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修罗》在上映三天后选择撤档停映。舆论一时哗然——中途主动喊出“退赛”的实属罕见。不管该片撤档后是否还会上映,这部耗资7.5亿元、历时六年打造的魔幻大片上映三天后票房不到5000万元,口碑与票房双“失灵”,确实也说明一些问题。在业界看来,过分依赖好莱坞团队,追求视觉华丽,一味模仿西方魔幻片,忽视电影核心文本是主要症结。
多处场景与美剧“撞车”
早在《阿修罗》上映前的宣传稿中,出现了各种溢美之词:“层出不穷的特效场面,以超凡的想象力,构建了庞大复杂的阿修罗世界。”
可遗憾的是,还没等各式夸耀飞一会儿,很快有网友就从曝光的剧照中发现,《阿修罗》中角色造型、场景多处与美剧《权力的游戏》高度相似。尤其是片中女战士华蕊的银白色编发造型与《权力的游戏》中被剧迷昵称为“龙妈”的丹妮莉丝·坦格利安如出一辙。
面对质疑,片方回应《阿修罗》的服装造型师恩吉拉·迪克森确实曾参与《指环王3》和《权力的游戏》的服装造型设计,造型灵感来源于自己过去的作品,谈不上抄袭。这位造型师通过视频告诉网友,《阿修罗》中华蕊造型灵感来源于天使,并把这种并不适合亚洲人的造型解释为全球视野。
且不论这位好莱坞知名造型师是否为创意枯竭下的自我重复,不考虑文化背景,也不在意演员是否与这样的装扮相匹配,但硬是把西方魔幻故事中的造型服装照搬到东方神话故事中,终与东方的魔幻故事南辕北辙。
故事内容脆弱贫乏
如果说映前的“高仿”质疑还只是观众的疑虑,上映后观众的反馈则坐实了《阿修罗》的文本空洞,模仿好莱坞魔幻大片模式的问题。
影片的故事由东方神话衍生,为影片提供了天然的角色设定和故事冲突。可惜最终呈现中,稀薄的情节、似曾相识的冲突让故事脆弱贫乏,徒留下重金投入下的瑰丽视觉特效撑满两个多小时。
视觉特效确实是片方的着力点。据此前报道,《阿修罗》演员片酬不超过总投资的10%,绝大部分投到CG与实景的结合之上。除选取西北宁夏、青海进行实景拍摄外,片方还搭建了八万平方米的棚景。制作方称会集了30多个国家的行业顶尖人才,并在美国进行为期15个月的后期制作,完成全片2400多个特效镜头。
这样的孤注一掷,或许与主创在东方魔幻类型片上尝过甜头不无关系。《阿修罗》的编剧和监制杨真鉴,正是《画皮》系列的幕后推手,《画皮》曾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与此同时,《西游》《捉妖记》《狄仁杰》等多个系列在近两年的电影市场上也吸金不少,一度让“魔幻+特效”成为大片的主流。
起初,观众可能还会为视听效果带来的感官刺激“买单”,但慢慢地,特效布下的“障眼法”无法掩盖魔幻大片文本缺位的问题,纵使有巨额资本、明星阵容增加砝码,观众也不再买账。
东方魔幻内涵空白
借鉴西方成功作品,引进海外一流团队之余,是不是可以更好地保留东方文化的面貌,更好地展现本土文化,这可能是团队需要补课的地方。在电影学博士刘起看来,魔幻类型电影的创作必然是自身文化传统与全球视觉经验的相互借鉴。她认为,时下我们的电影人还没有找到完全属于自己的视觉与故事的呈现方式,若再缺乏对文本意义的生动阐述,自然无法拥有自己的观众。
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执行所长、副教授杨晓林认为,“好莱坞高仿”无法填补东方魔幻内涵空白。国产魔幻类型片须从过度模仿中走出,主创应在视觉上强化东方美学,内容上着力展现传统文化内涵,在进军全球化市场之前夯实本土文化,探索属于东方魔幻片的创作之路。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