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谷城:旅游扶贫 磨盘山上美如画

2018-09-01 10:28 云上谷城 责任编辑:李璐  

(坐落在核桃林和油茶林中的磨盘山村党员服务中心)

在襄阳西北方,汉江在老河口洪山嘴处拐了一道弯,西眺隔江的谷城,每逢云散雨霁,连绵山峰不绝,当天色通透之时,隐约可见形如磨盘一样的山峰,便是冷集镇磨盘山村所在。如何使这个4.5万亩区域面积的省级山区贫困村脱贫?市文体新广局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陈三毛告诉记者:“通过养殖结合,把村民扶起来,让集体富起来,让大家动起来!”

(陈平山在油茶林里查看挂果情况)

扶真贫 见成效

距离冷集镇9公里的磨盘山村,是个由磨盘山林场改制而成的山村,辖瓜子沟、坡寨子、水田冲三个自然村,有171户566名村民。“别看我们村人不多,但是有4万多亩面积,方圆10公里!”8月29日一大早,村支部书记陈平山骑着摩托车带我们走进贫困户吕德英的家中。

“咋这么早都来了?你们早上吃饭没?”64岁的吕德英看到记者一行人,放下手里的活计,和大家打起招呼。前几天,吕德英养殖的11头猪全部出栏了,她正忙着把晒在门前水泥地上的玉米晾晒脱粒。“今年猪肉价格不好,莫看11头,没落到好多钱,算是赚了一头猪,够屋里吃猪肉了。”吕德英对记者说。

吕德英患有严重的冠心病,大孙女因病已经花去30多万元的医疗费。“主要还是苦了孙女,遭那么大的罪,还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吕德英告诉记者,“老伴今年突发脑血栓,家里的活基本上都落在我一个人身上,这场子上晒的苞谷都是我用个小篮子一点点搬回来的。”

工作队一行人坐在晾晒的玉米棒上和吕德英商量着下一步的打算。“经营好几亩苞谷地,我一门心思要搞养殖,养猪、养鸡,一年到头不用我到外面花钱买了。”吕德英坚持要搞养殖,在她看来,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你今年的规模不小了,100多只鸡,十几头猪,吃不吃得消啊?”陈三毛觉得老人家得量力而行。“我一辈子没读过书,没上过学,这么大年纪了,也只会搞这点事,有胳膊有腿的,我又不是干不动!”吕德英没觉得有啥困难。陈平山看老太太决心定了,对她说:“那你有啥事给我们打个招呼,搞不了的重活打电话,我们骑个摩托一会儿就来了。”

在吕德英眼里,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办事是“没话说”。“我住在这片坡上,每天他们来回都要站一脚,看屋里有啥事需要帮忙,遇到下暴雨,都跑到屋里来,看看房子漏不漏,四面好不好。”吕德英说,“干部们心里想着我们,这日子肯定越来越好。”

按照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及部署,磨盘山村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在“精准”和“造血”上狠下功夫,坚持标本兼治,因户精准施策,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始终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从2015年开始,村里的贫困户逐年减少,今年底最后的18户50人也将顺利脱贫,全村整体出列。

“磨盘山村山地多,耕地少,虽然没有饿肚子的人家,我们现在主要是给因病、因学致贫家庭找个见效快的项目,手上有项目了,年底能看到钱,他们才有动力向前奔。”陈三毛认为,扶贫工作最根本的还是要让老百姓尝到甜头,有盼头。“搞事关键是要结合实际情况,要有好的结果。”

(吕德英在准备来年的饲料)

真扶贫 要实效

近年来,市文体新广局先后投资20万元用于村级道路硬化,16万元新建村级文化广场,10多万元为贫困户购买油茶苗、核桃苗、鸡苗,3万元新建村级卫生室,3万元建猪圈,1.5万元建蓄水池,1.5万元资助贫困户危房改造……村里的环境一天天变好了,村民付义超谈起这些变化竖起了大拇指。

单独住在一片坡地边的付义超今年43岁,前些年因母亲住院、孩子手术,把并不富裕的家底抖了个精光。为了照顾年迈的父亲和女儿上学,付义超从外地返乡务农。“当时回来我也是一抹黑,发展什么产业才能把那些外债还清,让家里日子好过一点?我思前想后准备搞特种养殖——养波尔种山羊。”付义超说。

