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大的诚意去交往,但是要远离不知回报的人。
最近微博关于“18个同事共随礼1314元”的热搜,十分有趣。
结婚设宴,迎来送往,本是人生的“高光时刻”,不过新娘小徐却十分受伤:公司18个同事派了两个代表参加婚礼,合起来就给她发了一个1314的红包。
原本一张大桌孤零零坐了两个人,相比丈夫同事那边热闹的情景,小徐有些下不来台。
“他们结婚的时候,我最少也要随礼300块钱,可如今到我结婚,却来这么一出。”小徐说,“这不是欺负人吗?”
1314听上去吉利,仔细一算,人均不足百元,加之老公调侃“不晓得同事关系有多差”,令她越想越恼火,随后,她把此事发到朋友圈吐槽,并屏蔽了同事们。
没想到,这件事被人搬上微博,各大新闻媒体争相转载,不但上了热搜,还掀起了诸多评论。
有人说同事不厚道,也有人说小徐不大气。
我认为,真正的冲突,是小徐感觉没有得到应得的“回礼”,而同事觉得没去吃饭,少拿点钱也无所谓。
份子钱,本该是锦上添花之举,却常常变成给新人添堵。
我很理解小徐的委屈——我让你人前显贵,你让我脸上无光。
记得表妹结婚时,姨妈特意叮嘱她:成家过日子,一定要有个礼账本,人情往来,无论是东西还是钱,要记清楚,该还礼的时候只能多,不能少,这是做人的规矩。
你借我十分,我还你十一分,多的一分是情分。
与人交往的最佳平衡状态,不就是双方都不吃亏,感情却日益深厚吗?
做人最大的体面,是有人喜欢你的礼尚,也欣喜与你往来。
知乎上曾有人提问:“一直付出,却得不到回应的关系要不要坚持?”
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应该放弃。
其中有个高赞的评论:
“大学时,我帮一室友打了四年的水。结果有一次我想让他帮我从食堂带个饭,却遭到了拒绝。当时真的挺伤心的,大学毕业后我就再也没有联系过他。很多关系付出得不到回报,让人绝望。”
与人交往,重在有来有往。
一段长久的情谊,从来不是靠单方面的支撑维系。没有回应的关系,终归是一条死路。
先生的大学室友小勇,一度让我们整个寝室都很头疼。
他花钱没规划,生活费常常月中就告罄了,便向我们各种借钱,常常是欠的钱没还完,便开启了下一波。
帮他买饭或者零食饮料,他绝不会主动付给你钱。
寝室AA制聚餐,也是健忘性不给钱。
他的生活用品,是能蹭别人的就绝不买……
这样的小事,数不胜数。
有一次,我在外做兼职结束,返校时接到他的电话,说想吃校门口的小蛋糕。
我正好也没吃饭,便买了一些带回去,说一起吃。
结果我把蛋糕放下,上过厕所回来,他吃得满嘴流油,正把最后一个小蛋糕一口吞进嘴里,看着他鼓鼓的腮帮子,我只能摸着饿得扁扁的肚子,苦笑着下楼去买泡面。
一开始我们以为他家条件不好,不想和他较真。可后来发现,他花钱买游戏点卡毫不手软。
而且,他经常趁着别人不在时,买份全家桶自己大快朵颐。
若是你跟他讲理,他反而说你“这么计较,像个婆娘似的”。
最后,大家不约而同地疏远了他。
要知道,你每一次贪的小便宜,每一次的小聪明,都在败坏你的人品。
就像《礼记·曲礼上》上说的:“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为人处事最美妙的,是为对方付出时,不记挂在心上,却总是在不经意间收到回应。
去年,马云用2000万美金回报当年200澳元的新闻,让人津津乐道。
早在八十年代,澳大利亚的Ken Morley来华,住在杭州,期间认识了16 岁的马云。
Ken没有上过大学,但对马云要上大学的想法非常支持。Ken经常和马云谈起纽卡斯尔大学,鼓励马云奋斗。
两人平时主要依靠书信交流,每次马云写的英文信,都会得到Ken的修改,细致到修改他的每个单词和语法。
每隔半年,Ken会给马云邮寄一张支票,两年时间内,他给马云一共寄出了两百多澳元。
几十年过去了,虽然Ken Morley已经去世,但马云一直将Ken视作为他开启世界之窗的导师。
2017年马云来到Ken的故乡澳大利亚纽卡斯尔,用自己和Ken的姓氏命名“MaMorley”奖学金,出资2000万美金,以此回报Ken当年的知遇之恩,并用这笔奖学金去帮助更多的人。
马云的这份知恩图报,应该是“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最好诠释了。
没有人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他一定花费了时间和精力,要感之、念之、回之,才会有情谊深厚,天长地久。
香港首富李嘉诚说过:“不要让和你交往的人吃亏。”
聪明的头脑,是意识到别人是否开心,而善良的内心,是不占他人的便宜。
与人相处,如同山鸣谷应,你投之以桃,我报之以李。
真正有修养的人,会把握好与人相处的分寸感,总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舒适:
邻居送来制作的点心,会用家乡的特产回赠;
同事帮忙加了一个班,会请他吃饭以示感谢;
即使朋友借了一笔钱,也会在还款时,再多加一个红包作为利息。
人与人之间长久的和谐相处,是建立在礼尚往来这一原则和基础之上的。
人生在世,一辈子会遇见许多的人,有些人值得我们真心相待,有些人却不值得。
那些心穷的人,如同冷血的蛇,多少的暖都捂不热。
而内心富有的人,脸上带笑,心里有光,旁人总是能从他身上汲取能量。
这个世界并不薄凉,远离不停消耗你的人,把你的好,留给那些懂你的人,你的世界才会深情起来。
(来源:科普中国)