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村里的变化大得很” 他们都笑开了花

2018-09-29 16:16 云上谷城 责任编辑:李璐  


(石库村优美的自然环境 资料图片)


(绿树环绕的居民新房 资料图片)


(石库村的致富路 资料图片)

初秋的早晨,伴着鸟语花香,记者在谷城县庙滩镇石库村的“致富路”上一路前行。9月5日,记者随市纪委扶贫工作队一行走进石库村。在“两山夹一河”的村庄里,薄雾在连绵的山脉中漫游,白墙红瓦的砖房稀稀落落地卧在山谷间,金黄的玉米棒子挂满阁楼,村民在稻田里收割,小黄狗在田间玩耍,鸡鸭鹅在房前屋后悠闲踱步,鱼儿在溪水中畅游……“短短四五年时间,村民富起来了,村集体产业也做起来了,这是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的。”望着村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石库村党支部书记王爱明赞叹:“这都是精准扶贫政策带来的变化啊!”

精准扶贫 村民摘掉穷帽子

石库村地处鄂西北山区,山多地少,自然条件恶劣,素有“七分山,两分水,一分田”之称,是庙滩镇西南部最偏远、贫困的一个自然村。全村有3个村民小组,共130户538人。

2014年,市纪委扶贫工作队驻村的第一件事便是入户走访调查,摸清村民的生活状况和村里的发展概况,为精准扶贫掌握第一手资料。据了解,该项调查确立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为86户241人。

山高田少,危房多,卫生条件差,基础设施缺乏,要盘活乡村经济谈何容易?扶贫工作队与村委会研究决定,为每一个贫困户量身订制脱贫方案和项目清单,通过精准扶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让村民一步步摘掉穷帽子。

村民田力福就是精准扶贫的受益者。记者在山脚下见到了年近七十且腿脚有些不便的田力福。五年前,他因为旧房倒塌,无奈借债盖新房。其子在外打工,儿媳妇因不堪贫困离婚,家中只有老伴儿和上小学六年级的孙子。“仅靠种庄稼根本不够维持家庭支出。”田力福赞叹道:“好在现在政策好,上级领导帮忙扶贫。”

扶贫队了解情况后,给田力福家送去了500只鸡苗,帮扶田力福发展养鸡产业。为了长久地发展好这一产业,田力福还买了孵化机。“今年就孵化了两窝,明年打算再养一些鸡和4头猪。”田力福笑着说。

切对精准扶贫口子,帮助村民一家一家摘掉贫困帽子,截至目前,全村29户103人已达到脱贫标准。

产业助力 石库奔向致富路

近年来,在实行对农户精准扶贫的同时,村“两委”还协调相关部门单位申请项目支持,先后投入40万元建设3处人畜饮水拦水坝,解决灌溉饮水问题;投资108万元修通了3.7公里的“致富路”,投资40万元打通了8公里通向南漳的路;建立脱贫酒厂、牛场,投资20万元成立了民发合作社.…….村里人人都说:纪委干部来了以后,村里的变化大得很!

要想富,先修路。行驶在石库村的“致富路”上,忽闻推台锯的声音。扶贫工作队队员告诉记者,那栋门口有人做木工活儿的二层小楼就是孙明山的家。孙明山家是典型的因病致贫户。孙明山上有生病的老人,下有还未上学的孙女,老婆也生病了,“只能放弃打工,回家一边种田一边照看家里。”回忆起前两年的境况,今年50岁的孙明山感叹:“收入还不够家里开支,能把油盐保住就不错了。”村“两委”知道情况后,不仅给孙明山家送去了米、面、油等物资,还根据孙明山之前的养蜂经验,鼓励他发展养蜂产业。

在工作队的帮扶下,孙明山学习了专业养蜂技能,蜂蜜的产量增加了不少。“仅去年一年就赚了8000多块。以前我养了一百来箱蜜蜂,不过不好销,后来扶贫工作队帮我想办法,让我把蜂蜜交给合作社,他们直接收购,也就不愁销了。”如今,孙明山家不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成为村里的养殖大户。

近年来,为培育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激发村里的产业动能,石库村“两委”对贫困户进行养殖技术指导,盘活了养鸡、养蜂、养牛、养猪等产业,并针对贫困户的农产品进行策划包装,然后对外营销。

在挂有“庙滩镇石库村电商物流综合服务站”牌子的民发种养殖合作社,记者发现,合作社里除了向村民销售日常生活用品外,墙边还堆着孙明山制作的蜂架,同时货架上也摆满了他家的蜂蜜、村里产的土鸡蛋、石库红高粱酒等。“这里是村民的生活超市,更是村里的农产品销售中心。”石库村党支部书记王爱明介绍,村里的公路通了,为村里的经济发展架起了桥梁;同时,通过“淘实惠”智慧商店,村里的农产品已通过互联网销往各地。目前,石库村酒厂库存成品酒4000斤,价值20万元;养牛场已实现对外承包经营,由承包人每年向村里上缴不低于2.6万元的利润;已有十余户养殖户和部分村民以及在外经商的大户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年收入达到10万元,预计今年达到20万元。石库村正在“致富路”上昂首迈进。

