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开始了对南非的第三次国事访问。加上即将过境作友好访问的毛里求斯,中国最高领导人此次中东非洲之行,到访五国中有四个是非洲国家。
根据北京外交高官的说法,当前中非关系发展正处于“重要时刻”。
习近平此访,就时间而言,是今年3月习近平连任中国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也是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确立新时期外交思想后,习近平的首次出访。
就空间而言,访问塞内加尔是习近平首次访问西非国家;访问卢旺达是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访卢。
“四个首次”充分体现了对非洲的高度重视和中非关系的特殊意义。
完整对非外交拼图
把习近平此行的足迹连缀起来看,横跨了非洲的西部、中东部和南部。既是“线”上的贯通,也是“面”上的覆盖,令中国对非外交的拼图更加完整。
有学者认为,习近平访问塞内加尔和卢旺达这样体量相对较小、地缘政治因素相对较弱的国家,正体现出中国对待非洲各国的态度。中国不唯某一方面的利益考量,而是一视同仁地希望同非洲各国开展合作。
在北京高层制定的外交政策中,对非关系一直被视为总体布局的“重要基础”。今年以来,中非高层互访广度频度空前。
上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杨洁篪、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等均出访非洲。在全国“两会”闭幕不到半月内,三位非洲国家元首密集来华进行国事访问。
习近平此访,是以元首外交的国际交往最高形态,继续巩固外交基石,引领中非关系发展。
(7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达喀尔同塞内加尔总统萨勒共同出席塞内加尔竞技摔跤场项目移交仪式。来源:新华网 王晔 摄)
提升民众福祉可感度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朝诗人张九龄的这句诗文,在非洲媒体上翻译传播,用以形容中国领导人眼中的中非关系。
2013年时,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后的首访就包括非洲,他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演讲,提出“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
在五年后的第四次非洲之行中,习近平再次强调了“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并期望把友谊转化为中非24亿人口能够触摸到的福祉。
他在这次访非时还指出,要扩大民心相通,“让双方合作快车跑得更稳更远”。
一个具体例子是正在实施的“万村通”卫星电视项目,将给卢旺达的15万多农村民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据媒体采访,此前在肯尼亚进行的同类项目,让当地人有机会在家观看世界杯。
在宏观层面,中非合作是扩大利益汇合点的建设性合作,也是可持续的成长型合作。通过领导人面对面的沟通,这种延展性和可塑性得以具体实现。
(7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卢旺达总统卡加梅陪同下检阅仪仗队。来源:新华网 姚大伟 摄)
形塑新型国际关系
“每个人都是他人的慰藉”。习近平曾引用这句沃洛夫谚语表示,中国同包括塞内加尔在内的广大非洲国家从来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中国领导人看来,“我们应该携起手来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中国与非洲,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合作开创了南南合作的一种范式。从高层外交中可以看出,这一范式的基本逻辑是平等务实、互利共赢。
以当前国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局而观,南南合作具有特殊意义。
(2013年3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达累斯萨拉姆尼雷尔国际机场,开始对坦桑尼亚进行国事访问。来源:新华网 兰红光 摄)
对中国而言,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可置诸于全球战略结构调整布局的高度来理解。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优势互补的合作,将更大程度激活发展的内生动力。
对全球而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将为国际秩序提供坚实的承重架构,也有益于国际经济结构的健康调整和国际规则的更加公平公正。
在习近平访非结束后,今年9月,北京将召开新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峰会,规划新时代中非合作蓝图。在承上启下的关键时点,习近平此访,对于形塑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