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短视频为食品安全谣言提供寄生土壤

2018-08-27 09:53   云上谷城 责任编辑:冯锐  

木耳有风险,食用当慎重?近日,以“黑木耳生长过程竟然全程打农药”为内容的短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农民打扮在给木耳打农药的男子声称,种植过程要打好几种药,包括除草剂、杀虫剂和激素。但这很快遭到专业“打脸”:中国食用菌协会作出声明,指出众多与常识不符的疑点,并称该视频拍摄单位、时间及地点不明,摆拍特征明显,具有明显动机不良和恶意抹黑的意图。

在地栽模式下对少量杂草“多此一举”地喷除草剂,冒着导致畸形木耳的风险,“反常识”地在正出耳的菌袋上洒农药而不是通过暴晒防虫害,这些严重背离黑木耳常规栽培管理技术和田间管理常识的情节,让黑木耳狂打农药的视频可信度极低。

用“竟然”等耸人听闻式词语,让男子装成农民现身说法,看似“有视频有真相”……不得不说,“黑木耳狂打农药”跟此前很多涉及食品安全的谣言如出一辙:长期以来,许多造谣者将食品安全视作“重点开发区域”,散播“西瓜甜是因为打了甜蜜素”“顶花带刺的黄瓜和弯黄瓜不能吃”“吃小龙虾会得哈夫病导致‘酱油尿’无法医治”等。有媒体总结“2017年十大谣言”,其中涉及食品安全的最多。

从谣言共有特征看,它们多用煽动性词语,如“紧急”“震惊”“竟然”;也善于以夸张词语渲染行为恶劣、后果严重,刺激公众潜在敏感点,包括贴“致癌”“有毒”之类的标签,或更具象化地点出“全程打农药”;还有的打着“善意提醒”的旗号骗人,打着科普名义反科学,动辄托“知情者”之口,称“权威人士透露”“亲历者揭露”……

在短视频时代,这些涉及食品安全的谣言还出现了很多新特点:呈现方式视觉化,传播路径社交化。早些年,有电视台曾制造“纸馅包子”的假新闻,引发轩然大波。如今,短视频平台蔚然兴起,内容审核门槛参差不齐,很多人基于流量导向又如法炮制出类似“纸馅包子”式的视频,像螃蟹注胶、面条燃烧、塑料紫菜、蜜桃喷避孕药等,都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视频面目出现,比纯文字谣言更具蛊惑力。当然,关于食品安全的内幕帖和阴谋论,向来自带易传播体质:它迎合了公众“负面想象偏好”,再加上信息不对称、认知门槛高,也导致很多人看到“致命”“有毒”等字眼就已如惊弓之鸟。

时下,视频以其更高信服力和“信息茧房”特征,既厚植谣言寄生土壤,让谣言在小圈子里内销,还让辟谣遭遇“逆火效应”反噬——辟谣说法反被视作谣言,造成辟谣效果大打折扣,更容易引发公众恐慌,也更低成本地重创某些企业或产业。有媒体报道,“蛆橘事件”导致全国柑橘严重滞销,皮革奶粉传言重创国产乳制品。“黑木耳狂打农药”也会误导消费者,进而导致菌农菇农被殃及。

于这类谣言在短视频还魂,显然有必要加以遏制。有学者提出“三zhi法则”:谣言止于“知”,即满足公众知情权;谣言止于“制”,即完善治理谣言的法律制度;谣言止于“治”,即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

针对那些制造、传播涉食品安全谣言者,当秉持露头即打的原则,该依法处理的绝不姑息;对应的科普辟谣机制也要跟上节奏,不只是借助新媒体渠道和短视频形式,还应“向算法等技术要辟谣的触达率”,让辟谣的声音精准覆盖谣言传播管道和抵达人群,让科学话语的“说服力+传播力”对冲谣言的蛊惑力。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登录长江云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