找亲戚朋友借了一圈钱,坐下来一算账,缺口还是不小。付义超找到了村委会和扶贫工作队,详细讲述了自己的思路和打算。了解到这一需求后,陈三毛帮付义超联系了谷城农商行,填写资料,资格审查,8万元无息贷款没用多长时间就到位了。拿着借来的钱和贷款,付义超盖起了标准化的羊舍,喂养了60多头波尔种山羊,并在屋旁的山坡上种了2亩多桂花树苗。“去年养羊的毛收入有2万多元,不仅还上了部分贷款和借款,还留下一笔钱用于今年发展。”付义超告诉记者,“这个夏天他在家门口整修了两口堰塘,准备搞大虾养殖。”

“这个东西见效更快!”付义超说,“我现在一门心思把特种养殖搞好,把家里的借款和贷款都还清!”记者了解到,付义超正在给外地打工的弟弟做工作,希望他回来和自己一起奋斗。“农村的娃子都能吃苦,只要我们手脚勤快,在家乡一样能够富裕起来。”

陈三毛告诉记者,这两年,磨盘山村有不少贫困户依靠国家政策支持,不仅脱了贫,还通过帮扶产业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付义超正在自家苗圃里为桂花树修剪枝干)

绘蓝图 添动力

从付义超家中出来,陈平山带记者一行来到村里海拔最高的地方,村里50千伏光伏发电项目就在那里。山脚下路边金黄的水稻即将收割,同车的工作队员不时提醒将车速放慢,“不少路段的地基都被雨水掏空了,别看山上植被不错,但是存不住水,山上的地是越来越薄。”

顺着山坡上行,四五排光伏发电设备朝南而立。陈三毛和陈平山拿出随身带的抹布把太阳能板上的灰尘掸去,看到稍高的杂草顺手拔掉。

“50千伏的光伏发电项目每个月有三四千元的电费收入,都用在村里贫困户和公共设施维修建设上了。如维修堰塘,硬化道路,给贫困户发放鸡苗、核桃苗、油茶苗等。”陈平山说,“这几年要不是有扶贫工作队和镇里的大力支持,帮忙解决了资金的大头,单靠村里的集体收入想要对基础设施维修改善是力不从心的。”

“现在村里许多山地完全不能种东西,种庄稼没有收成,种树苗旱死,前年好不容易种活了一批苗木,结果到了第三年都死了,放倒一看才发现是树根扎不下去。”陈平山告诉记者,前些年有一位商人在村里包了几千亩山地,发展苗木产业,“钱投进去了,树活不下来,人家最后只好悻悻而归。”

通过一系列尝试,磨盘山村确定了大力种植油茶、核桃的发展方向。“这两种植物对环境适应力强,还有不错的经济效益。”谈到村里未来的发展,陈平山早有主意。村里这两年大力发展油茶项目,“一斤油茶果10元钱,一棵树净果能采60多斤,而茶籽油收购价则高达50多元一斤,村里现有油茶面积几千亩,加上国家山林补助,仅这一块就能有不少收入。”

陈三毛说:“毛核桃现在收10几块钱一斤,三年挂果,一棵树能够有几百块钱的收益。通过种核桃树和油茶树把水土留住,磨盘山村的生态环境也会变得更好。”“现在油茶已经逐渐成形了,一到冬天,满山都是油茶花,美得很!”陈平山笑着说。

除此之外,据了解,磨盘山村养的鸡、羊、猪、牛都采用原生态方式育肥,肉质鲜美。陈三毛说道:“这几年我们先让农户成规模养殖起来,有一定规模了我们争取打出我们自己的品牌,通过网络销售+订单农业的方式让大家获得更大的实惠。等到村里的农产品上市的时候,我们搞个年货会,把外面的朋友都请进来,看花、吃农家饭、卖土特产,让村民不用出远门都可以把钱赚到兜里。”

记者手记

一个大山深处的村落,虽然因山高路远,暂时贫困,但淳朴的村民们从未停止过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大山留给他们较为困难的发展环境,但孕育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品质。“能动我就还要拼几年!”“手脚勤快,在家里也能富起来!”正是靠着这股拼搏的勇气,磨盘山村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逐渐把大山的资源盘活了,向着小康生活逐步迈进。

(来源:襄阳晚报 全媒体记者杨明阳 韩旭 见习记者卓嘉 实习生刘冰婕 文/摄)

(坐落在核桃林和油茶林中的磨盘山村党员服务中心)

在襄阳西北方,汉江在老河口洪山嘴处拐了一道弯,西眺隔江的谷城,每逢云散雨霁,连绵山峰不绝,当天色通透之时,隐约可见形如磨盘一样的山峰,便是冷集镇磨盘山村所在。如何使这个4.5万亩区域面积的省级山区贫困村脱贫?市文体新广局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陈三毛告诉记者:“通过养殖结合,把村民扶起来,让集体富起来,让大家动起来!”

