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鸡血,灌鸡汤,也没用?
请放过这只无辜的鸡。
●●●
鸡血一轮一轮打,生活为什么依然丧?
按照往年的节奏,18年都过到这个份上了,得礼貌性地逼自己一把。
我会在深夜的马路上跑个3公里,趁着四下无人来到一个条河边,对着河的对岸大吼:“努力!奋斗!”
这像极了《喜剧之王》里尹天仇对着大海喊叫的那一幕。周星驰本身的质朴、渺小,与大海的宽广、无穷形成天然对比。
这也一如多数人与生活的对话方式,在某个消沉的瞬间冲着生活大吼大叫,以为能顺势崛起,未料到仅仅作用了几天,便打回原形。
生活如大海般沉默,宁静如昨日,一切平常如初。
1
以前喜欢给人打鸡血,甚至以“自律博主”自居,逢人便问:“年度计划做了怎么样了?坚持100天打卡了没?”
当时我以极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像是勒住脖子生活,连轻松喘一口气都觉得羞耻。不应该啊,我应该还有更大的潜力才对。
再逼逼自己,再逼逼... ...以致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自律”这个词有一种生理性的厌恶。
明明心里在执行着自律的计划,可心里藏着一块阴影。这块阴影甚至连触碰的勇气都没有。因为一碰,或许自己对“自律”的整个信仰就瓦解了。
此后的漫长阶段,是反思。
我开始停止一切和自律有关的行为,撕下墙壁上那些满满的鸡血话语。
开始尝试以客观的眼光看待昨日的我。
某一天,终于明白:以往的努力,都显得太用力了。
用力到一定程度,超出良性水平,便会迅速跌落到恶性的那一方。
太用力注定跑不远。
半年以来,身边都有太多同龄人或者前辈,因为工作太拼,导致身体瞬间坍塌。最常听见的便是哪个哪个胃出问题了,哪个人肾被查出来不好,谁谁谁急性病发作或者查出肿瘤,忽然进医院,浑身上下插满管子。
一开始我觉得难以置信,心想白云苍狗世事无常,真的只有祝福了。后来越来越多,在感慨的同时,心底也升起一股麻木。毕竟国内这样的人群基数太庞大了。日本也是如此,以加班为荣。到下班的点儿了,大家都像被椅子粘住了似的不肯动屁股。白天西装革履彬彬有礼,晚上11点左右在居酒屋纵情放声,高喊着“干杯干杯”。深夜11点东京和大阪的街头还走动着穿着职业装的男男女女... ...
英语里有一个词叫workaholic,说的是那些全身心扑在工作上的人。
这背后的底层价值观颇像是尼采式的“战斗美学”,人一定要痛苦到极致,才能升华,才能牛逼,才算强大。
可没人解释过,把自己逼到什么程度才能作罢?
怎样才算牛逼?怎样才算强大?
最后不幸把自己逼死了,谁负责?
我开始意识到,极端懒惰的人,和极端努力的人,都是正在受苦的人。
他们像是跷跷板的两头,也是两种人性的代表。
左边那个在最低处,右边那个在最高处。前者过分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后者过分不满足于现状竭力燃烧。二者的结果都是自我毁灭,只不过前者是显而易见的,后者难以洞察,甚至是一种看似正向,实则漏洞百出隐藏着病态的价值观念。
2
为什么我从一个绝对的“自律主义者”和鸡血狂魔,成为了一个反叛者。
倒不是全然丢弃此中精神,而是相比以前,更能站在全局认识这件事本身,以及它的真实含义了。
提到跷跷板,更符合当下现实情况的是,这两种左右极端的人性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的可能性极大。
一会儿丧,一会儿鸡血满满,很多人的人生在左右回摆,摇摇晃晃中度过。
真正好的,活着的状态,一定包含着时间长度的指标。
即,长久性。
也就说,这个状态,是可以持久的,是良性循环的,是能够保证我以这样的状态做事做上30年50年100年的, 而不是像猝死的上班族一样,我用前半生燃烧自己,以为后半生能享福,没想到在前半生就挂了。
不建立在健康管理之上的事业,毫无意义。
不建立在持久度上的鸡血,毫无意义。
不符合人性标准的自律,毫无意义。
太多人提自律,太少人提“不律”。
按照我以前的工作标准,时间表是这样shai儿的:上午6点起床连续工作6小时,午休完继续工作4小时,吃完晚饭继续工作5小时... ...每天工作15个小时,听上去就厉害。
可我心里很清楚,这15小时水分很大,因为人一天的专注度极其有限。我开始追求自律的幻觉,而不是做事本身了。当我对外宣称自己一天工作15小时,别人投来赞许的眼神时,内心之中理性的声音告诉我,这真的很傻逼。
现在我的工作方式,就是上午专注工作5小时,中午睡觉,下午做个甜品吃,然后运动看电影。等到晚上吃完晚饭后再专注工作一小会儿,睡前看书。还有比这更美滋滋的生活吗?!
