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2008年的8月1日,我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最高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京津城际开通运营,中国正式跨入高铁时代。
十年来,从渤海之滨到西部戈壁,从中部平原到西南群山,从东北雪原到江南水乡,中国高铁串珠成线、连线成网,运营里程超过2.5万公里,占全球高铁运营总里程的三分之二。
四通八达的高铁,创造了百姓出行新速度、经济发展新动力和中国创新新高度,改变着中国,也影响着世界。
(2018年8月1日,一列京津城际列车驶出北京南站。来源:新华网 罗晓光 摄)
从“和谐号”到“复兴号” 中国高铁阔步前行
历史的脉络,总会在一些地方留下清晰的印记。
从清光绪年间的“老龙头火车站”重建而来的天津站,就见证了中国铁路从无到有、从有到高的历史进程。
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长城号”双层旅游列车,到2000年开行的“神州号”双层内燃动车组,再到最高时速达350公里的京津城际“和谐号”,北京、天津两座城市之间的通勤时间大幅缩短至半小时左右。
谈及2008年京津城际首发时的情景,时任首班车列车长的徐颖至今仍记忆犹新:“高铁刚开通的时候,旅客们很激动,一会儿看看窗外,一会儿看看速度显示屏,速度真是太快了。”
(2018年8月1日,10年前首趟京津城际列车的列车长徐颖(右)和列车员李雪倩在北京南站站台上留影。来源:新华网 罗晓光 摄)
“京津城际成为中国高铁‘始发站’,不仅是因为京津城际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条高铁,还因为中国高铁的很多创新突破和服务标准来源于此。”北京铁路局天津客运段副段长周斌说。
作为我国自主建设的首条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京津城际从首创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土建工程建造技术,到创新联调联试、系统集成技术,从构建运营管理技术体系到研制宽车体高速动车组,从时速350公里高铁技术标准体系到高铁服务规范,开创了中国铁路一系列创新突破,为后续中国高铁快速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和支撑作用。
十年来,京津城际从最初的47对列车一路增加至目前的108.5对,累计发送旅客2.5亿人次。客流也从开通之初的旅游探亲为主逐渐演变为旅游流、探亲流、商务流、通勤流和学生流等,有力促进了两地产业、旅游、文化、航空等领域深层次的交流合作,特别是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交通一体化先行保障。
作为京津城际主要经停车站,武清站日均发送旅客由最初的366人井喷式增至现在的1万余人,经停列车也由不足10对增至现在的20多对,10年来武清站共计发送旅客1218.5万人次。
“在京津城际的带动下,武清区的旅游业从无到有,‘佛罗伦萨’小镇声名鹊起,全区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1600万人次,其中有不少游客来自北京。”天津市武清区旅游中心主任陶景艳说。
“2008年以来,京津城际开通延伸线(天津至于家堡)、推出同城优惠卡,通过高铁‘公交化’实现了京津两地间的‘同城化’。”十年来始终坚守在京津城际上的列车长王璐楠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