(陈平山在油茶林里查看挂果情况)

扶真贫 见成效

距离冷集镇9公里的磨盘山村,是个由磨盘山林场改制而成的山村,辖瓜子沟、坡寨子、水田冲三个自然村,有171户566名村民。“别看我们村人不多,但是有4万多亩面积,方圆10公里!”8月29日一大早,村支部书记陈平山骑着摩托车带我们走进贫困户吕德英的家中。

“咋这么早都来了?你们早上吃饭没?”64岁的吕德英看到记者一行人,放下手里的活计,和大家打起招呼。前几天,吕德英养殖的11头猪全部出栏了,她正忙着把晒在门前水泥地上的玉米晾晒脱粒。“今年猪肉价格不好,莫看11头,没落到好多钱,算是赚了一头猪,够屋里吃猪肉了。”吕德英对记者说。

吕德英患有严重的冠心病,大孙女因病已经花去30多万元的医疗费。“主要还是苦了孙女,遭那么大的罪,还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吕德英告诉记者,“老伴今年突发脑血栓,家里的活基本上都落在我一个人身上,这场子上晒的苞谷都是我用个小篮子一点点搬回来的。”

工作队一行人坐在晾晒的玉米棒上和吕德英商量着下一步的打算。“经营好几亩苞谷地,我一门心思要搞养殖,养猪、养鸡,一年到头不用我到外面花钱买了。”吕德英坚持要搞养殖,在她看来,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你今年的规模不小了,100多只鸡,十几头猪,吃不吃得消啊?”陈三毛觉得老人家得量力而行。“我一辈子没读过书,没上过学,这么大年纪了,也只会搞这点事,有胳膊有腿的,我又不是干不动!”吕德英没觉得有啥困难。陈平山看老太太决心定了,对她说:“那你有啥事给我们打个招呼,搞不了的重活打电话,我们骑个摩托一会儿就来了。”

在吕德英眼里,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办事是“没话说”。“我住在这片坡上,每天他们来回都要站一脚,看屋里有啥事需要帮忙,遇到下暴雨,都跑到屋里来,看看房子漏不漏,四面好不好。”吕德英说,“干部们心里想着我们,这日子肯定越来越好。”

按照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及部署,磨盘山村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在“精准”和“造血”上狠下功夫,坚持标本兼治,因户精准施策,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始终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从2015年开始,村里的贫困户逐年减少,今年底最后的18户50人也将顺利脱贫,全村整体出列。

“磨盘山村山地多,耕地少,虽然没有饿肚子的人家,我们现在主要是给因病、因学致贫家庭找个见效快的项目,手上有项目了,年底能看到钱,他们才有动力向前奔。”陈三毛认为,扶贫工作最根本的还是要让老百姓尝到甜头,有盼头。“搞事关键是要结合实际情况,要有好的结果。”

(吕德英在准备来年的饲料)

真扶贫 要实效

近年来,市文体新广局先后投资20万元用于村级道路硬化,16万元新建村级文化广场,10多万元为贫困户购买油茶苗、核桃苗、鸡苗,3万元新建村级卫生室,3万元建猪圈,1.5万元建蓄水池,1.5万元资助贫困户危房改造……村里的环境一天天变好了,村民付义超谈起这些变化竖起了大拇指。

单独住在一片坡地边的付义超今年43岁,前些年因母亲住院、孩子手术,把并不富裕的家底抖了个精光。为了照顾年迈的父亲和女儿上学,付义超从外地返乡务农。“当时回来我也是一抹黑,发展什么产业才能把那些外债还清,让家里日子好过一点?我思前想后准备搞特种养殖——养波尔种山羊。”付义超说。