而且最要命的是,我的持久力和工作效率都比以前高太多太多。
当你后退一步,不再逼自己时,你发现你能更好地做事情了,而且确信能够轻松愉快地做上好几十年。
这才是一个正常人啊!!!
现在太多人就是急如狗,都是鸡血的受害人。恨不得今天看完书,明天就用书里知识赚钱。恨不得一天之内成为自律达人,一年看书300本。今天学个技能,明天就上中国达人秀展示才艺。今天学了点皮毛,明天恨不得在饭桌上作谈资全都抖给别人听... ...
急于追求投入产出比,于是极大程度上压榨自己的人性需求,学习学习再学习。觉得休息与不学习是罪恶的,最后不是病了就是疯特了。
也许你会说先前自己凭借鸡血和压力,的确取得过不错的成绩。
是啊,不否认这一点,但鸡血一定只能临时救场,不能长久续命。
鸡血状态是极度失衡的状态,压力水平会在空前的高度,焦虑、心躁是最常见的状态,脑子里杂音很多,做不好事情。类似肾上腺素,50%救命,50%致命。
极端的成功往往和极端的死亡是挂钩的。
高考过来人都清楚,经历过超大压力的高三以后,要想缓过来,短则三五月,长则一年,很多人甚至在大学期间会做不少关于高考的噩梦... ...
上个月我在自己号上发了张图片,算是自省。
(你快把手机横过来)
3
活着是为了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均值”状态,也可以把它叫作“中间态”。
就是刚刚好,不偏不倚,自然平衡的状态。
人啊,缺哪一样都不行。
成年人可能要花上10年时间,付出很多代价(不论身体上还是精神上的),才能慢慢摸清楚,到底什么对自己而言,什么是均值?均值在哪里?那个能够让自己很好地做事,且由衷地感受到幸福平衡的状态在哪里。
这件事可能要花半生去悟。
儒学观里, 这是中庸之道,中,即中正。庸,即恒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就是在讲中庸是一种至高的德行与人生境界。很多人将它误读,理解为类似“折中”的和稀泥哲学观,这是极大的误解... ...
如何随心所欲不逾矩?自然的平衡便是答案。
大家都知道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底层开始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晚年他又修改了他的理论,最高处加了一层——自我超越的需求,强调灵性成长。上文中所提到的尼采式的战斗主义,痛苦到极致方能强大,是原来的第五层,是个人价值实现层面的。但晚年马斯洛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或者说不足,他认为过分强调自我实现,会让病态的个人主义蔓延,甚至会导致全面的自我中心化。他在去世前发表了一篇《Z理论》(Theory Z)发展了他的需求理论。马斯洛说:“缺乏个人超越的层面,人们会生病。我们需要‘比我们更大的’东西。”
所谓的大道在更高处相通。
马先生想表达的或许又是另一种东方式的“天人合一”智慧。
今年过去大半,我不再给自己喂鸡血。
提倡冷静而克制,理性与感性兼顾的进步。
工作是要的。
玩也是要的。
这才叫人间正道。
如果你和我一样,正在经历或者过去经历过太多焦虑、挫折、厌恶、徘徊来去、反反复复、从丧到不丧、从不丧又变回丧、六神无主、怅然若失、昙花一现的高兴、持续袭击的悲伤... ...你可能会理解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做一个事实意义上的正常人有多不容易。
做一个正常人才难,这是时代的讽刺之处。
小时候觉得做理想主义者,做诗人、做英雄、做科学家,做推动世界进步的人,最难。
不,现在我想法变了,最难的是做一个健康而普通的正常人。
(来源:社会学了没企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