乡村振兴 筑美丽乡村梦

正所谓“人靠衣裳马靠鞍”,环境也是如此。为改善村里的卫生状况和环境面貌,村“两委”多次邀请相关部门人员进村开展环保科普宣传,提升村民对环保的认识;增设垃圾桶,实现垃圾集中处理;上门督查,从村民的日常生活入手,提升环保意识。为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文旅价值,在扶贫工作队和村委会的支持下,3年来,3座拦水坝拔地而起,解决了村民的用水问题,也为深山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美丽乡村已现雏形,山旮旯渐现秀丽风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市纪委驻村扶贫代表张琪表示:“石库村山水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村里的千年银杏树、百年民居、旧时农耕器具都保存完好,还有咸丰年间的古山寨——星宿寨、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野生大鲵……这些都是石库村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资源。”

按照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村“两委”将石库村的长远发展定位为以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旅游,将石库村的资源优势转换成产业优势,从而进一步推进其他产业齐头并进,使山村迸发经济活力、永葆生态魅力。

今年5月,在村“两委”号召下,30多位党员干部及村民自发地清理杂草、平整道路,重新开辟了通往星宿寨的两公里的山路。据村民介绍,该山寨是用石头垒砌的寨子,建于咸丰年间。随着岁月的流逝,无人问津的古山寨被深山封锁。“星宿寨有历史文化价值,是石库村发展文化旅游的亮点。”王爱明表示,当前,道路正处于硬化拓宽阶段。“发展旅游能带来人气,带动农产品销售,我对我们村的发展充满信心。”听说村里为发展乡村旅游重辟通往星宿寨的山路,孙明山也成为修路队伍的一员。他表示,计划将来在家开个农家乐,“让来石库游玩的游客既喜欢我们这儿的风景,还能喜欢我们这儿的风土人情,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记者手记

走在曲折的山间小路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吹着傍晚的清风,脑袋里一直回放着村民田力福最后挥着手说“生活越过越好,越过越有盼头”的画面。这是石库村民脱贫致富的真实写照,更是村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山村,村民走上了致富路,正朝着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阔步前行。

(来源:襄阳日报 见习记者龚良杰 实习生陈嫣然 张典)


(石库村优美的自然环境 资料图片)


(绿树环绕的居民新房 资料图片)


(石库村的致富路 资料图片)

初秋的早晨,伴着鸟语花香,记者在谷城县庙滩镇石库村的“致富路”上一路前行。9月5日,记者随市纪委扶贫工作队一行走进石库村。在“两山夹一河”的村庄里,薄雾在连绵的山脉中漫游,白墙红瓦的砖房稀稀落落地卧在山谷间,金黄的玉米棒子挂满阁楼,村民在稻田里收割,小黄狗在田间玩耍,鸡鸭鹅在房前屋后悠闲踱步,鱼儿在溪水中畅游……“短短四五年时间,村民富起来了,村集体产业也做起来了,这是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的。”望着村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石库村党支部书记王爱明赞叹:“这都是精准扶贫政策带来的变化啊!”

精准扶贫 村民摘掉穷帽子

石库村地处鄂西北山区,山多地少,自然条件恶劣,素有“七分山,两分水,一分田”之称,是庙滩镇西南部最偏远、贫困的一个自然村。全村有3个村民小组,共130户538人。

2014年,市纪委扶贫工作队驻村的第一件事便是入户走访调查,摸清村民的生活状况和村里的发展概况,为精准扶贫掌握第一手资料。据了解,该项调查确立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为86户241人。

山高田少,危房多,卫生条件差,基础设施缺乏,要盘活乡村经济谈何容易?扶贫工作队与村委会研究决定,为每一个贫困户量身订制脱贫方案和项目清单,通过精准扶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让村民一步步摘掉穷帽子。

村民田力福就是精准扶贫的受益者。记者在山脚下见到了年近七十且腿脚有些不便的田力福。五年前,他因为旧房倒塌,无奈借债盖新房。其子在外打工,儿媳妇因不堪贫困离婚,家中只有老伴儿和上小学六年级的孙子。“仅靠种庄稼根本不够维持家庭支出。”田力福赞叹道:“好在现在政策好,上级领导帮忙扶贫。”

扶贫队了解情况后,给田力福家送去了500只鸡苗,帮扶田力福发展养鸡产业。为了长久地发展好这一产业,田力福还买了孵化机。“今年就孵化了两窝,明年打算再养一些鸡和4头猪。”田力福笑着说。

切对精准扶贫口子,帮助村民一家一家摘掉贫困帽子,截至目前,全村29户103人已达到脱贫标准。

产业助力 石库奔向致富路

近年来,在实行对农户精准扶贫的同时,村“两委”还协调相关部门单位申请项目支持,先后投入40万元建设3处人畜饮水拦水坝,解决灌溉饮水问题;投资108万元修通了3.7公里的“致富路”,投资40万元打通了8公里通向南漳的路;建立脱贫酒厂、牛场,投资20万元成立了民发合作社.…….村里人人都说:纪委干部来了以后,村里的变化大得很!

