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善如大恶
春秋时期,鲁国规定,凡是鲁国人到国外去,看到本国人在外国为奴隶的,可以先垫钱赎回,回国后到政府报账。孔子的学生子贡在国外赎回了一个鲁国人,但却没有到政府去报账。
国人都夸子贡人品高尚,但孔子却不以为然。
孔子批评子贡不该这么做。他批评子贡:你的“高尚”的行为,最终会导致没有人愿意赎回奴隶。因为买了不报账是品德高尚,如果我买了再去报账就会被说人品不好,谁还会再去垫钱赎奴隶。
事实证明孔子是对的,从子贡以后,很少有人去政府报账,但是解救的奴隶也少了。
《了凡四训》里也有个故事,有个宰相吕文懿公正廉洁,后来辞官还乡。有一个人喝醉了对吕公破口大骂,有人讲这件事告诉了吕公,吕公却发了善心,没有追究。
但不久后,这个人犯了更严重的罪行,被处以死刑。
吕公心中愧疚,没想到当时的一念之仁竟然放纵他变得更肆无忌惮,以至犯下死罪。如果当时惩戒一下,说不定能让其回归正途。
为人处世,要秉持一颗善心,但并不是所有的好心都能带来好的结果,很多的“小善”反而会酿成大祸。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盲目的善良,有可能就是作恶。
所谓的小善、盲目的善,就是被情绪左右,被情感蒙住了双眼,一念仁慈,顺手为之,这就叫小善。
比如有人不喜欢杀生,喜欢放生。但盲目放生却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给很多其他生物带来灭顶之灾。
人们看到街上的残疾小孩求助,不免施舍钱财,这些小善可能解决一时温饱,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命运。
更为可恶的是,很多犯罪团伙,看到可以利用人们的善心有利可图,不惜拐卖孩子,让他们变成残疾,逼其上街乞讨。
这就是小善如大恶。
2
大善最无情
孔子还有个学生叫子路,有一天在河边走路,在河里救出一个落水的农民。农民送了子路一头牛,以示感谢。要知道,在农耕时代,一头牛是很贵重的礼物。
子路高高兴兴地牵了牛“招摇过市”。路人纷纷议论,这人救人不错,但却收了人家的牛,人品真差。
孔子知道后当众表扬了子路。因为救人收了别人的礼物,以后会引起更多的人以后去救快被淹死的人。
真正的善良,一定都是理性的,是摒弃感性的、情绪的、情感的因素。不被情感左右,不被情绪困扰。理性的善良,要考虑长远,考虑事情背后的因果链条。
胡适先生说: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 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 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规则和规矩能保证道德,但道德和善良却不一定带来规则和好的结果。
《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有其固有之规律,不会被情感左右,也就无所谓善与不善。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生养孕育了万物,但却不把这看成恩惠,所以最“无情”。
天地无言、不仁。大善无迹、无情更无言。
这就是所谓的“大善最无情”。
(来源:儒风大家企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