常找到各种理由借口为自己开脱,或者心底从不承认事情发生错误是自己自身的原因,不会反省。
(8)
社会并非冷漠的群体,很多人依然在杜绝语言暴力,愿意主动拥抱受害者。
首先,我们自己必须拒绝成为语言暴力的传播者,杜绝贴标签。对于孩子亦是如此,我们可以分析事情本身给对方,大家沟通事情缘由,找到合理解决方案,就事论事,而不是直接评论,给出语言的耳光,这样做非但得不到圆满的结果,还会给人造成无法修复的伤害。
在成年人的世界,我们积累多年不是嘲讽他人的资本,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为什么我要被你如此暴力?
其次,求同存异,谦虚做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习惯,不要高看自己,也不要低估任何一个人,生而为人,各有价值。强加意识在别人身上是不理智的行为,对孩子以暴制暴是最愚蠢的处理方式,让孩子打开心扉,与父母好好沟通,合理解决成长困扰。
最后,如果你是受害者,心里已经创痕累累,请及时寻找心理医生的帮助,必要时应借助相关部门及时制止暴力环境。
有调查数据显示,调查人群中,有过半人有过语言暴力行为,“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为避免更多悲剧发生,请停止你的语言暴力行为。拒绝冷漠,传递正能量,构建和谐语言环境,多一份欣赏/理解/包容,你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来源: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