要想富,先修路。行驶在石库村的“致富路”上,忽闻推台锯的声音。扶贫工作队队员告诉记者,那栋门口有人做木工活儿的二层小楼就是孙明山的家。孙明山家是典型的因病致贫户。孙明山上有生病的老人,下有还未上学的孙女,老婆也生病了,“只能放弃打工,回家一边种田一边照看家里。”回忆起前两年的境况,今年50岁的孙明山感叹:“收入还不够家里开支,能把油盐保住就不错了。”村“两委”知道情况后,不仅给孙明山家送去了米、面、油等物资,还根据孙明山之前的养蜂经验,鼓励他发展养蜂产业。

在工作队的帮扶下,孙明山学习了专业养蜂技能,蜂蜜的产量增加了不少。“仅去年一年就赚了8000多块。以前我养了一百来箱蜜蜂,不过不好销,后来扶贫工作队帮我想办法,让我把蜂蜜交给合作社,他们直接收购,也就不愁销了。”如今,孙明山家不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成为村里的养殖大户。

近年来,为培育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激发村里的产业动能,石库村“两委”对贫困户进行养殖技术指导,盘活了养鸡、养蜂、养牛、养猪等产业,并针对贫困户的农产品进行策划包装,然后对外营销。

在挂有“庙滩镇石库村电商物流综合服务站”牌子的民发种养殖合作社,记者发现,合作社里除了向村民销售日常生活用品外,墙边还堆着孙明山制作的蜂架,同时货架上也摆满了他家的蜂蜜、村里产的土鸡蛋、石库红高粱酒等。“这里是村民的生活超市,更是村里的农产品销售中心。”石库村党支部书记王爱明介绍,村里的公路通了,为村里的经济发展架起了桥梁;同时,通过“淘实惠”智慧商店,村里的农产品已通过互联网销往各地。目前,石库村酒厂库存成品酒4000斤,价值20万元;养牛场已实现对外承包经营,由承包人每年向村里上缴不低于2.6万元的利润;已有十余户养殖户和部分村民以及在外经商的大户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年收入达到10万元,预计今年达到20万元。石库村正在“致富路”上昂首迈进。

乡村振兴 筑美丽乡村梦

正所谓“人靠衣裳马靠鞍”,环境也是如此。为改善村里的卫生状况和环境面貌,村“两委”多次邀请相关部门人员进村开展环保科普宣传,提升村民对环保的认识;增设垃圾桶,实现垃圾集中处理;上门督查,从村民的日常生活入手,提升环保意识。为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文旅价值,在扶贫工作队和村委会的支持下,3年来,3座拦水坝拔地而起,解决了村民的用水问题,也为深山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美丽乡村已现雏形,山旮旯渐现秀丽风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市纪委驻村扶贫代表张琪表示:“石库村山水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村里的千年银杏树、百年民居、旧时农耕器具都保存完好,还有咸丰年间的古山寨——星宿寨、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野生大鲵……这些都是石库村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资源。”

按照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村“两委”将石库村的长远发展定位为以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旅游,将石库村的资源优势转换成产业优势,从而进一步推进其他产业齐头并进,使山村迸发经济活力、永葆生态魅力。

今年5月,在村“两委”号召下,30多位党员干部及村民自发地清理杂草、平整道路,重新开辟了通往星宿寨的两公里的山路。据村民介绍,该山寨是用石头垒砌的寨子,建于咸丰年间。随着岁月的流逝,无人问津的古山寨被深山封锁。“星宿寨有历史文化价值,是石库村发展文化旅游的亮点。”王爱明表示,当前,道路正处于硬化拓宽阶段。“发展旅游能带来人气,带动农产品销售,我对我们村的发展充满信心。”听说村里为发展乡村旅游重辟通往星宿寨的山路,孙明山也成为修路队伍的一员。他表示,计划将来在家开个农家乐,“让来石库游玩的游客既喜欢我们这儿的风景,还能喜欢我们这儿的风土人情,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记者手记

走在曲折的山间小路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吹着傍晚的清风,脑袋里一直回放着村民田力福最后挥着手说“生活越过越好,越过越有盼头”的画面。这是石库村民脱贫致富的真实写照,更是村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山村,村民走上了致富路,正朝着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阔步前行。

(来源:襄阳日报 见习记者龚良杰 实习生陈嫣然 张典)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