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有多难:300万买不来入学资格 升学群对暗号 堪比当特务

2018-07-03 15:19   云上谷城 责任编辑:王正洋  

升学暗语像地下党接头一样神秘,但家长们别无选择。

期末结束,暑假来了。有的家长正盘算着,今年要花多少钱,才能撑起孩子的一个暑假;而有的家长,却已未雨绸缪,投身于激烈的“暗号”升学战。

为了让孩子顺利进入优质学校,家长们被迫卷入了一场持久战,这场战斗集合了信息战、资本战、心理战和精力战。

一旦哪一环出现误差,也许就意味着孩子人生刻度的彻底改变。

信息战:熟练掌握一套暗语只是入门级

“小升初信息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说这话的,正是查了一番“小升初”功课后的本文作者。

首先,各个城市,甚至各个区的招生规则都是不同的,要搞清楚这些弯弯绕绕,已经很令人头疼了。

更要命的是,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明面上不允许通过升学考试来择校。

所以学校和家长都在想办法,如何在避免大张旗鼓的方式下,成功接头。

“秘考”应运而生。

比如,2016年底到2017年4月,成都各路民校与各路机构紧密合作举办“秘考”,规模或成千,或上万,或几十。

有关“秘考”的信息,一般由往届生家长用以旧带新的方式,拉人进群,在微信、QQ群中传播。

入群需要暗号,为防止外泄,暗号会不定期更换。

虽然整套工序像地下党接头一样神秘,但家长们别无选择。

有的家长在孩子三年级时,就未雨绸缪地找往届生家长做介绍,数一数,居然已经进了20个群。

重要的信息,都藏在家长交流群里。

江湖上还流传着“神秘群”的传说,能进神秘群,就意味着离理想学校,更近了一步。

冒着严打肃清的风险,有门路的群主只敢在深夜放出学校的招考群号。因为太早放料,存在被截、或者信息大范围扩散的风险。

(▼图片来源:南方+)

进群只是第一步。

作为必备素养之一,家长们必须掌握小升初暗语,否则进了群也白搭。比如,

MK=秘考

TY=推优

占坑=参加指向心仪学校的培训或者机构的培训班

MD/密电=学校表明录取意向的电话通知

船票=被好的学校点招

上岸=结束小升初战斗

各个学校通常也以简称的方式出现,叫法各有特色,比如,

半毛/五分=北京五中分校

13分/ssf=北京十三中分校

人朝=人大附中朝阳学校

人朝分=人大附中朝阳分校

上外克勒=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一实验学校

为了“掩人耳目”,也为了不让信息泄得那么快,这些暗语还会与时俱进。其严谨程度,堪比国共抗战时期惊心动魄的谍战。

比如下面这段:

“3月份,某某楼盘分别开盘了25栋和31栋,当时知道的买家通过实力表达了自己买楼的诚意,从前天到昨天,分别在通知这些有购买资格的人前去诚意洽谈,是否成交。”

外行以为是楼盘信息,内行人一下就悟出来:每所学校对应着不同的楼盘,该学校在25号和31号各举行了一次秘考,现在正陆续通知通过的人拿船票。

为孩子操碎了心的家长们,就这样不得已地掌握了攻坚信息战的核心技术。

以后谁在说咱们中国人没创造力,我跟谁急!

资本战:300万买套房发现入不了学?

打响学区房保卫战

就近入学和划片政策,直接催火了学区房经济,甚至还一度高烧不下。

有关学区房的远虑近忧,归根到底是资本的竞逐,有足够的量级,才能跟别人站在同一个起跑线。

看客们对天价学区房的出现司空见惯。比如,前有标价150万元的北京“过道学区房”,

后有两位家长竞争一个39㎡的学区房,你出1000万元,我就出得起1200万元。

买一套住不了人的房子,换一张重点小学的入场券。这笔买卖,在本着“为孩子创造一切条件”的家长看来,很划算。

家长们争抢学区房的势头,就像大卖场的特价抢购一样。足以看出,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有多不吝啬。

