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我国演出市场体量增加迅速但发展不均 民营院团夹缝中谋突围

2018-10-06 09:53 云上谷城 责任编辑:邓安阳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现场娱乐在线票务市场快速增长,接近500亿元大关,其中涵盖话剧、戏剧、舞蹈音乐剧等在内的演出市场体量增加迅速。

虽然整体体量不断增大,但我国演出市场发展并不均衡,新老剧目市场反应冷热不均、小剧场和民营院团仍面临生存压力。新面孔、新剧目、新剧团,如何完成夹缝突围?

国庆假期,各种大小剧场也热闹起来。一年一度的国家艺术院团演出持续到10月中旬,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等10家“国字头”院团带来31场演出,吸引了大量观众,场场爆满。

近年来,我国现场娱乐在线票务市场快速增长,已接近500亿元大关。其中涵盖话剧、戏剧、舞蹈音乐剧等在内的演出市场体量增加迅速,观演人次年均增幅超过10%。以北京市为例,去年演出市场观众人数达1075万人次,票房超17亿元,均创下历史新高;话剧、儿童剧等最受消费者欢迎,观演人数均超过100万人次。尤其是对年轻人而言,休闲时光去剧场,已成了潮流之选。有观众表示,自己作为上班族平常看一些剧目,既能学习又能扩展眼界。

国家大剧院的一份统计也显示,去年该剧院销售率达89%。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分析,这毫无疑问与需求端有关。人们的收入提高了,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化。这些年供给的优秀剧目变多。互联网票务发展,资本开始补贴票价,同时把互联网用户导流到了现场演出的用户群去。

即便如此,著名演出院团和小剧场、民营院团之间生存状况差异仍非常明显。以北京为例,去年对演出市场贡献最高的仍是大中型场馆,票房7.7亿元。小剧场则常被看作次文化、先锋、实验和少数派的代名词,能做到艺术和经济效益双收的寥寥无几。大院团和知名剧目“一票难求”,为看一场北京人艺的《茶馆》,观众不惜熬夜排队,单张680元的票被炒到2580元;但民营院团、新创剧目,甚至还会面临“演员比观众多”的窘迫情景。在一次采访中,303话剧社创办人袁野曾心酸地回忆他们的一场演出:台上有10个演员和一只狗,而台下,只坐了3个观众。

某民营话剧团队制作人苏怡说,新戏、新班底,加上并不宽裕的宣发预算,如果又恰巧在一个新剧场演出,就很难被观众选择和接受。

多年从事戏剧经营的刘港告诉记者,即便有能力选择在较大的剧场演出,民营团体的新剧目也很难得到好的排期。除非剧目中有大量明星,或者有很好的制作班底。

对于开心麻花这种名声在外的著名剧团,即使是一张位置偏僻的话剧票,也能卖到180元。但摆在民营院团面前的问题是——票价高了没人买,一味压低票价,即使票卖得出去,也无法盈利、甚至不能回本。

在魏鹏举看来,这类演出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失灵,演出成本相对高,受众又相对是细分群体的受众,就会直接导致一个问题:为了维持正常演出,可能需要提升票价。

刘港解释,与电影可以同时多场卖票不同,戏剧单场容纳人数有限,成本难以摊销。小剧场还好些,为了扩大影响力去大剧场,成本水涨船高,这时再卖低价票,根本就是“赔本赚吆喝”。“小剧场一台话剧制作成本大概在10万至40万元之间。大剧场的戏,加上宣传、人员费用,有时一场下来平摊在每个座位上,两三千元的票价都难以抵消成本。”

苏怡则从收益周期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指出戏剧演出收益周期长,需要演五六轮甚至更多轮,经过很多年才可能与当时的制作成本保持齐平。

仅依靠制作原创剧目,民营院团想走宽发展道路难度可想而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秘书长潘燕认为,可以通过产业化的运作方式,例如广泛开发影视IP、创新周边衍生产品,先打响知名度,为民营院团和剧目创造更大平台。

她指出,各种类型的演出都可以多方位增值。不管是电影IP改成舞台剧,还是舞台剧改成电影,都是扩大影响力、扩大受众群。

魏鹏举则认为,为民营院团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既需要政策倾斜、资本加持,也需要行业、产业渠道融合、模式创新。

(来源:央广网)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现场娱乐在线票务市场快速增长,接近500亿元大关,其中涵盖话剧、戏剧、舞蹈音乐剧等在内的演出市场体量增加迅速。

虽然整体体量不断增大,但我国演出市场发展并不均衡,新老剧目市场反应冷热不均、小剧场和民营院团仍面临生存压力。新面孔、新剧目、新剧团,如何完成夹缝突围?

