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人才变局:昔日东南飞,今朝凤还巢

2018-01-08 10:56   中国网  

2017年从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博士毕业后,28岁的李浩鑫毫不犹豫地选择留在武汉继续创业。他带领一支由7名博士和8名硕士组成的创业团队,正在打造一项智慧灌溉系统,并计划以武汉为中心向全国辐射。

李浩鑫的公司属于武汉市“珞珈创谷”的科技型入驻企业,创业的路上,从技术、销售到管理培训,专业导师的暖心服务一路相伴。这个来自江苏的小伙子说,武汉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创业政策,让他们的创业更有底气。

“留住大学生,就留住了一个城市发展的未来”。2017年2月以来,武汉市大力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邀请百万大学生做“城市合伙人”,共创梦想之城。

从破解大学生安居落户、促进就业、支持创业、高效服务等四大痛点入手,武汉市加速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城市人力资源配置,升级城市产业结构破解人才需求困局,用创新创业激荡城市活力。这个位于中部地区的城市人才结构变化渐显——“昔日东南飞,今朝凤还巢”。

来自武汉市招才局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留汉就业创业大学毕业生已超过20.5万人;受落户、就业、创业等多项利好政策的吸引,2017年有超过7万大学生从外地回流至汉就业创业,是往年的3倍以上。

宜居:转变政府职能,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高教资源丰富一直是武汉人引以为傲的谈资。百年名校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建立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因学风扎实、创新发展声名远播……

荣光背后让人尴尬的是,城市的发展中,长期以来人才外流严重。来自武汉市人社局的统计,同是教育大省的广东和浙江,2015年其毕业生留在本省的比例分别高达85%和80%;而武汉,还不足五成。

“在华为,打听周围同事都是在哪儿上的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现的频率最高,多位高管都来自华科。”华中科技大学硕士毕业后前往深圳华为工作的武汉人李浩曾这样对媒体感慨。

2017年2月,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在武汉市两会期间提出,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确保5年吸引100万大学生留汉,让他们成为城市创富新兴主体。

落户新政最先启动。

武汉市公安局提出“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创新“门槛最低、手续最简、机制最活”的大学生落户新模式。

在这里,除了身份证和户口簿等身份证明材料外,只需毕业证,大学生在网上就可以全程办理落户。

武汉市硚口区公安分局率先成立“海燕直通车”工作室,将辖区内葛洲坝集团、三江航天、同济医院等21家辖区重点单位的“联络员”全部加入微信群,民警常态化主动上门。

“符合条件的员工当天就能拿到准迁证。”葛洲坝集团人力资源部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新政实施以来有400多名大学毕业生员工成功落户,不仅减少了员工的后顾之忧,也为企业吸引人才提供了极大便利。

简政放权带来的是落户大学毕业生数量的井喷式增长。武汉市公安局治安管理局副局长耿伟透露,2017年出台大学生落户“零门槛”政策以来,武汉市共吸引大学毕业生落户12.24万人,较2016年增长6倍。

“让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买到安居房,以低于市场价20%租到房。”2017年8月,武汉要让大学生“八折买房”安居乐业的消息更是轰动全国,为留汉大学毕业生勾勒出一条“租购并举”的安居路线图。

宜业:升级产业结构破解人才困局

虽然在武汉待了不到两年,但华中师范大学应届硕士毕业生李明月已深深喜欢上了这座城市。

前不久武汉市提供的一场招聘会上,她成功签约光谷一家企业,还计划一毕业就把户口从老家河南迁过来。“这里发展前景广阔,就业机会越来越多,我们专业有90%的毕业生都希望能留在武汉。”李明月说。

为给留汉大学生创造更多“武汉机会”,2017年11月12日,武汉市启动“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大型校园巡回招聘活动。首场招聘会即提供3万个优质岗位,其中有上百个年薪百万的岗位。目前这类招聘活动已超过10场。

长期以来,位于中部地区的武汉,薪资收入低是“孔雀东南飞”隐痛背后重要的推手之一。

2017年10月11日,武汉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大学毕业生在汉工作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其中专科生4万元、本科生5万元、硕士6万元、博士8万元。

一个多月后召开的大学毕业生最低年薪集体合同集中签约仪式上,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内,44家企业代表率先响应,把大学毕业生最低年薪条款第一次写入了集体合同。

除了待遇留人,留住大学毕业生更要靠一个城市产业的支撑和吸附力。

2017年4月,武汉正式成立“招才局”,将招才引智列为“一把手工程”,聘请陈东升、雷军等16名知名企业家为“招才顾问”和“招才大使”,大力推动“百万校友资智回汉”。

截至2017年11月26日,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7所在汉部属高校发起9场资智回汉大会。该市对外发布的数据显示,累计达成294个投资项目、签约额过万亿元。

一个人带动一个产业的崛起,昔日以钢铁、汽车等重工业为主的城市迅速转型。统计显示,2017年上半年,武汉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和新材料等3大领域完成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89.8%。服务业占经济比重达54.9%。

截至同年9月底,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支柱产业承接就业大学生占比超过3成,科技金融和商业服务领域承接就业大学生占比超过四成。

宜创:用创新激活江城一池春水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2017年毕业生尚豪与陈杭钏申请住进了“汉口年华”。二人目前合伙开了两家公司,从事图书网络销售和教育行业考证培训。

老家在浙江金华的陈杭钏说,之所以毕业后留在武汉继续创业,离不开这里良好的创业氛围。

陈杭钏在学校附近的岱家山科技创业园申请到了免费的创业工位,宽带、共享会议室等配套办公条件齐全,最长可免费使用1年,“这为我们创业初期省下一大笔资金”。

与此同时,所在辖区的团江岸区委定期组织人才公寓里的大学毕业生举办活动,“双11”举办相亲会,一起学习烘焙,参观瞿秋白旧居陈列馆,“大家一下找到了归属感”。

为支持大学生创业,2017年以来,武汉市分别在部属、省属、市属高校共建立了10所示范性创业学院。为创业大学生主办创业培训、经验交流、创业路演、创业诊断等活动100余场,培训大学生1.2万人次。

“梦想之城请你留下来”的诚意邀请不断点燃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对武汉理工大学研三学生、武汉由米定制科技有限公司CEO苏超超来说,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大学之城,具备足够的区位优势和人才优势,一系列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出台,为公司发展培育了最好的土壤。

苏超超从事“互联网+定制供应链”创业项目,创立了3家公司,成功带动40余名大学生就业。“这里的写字楼环境优越,租金便宜,比市场价至少便宜30%,还有各项创业政策扶持。在武汉,我们拿到了货真价实的实惠,感受到了一座城市对创业者的尊重和包容。”

武汉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外地创业者任康的目光。

2008年从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任康就职于华为公司,远赴北美市场工作。2013年,任康创立了深圳市臻络科技有限公司,专注工程电子与传统医疗的结合,已经获得数千万元融资。

2017年上半年回母校演讲分享的机缘,任康感受到这个曾经就读的城市里涌动地青春创业热潮扑面而来,关于长江新城、长江主轴的描绘更令他怦然心动,他计划将公司在深圳的研发中心转向武汉光谷,并在武汉设立子公司,“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留在这里,我们看好武汉的发展前景。”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登录长江云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