没办法,能否给孩子争取到好的教育资源,说到底,就是看资本实力硬不硬。

其实,这种付完钱,学位即到手的情况,还真算幸运的。

糟心地是,有不少家长豪掷几百万买下学区房后才发现,划片政策改了、入户年限上调了,孩子对口的学校,从牛校变成了“菜场小学”(指没有门槛的、且教学质量堪忧的学校)。

最近就有一位杭州妈妈花300多万买了学区房,美滋滋地去报名,却被告知,自家孩子大概率会被调剂到其他学校。

这套房是前年买的,户口迁入时间不到2年。而该学校因为报名人数超额,不得不拿入户年限短的孩子“开刀”。

这位妈妈很委屈,明明这所小学去年的入户年限还不到2年,想不到才过去1年时间,入户年限又水涨船高了。

你看,不仅得有钱买学区房,还得精准预判各种情势,少一样都不行。

更戏剧性的场面出现在北京朝阳区,许多坐拥千万房产的家庭,面临着划片到下游学校的命运。

在北京家长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海淀苦,西城强,朝阳是个坑。朝阳区被戏称为“教育洼地”。

比如,朝阳区国美小区和附近几个小区的对口学校是八里庄三中,一所全区倒数的学校。

要坑,大家一起被坑,倒是很公平。

但北京二中朝阳区分校这所优质学校的到来,搅动了平静,周边几公里内的家长都盯上了它。

国美小区的业主们几乎百分之百确定,离二中分校才1千米的他们,一定能就近入读。

(▼业主制作的小区位置示意图,图片来源:后窗工作室)

然而教委却说,国美小区仍旧只能对口八里庄三中。挨着国美的三个小区,却可以直升二中分校。

这下国美小区的业主们不干了。

孩子上不了好学校已经很致命了,更致命的是,手里的房子会因此掉价。

国美小区和周边其他几个小区,纷纷成立了争取二中分校划片资格的业主群。

这些团结一心的家长们,像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军队。他们找教委谈判、写千字长文博取关注、为划片倡议书收集业主签名……

甚至还有女业主做起了视频直播,从小区到划片学校,统计出5公里的路程中会遇到多少条狗、多少辆占道汽车、多少条铁路,以证明目前的划片结果,不符合“就近”的原则。

妈妈们直接被逼成了女战士,为了孩子的教育,进入了战斗状态。

这并不是孤例。

即使在教育资源好的海淀区,同样存在住在学区房却不能上学的孩子。本以为能高枕无忧的家长,面临被调剂,满心愤愤不平。

图片中的家长们手举“我们是一顺,应当上八里庄小学”,他们的孩子作为一顺位生源,本该今年9月顺利进入这所牛校就读。

然而,入学政策波诡云谲,八里庄小学声称教室不足,学位瞬间从160人变成120人,28个一顺位生源面临着被调剂到五公里外学校的命运。

当事人们悲愤地发帖说,下一个(受害者)可能就是下一届的你们。别以为生活在这里,就可以安稳上学!

确实,下一届家长们更不能松懈。数据显示,连续三年来,参加北京幼升小竞争的人数持续上升,达到了22.4万之多。

纵观这些数字,也许能得出结论:学区房争夺战才刚刚拉开大幕,未来十年只会越来越惨烈。

心理战:给孩子快乐的童年?还是充实的补课生活?