找亲戚朋友借了一圈钱,坐下来一算账,缺口还是不小。付义超找到了村委会和扶贫工作队,详细讲述了自己的思路和打算。了解到这一需求后,陈三毛帮付义超联系了谷城农商行,填写资料,资格审查,8万元无息贷款没用多长时间就到位了。拿着借来的钱和贷款,付义超盖起了标准化的羊舍,喂养了60多头波尔种山羊,并在屋旁的山坡上种了2亩多桂花树苗。“去年养羊的毛收入有2万多元,不仅还上了部分贷款和借款,还留下一笔钱用于今年发展。”付义超告诉记者,“这个夏天他在家门口整修了两口堰塘,准备搞大虾养殖。”

“这个东西见效更快!”付义超说,“我现在一门心思把特种养殖搞好,把家里的借款和贷款都还清!”记者了解到,付义超正在给外地打工的弟弟做工作,希望他回来和自己一起奋斗。“农村的娃子都能吃苦,只要我们手脚勤快,在家乡一样能够富裕起来。”

陈三毛告诉记者,这两年,磨盘山村有不少贫困户依靠国家政策支持,不仅脱了贫,还通过帮扶产业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付义超正在自家苗圃里为桂花树修剪枝干)

绘蓝图 添动力

从付义超家中出来,陈平山带记者一行来到村里海拔最高的地方,村里50千伏光伏发电项目就在那里。山脚下路边金黄的水稻即将收割,同车的工作队员不时提醒将车速放慢,“不少路段的地基都被雨水掏空了,别看山上植被不错,但是存不住水,山上的地是越来越薄。”

顺着山坡上行,四五排光伏发电设备朝南而立。陈三毛和陈平山拿出随身带的抹布把太阳能板上的灰尘掸去,看到稍高的杂草顺手拔掉。

“50千伏的光伏发电项目每个月有三四千元的电费收入,都用在村里贫困户和公共设施维修建设上了。如维修堰塘,硬化道路,给贫困户发放鸡苗、核桃苗、油茶苗等。”陈平山说,“这几年要不是有扶贫工作队和镇里的大力支持,帮忙解决了资金的大头,单靠村里的集体收入想要对基础设施维修改善是力不从心的。”

“现在村里许多山地完全不能种东西,种庄稼没有收成,种树苗旱死,前年好不容易种活了一批苗木,结果到了第三年都死了,放倒一看才发现是树根扎不下去。”陈平山告诉记者,前些年有一位商人在村里包了几千亩山地,发展苗木产业,“钱投进去了,树活不下来,人家最后只好悻悻而归。”

通过一系列尝试,磨盘山村确定了大力种植油茶、核桃的发展方向。“这两种植物对环境适应力强,还有不错的经济效益。”谈到村里未来的发展,陈平山早有主意。村里这两年大力发展油茶项目,“一斤油茶果10元钱,一棵树净果能采60多斤,而茶籽油收购价则高达50多元一斤,村里现有油茶面积几千亩,加上国家山林补助,仅这一块就能有不少收入。”

陈三毛说:“毛核桃现在收10几块钱一斤,三年挂果,一棵树能够有几百块钱的收益。通过种核桃树和油茶树把水土留住,磨盘山村的生态环境也会变得更好。”“现在油茶已经逐渐成形了,一到冬天,满山都是油茶花,美得很!”陈平山笑着说。

除此之外,据了解,磨盘山村养的鸡、羊、猪、牛都采用原生态方式育肥,肉质鲜美。陈三毛说道:“这几年我们先让农户成规模养殖起来,有一定规模了我们争取打出我们自己的品牌,通过网络销售+订单农业的方式让大家获得更大的实惠。等到村里的农产品上市的时候,我们搞个年货会,把外面的朋友都请进来,看花、吃农家饭、卖土特产,让村民不用出远门都可以把钱赚到兜里。”

记者手记

一个大山深处的村落,虽然因山高路远,暂时贫困,但淳朴的村民们从未停止过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大山留给他们较为困难的发展环境,但孕育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品质。“能动我就还要拼几年!”“手脚勤快,在家里也能富起来!”正是靠着这股拼搏的勇气,磨盘山村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逐渐把大山的资源盘活了,向着小康生活逐步迈进。

(来源:襄阳晚报 全媒体记者杨明阳 韩旭 见习记者卓嘉 实习生刘冰婕 文/摄)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