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厚鑫演示如何排爆)
一位55岁头发花白的普通民警,身穿35公斤重防爆服,头戴15斤头盔,正趴在地上拆除炸弹。两个小时后,炸弹拆除,他对人们说,那种脱下头盔重回人间的感觉,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要说不怕那是假的。”
“曾经的我,是一个不太会选择的人。”他说,本打算服完三年义务兵,退伍继续当老师,没想到却与爆炸物有了不解之缘。从民办教师到军人,再到浙江省金华市公安局排爆民警,王厚鑫大半辈子与爆炸物品打交道,16年的排爆生涯共参与58个爆炸物现场、累计排爆1000多枚。
(厚厚的防爆服)
王厚鑫,用自己的行动彰显着军人退伍不褪色的本色,诠释着一颗永不改变的初心。
三次人生选择:成为孤独的逆行者
王厚鑫曾经有过三次人生选择。
(厚厚的防爆服)
1979年高考之后,他放弃复读,回村里当代课老师。两年后的冬天,村支书找到王厚鑫,说:“厚鑫,现在在征兵,你是老师,应该带头。”王厚鑫说:“好!”
1981年11月,王厚鑫参军入伍。到了部队,因为当爆破工兵表现优异,部队领导给他两个选择:学驾驶、考军校。指导员找他谈:“你报考军校吧,为连队争光。”王厚鑫说:“好!”
2002年,王厚鑫从部队正营职转业,成为金华市看守所民警。当时,金华市公安局没有排爆专家,他用专业所长,“业余”应邀驰援排爆现场。四处高薪招引排爆专业人才无果,金华市公安局领导看到了王厚鑫的部队履历,动员他加入特警支队,从事排爆专业。王厚鑫说:“好!”
转业不褪色,信仰有力量。王厚鑫的三次选择看似被动,但他每一次职业转换后都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做最好的自己。
1994年光缆施工,王厚鑫实施的安全爆破足有几百次;1998年九江抗洪,他率领突击队排涝除险,困了就睡在江堤营地,一“睡”便是两个月……从军、从警37年里,经常有人问王厚鑫,宠辱不惊、淡泊名利是怎么做到的?
王厚鑫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回答:“嘴上说‘好’不算本事,把事办好才见真章。党和人民已经给了我很多奖赏。‘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是我最珍视的荣誉。”
(王厚鑫讲述排爆经历)
“护犊”的师傅:“你们在边上看我处置”
“作为排爆手,每一次启程,都是一次生死考验。面对犯罪分子设下的‘赌局’,赢了,平安回家,输了,后果不堪设想。师父说过这是一场用生命守护生命的无声战争,我们只可以胜,不可以败。”王厚鑫徒弟付裕说。
2013年11月底,兰溪市梅江镇一个村庄发现一个自制热水瓶炸弹发生爆炸,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然而在现场还发现另一枚未爆的热水瓶炸弹,情况十分危急。
接到任务后,王厚鑫带领徒弟们连夜赶赴现场。由于X光机在返厂维修中,无法第一时间进行起爆装置分析,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起爆炸。
通过商议,王厚鑫决定对该爆炸物进行转移后处置。
“让我来。”
“让我来。”
徒弟们的纷纷表态,被王厚鑫无情拒绝,“我去!我年纪比你们大,你们在边上看我处置。”
“没有经历过生死,可能体会不了排爆现场的那种紧张心情。当所有人躲在车后,师父一点一点处置转移爆炸装置,时间仿佛停止了一般,安静得可怕。”付裕回忆着说。
漫长等待2小时后,王厚鑫成功将爆炸物转移至安全地带。付裕至今还记得,师傅成功拆除炸弹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还好成功处置,没有造成老百姓受伤。”
“可如果在转移过程中爆炸呢?或许我们就见不到师傅了。”
(王厚鑫演示如何排爆)
不“称职”的家人:“放心吧,爸爸去去就回来”
“小时候,我不知道炸弹为何物,父亲也从来没有告诉我们那些直面生死的场景。”自王厚鑫女儿王蕾懂事后,她就特别害怕有一天会失去父亲。
从小到大,王蕾最担心父亲回家后接到单位电话。因为王厚鑫总是挂掉电话,匆匆走出家门,连看看女儿和老婆,说一两句话的时间都没有。“我能做的只有站在阳台上,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祈祷他快一点回来。”
有一次,王蕾哭着抱住王厚鑫不让他出门。无奈之下,王厚鑫蹲下身,摸了摸王蕾的头说:“小丫头不怕,你要相信爸爸,爸爸等一下就回来,如果爸爸不去排除危险,许多人就会受到威胁。”
王蕾懵懂点点头,看着父亲转身离去。“母亲也在旁边说,放心吧,爸爸去去就回来。”
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王蕾家中形成了一种默契。王厚鑫从来不谈论他的工作内容,突然接到通知,突然就出发,没有叮嘱也没有告别,突然又正常下班回家。
“用父亲一个人的危险换更多人的平安,用我们一家人的提心吊胆,换更多家庭的幸福安康。”王蕾说,她和母亲希望用自己的行动理解和支持父亲,让他能安心工作,平安归来。
临近退休的王厚鑫出生于江西省的一户清贫农家,村子位于有“中国革命摇篮”之称的井冈山东麓。他小时候总喜欢听大人讲毛主席带领红军打仗的故事,而勤劳善良的母亲也总是教导他“老老实实、清清白白做人”。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