育儿之所以会成为焦虑,就在于,人们总害怕自家孩子跑不赢同龄人。

有一些家长说,你们都去搞素质教育、减负那一套吧,我家孩子还是要补课。

现阶段的基础教育,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家长来说,压力都挺大的。

于是,有能力和资源的少数社会精英主动抛弃了统一的义务教育,将孩子送入了私塾学堂,或接受家庭教育。

“童话大王”郑渊洁专门为他儿子编了10部教材,小学毕业后,其子就一直接受精英式的家庭教育,现在已是年轻的企业家。

但这毕竟不是大多数人所能走的路。

绝大多数的孩子,仍旧在努力成为统一式教育中的佼佼者;绝大多数的父母,仍旧给孩子报更多的补习班里,从中寻找安全感。

上海小升初战争中,被誉为“敲门砖”的“基口”和“3E”受到热捧。前者是成人英语口译,后者是英语听说读写。

难度如何呢?“基口”的文本甚至在翻译成中文后,都远远超出了10岁孩子的理解范围。

这种环境,非常拔苗助长。

父母们为孩子疲于奔命时,也许会想:为啥我不干脆让孩子使劲玩呢?什么年纪,就该干什么样的事儿。自己的担子也不会这么重。

然而,面对周遭激烈的竞争,中产父母无法坦然。

在《不平等的童年》一书中,只有底层家庭才会用“成就自然成长”这种教育方式。放任孩子自由成长,依赖学校教育,是大多数工人阶级选择的路。

而中产家庭更喜欢“协作培养”的形式,在他们的观念里,学校教育只是教育渠道中的一种。在学校之外,为孩子安排各种休闲活动,培养他们全方位的能力,远比死守课本更重要。

来自不同阶层的家庭,在教养孩子时截然不同,这种差距只会让孩子之间的阶层分化更明显。

人生的不平等,也许从还未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

所以先天不足者,也许连选择“快乐的童年”还是“充实的补课”的资格都没有,更不敢放下任何可能有帮助的工具,更多的补习班、习题才是结论。

教育孩子被比喻成“军备竞赛”,当别家都开发起核武器了,自家如果不开发的话,就只剩挨打的份。

(▼有网友把孩子的教育比喻成军备竞赛,落后就得“挨打”)

精力战:教育孩子是体力活,轻则痛苦,重则崩溃

之前曾有家长吐槽,“我到底做错了什么,要陪孩子写作业?”

这是家长们的共同感受,因为现在养孩子,实在太消耗精力了。

家长们在外要接受工作的考验,回家要接受孩子的挑战,辅导作业还得精通数理化,鸡兔同笼只是最浅薄的奥数题……

更可怕的是,家长最好还会剪视频、做烘焙、做手工……每一样都在强人所难。

(▼每年万圣节,不少幼儿园家长都得刨南瓜,做南瓜灯。)

全职工作,再加沉浸式带娃,每位父母都被迫卷入了这场精力战。

今年江西文科状元刘梦的妈妈说,她每天要花几个小时帮孩子整理错题,这也就意味着,刘梦妈妈不仅愿意花时间,她对高考知识点的把握也很精准。

以至于有人说,刘梦能上清华,她妈妈就能上北大。这背后,不知道倾注了多少时间和精力。

当然,这位状元妈妈只演示了最幸运的结果。

熬出头了,万事大吉;没熬出头,还得且熬着。

做中国家长,怎么就这么难?

有人说,自己的人生,从有小孩的那一刻起,就结束了。

从此,工作、生活、社交,全都让步于孩子的一切。

因为家长的高度,决定了孩子的高度。

在电视剧《小别离》中,3个处于不同阶层的家庭,都选择了送孩子出国留学,他们坚信着留学所能带来的巨大改变,不惜忍受一次次别离。

这也是当下社会心理的缩影:下层渴望阶层跃升,将赌注下在子女身上;中产尝到了奋斗的甜头和教育的红利,希望孩子更进一步;上流阶层只想传承财富,减少孩子未来的“不确定性”。

每位父母,都咬紧牙关,不敢松懈。

即使有再多的信息战、资本战、心理战和精力战交织,也只能应战,因为谁都不敢拿孩子的未来开玩笑。

也许自始至终,你的存在,就是为了好好养好一个孩子。

就像这位看透一切的家长说的,MK的意思,从来就不是秘考。

(来源:凤凰WEEKLY)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登录长江云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