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姜文之于中国电影,就如同教练穆里尼奥之于国际足球,就是那“特殊的一个”。
纵观中国电影界,姜文的电影在风格上总是贯彻着其强烈的个人色彩,很难被模仿,更难被归类,是典型的“作者电影”。
因此,个人风格特别强烈的姜文,既能制造出《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这样的“中式经典”,也能捣鼓出《太阳照常升起》这般的“异类诗篇”;既能拍出《让子弹飞》这种商业性和艺术性高度融合的影片,也能拍出《一步之遥》这种过于沉浸在个人表达而最终完全失控的电影。
在姜文最近的三部作品中,《邪不压正》的商业和艺术水准,正好夹在《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之间。相比于口碑不佳的《一步之遥》,看得出姜文这次既愿意“将就”一下观众的观影习惯,但也不愿放弃对自己电影品质追求的“讲究”。
与原著小说《侠隐》相比,姜文对电影《邪不压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放弃了原著的“侠”,放弃了整片武林,把电影彻底变成了一个发生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之前,身负深仇大恨的归国青年医生李天然的哈姆雷特式的复仇戏。
故事虽然简单了,但姜文对自己的坚持在影片中依旧随处可见:对北平城的细致还原,话痨式的海量台词,一群医生对着一个右肾宣誓的恶趣味,李天然在屋顶上骑自行车,甚至身披薄纱裸奔跑酷的浪漫主义色彩……可以说影片中姜文式荷尔蒙无处不在。
但故事线索过多,整体叙事不够流畅,也让《邪不压正》的观赏性大为降低。身兼影片导演、编剧、主演、剪辑四大职责于一身的姜文,自然无法逃避责任——《邪不压正》再次成为一部风格压过了内容的电影。
从《让子弹飞》到《一步之遥》,在经历了电影在商业上从顶峰坠入谷底的阵痛之后,姜文也更希望找到一种语境,既表现自我,又能与观众交流。在《邪不压正》中,很容易看出导演的个人野心,能够看出导演想表达想展示的东西太多,也能看出他不甘于只讲述一个简单的复仇故事。但正是因为如此,姜文过于沉醉于自我的展示,再次失去了与观众平等对话的机会。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