国庆假期,各种大小剧场也热闹起来。一年一度的国家艺术院团演出持续到10月中旬,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等10家“国字头”院团带来31场演出,吸引了大量观众,场场爆满。

近年来,我国现场娱乐在线票务市场快速增长,已接近500亿元大关。其中涵盖话剧、戏剧、舞蹈音乐剧等在内的演出市场体量增加迅速,观演人次年均增幅超过10%。以北京市为例,去年演出市场观众人数达1075万人次,票房超17亿元,均创下历史新高;话剧、儿童剧等最受消费者欢迎,观演人数均超过100万人次。尤其是对年轻人而言,休闲时光去剧场,已成了潮流之选。有观众表示,自己作为上班族平常看一些剧目,既能学习又能扩展眼界。

国家大剧院的一份统计也显示,去年该剧院销售率达89%。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分析,这毫无疑问与需求端有关。人们的收入提高了,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化。这些年供给的优秀剧目变多。互联网票务发展,资本开始补贴票价,同时把互联网用户导流到了现场演出的用户群去。

即便如此,著名演出院团和小剧场、民营院团之间生存状况差异仍非常明显。以北京为例,去年对演出市场贡献最高的仍是大中型场馆,票房7.7亿元。小剧场则常被看作次文化、先锋、实验和少数派的代名词,能做到艺术和经济效益双收的寥寥无几。大院团和知名剧目“一票难求”,为看一场北京人艺的《茶馆》,观众不惜熬夜排队,单张680元的票被炒到2580元;但民营院团、新创剧目,甚至还会面临“演员比观众多”的窘迫情景。在一次采访中,303话剧社创办人袁野曾心酸地回忆他们的一场演出:台上有10个演员和一只狗,而台下,只坐了3个观众。

某民营话剧团队制作人苏怡说,新戏、新班底,加上并不宽裕的宣发预算,如果又恰巧在一个新剧场演出,就很难被观众选择和接受。

多年从事戏剧经营的刘港告诉记者,即便有能力选择在较大的剧场演出,民营团体的新剧目也很难得到好的排期。除非剧目中有大量明星,或者有很好的制作班底。

对于开心麻花这种名声在外的著名剧团,即使是一张位置偏僻的话剧票,也能卖到180元。但摆在民营院团面前的问题是——票价高了没人买,一味压低票价,即使票卖得出去,也无法盈利、甚至不能回本。

在魏鹏举看来,这类演出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失灵,演出成本相对高,受众又相对是细分群体的受众,就会直接导致一个问题:为了维持正常演出,可能需要提升票价。

刘港解释,与电影可以同时多场卖票不同,戏剧单场容纳人数有限,成本难以摊销。小剧场还好些,为了扩大影响力去大剧场,成本水涨船高,这时再卖低价票,根本就是“赔本赚吆喝”。“小剧场一台话剧制作成本大概在10万至40万元之间。大剧场的戏,加上宣传、人员费用,有时一场下来平摊在每个座位上,两三千元的票价都难以抵消成本。”

苏怡则从收益周期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指出戏剧演出收益周期长,需要演五六轮甚至更多轮,经过很多年才可能与当时的制作成本保持齐平。

仅依靠制作原创剧目,民营院团想走宽发展道路难度可想而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秘书长潘燕认为,可以通过产业化的运作方式,例如广泛开发影视IP、创新周边衍生产品,先打响知名度,为民营院团和剧目创造更大平台。

她指出,各种类型的演出都可以多方位增值。不管是电影IP改成舞台剧,还是舞台剧改成电影,都是扩大影响力、扩大受众群。

魏鹏举则认为,为民营院团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既需要政策倾斜、资本加持,也需要行业、产业渠道融合、模式创新。

(来源:央广网)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